摘要:3秒锁定走失老人轨迹的智能监控系统、年营收突破20亿的本土全产业链企业、600亿规模的市场体量……济南安防产业的最新图景,早已跳出“防盗门+模拟摄像机”的传统认知。近日,济南市社会公共安全防范协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杨中海在“大众财经汇客厅”直播访谈中,全面拆解
3秒锁定走失老人轨迹的智能监控系统、年营收突破20亿的本土全产业链企业、600亿规模的市场体量……济南安防产业的最新图景,早已跳出“防盗门+模拟摄像机”的传统认知。近日,济南市社会公共安全防范协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杨中海在“大众财经汇客厅”直播访谈中,全面拆解了这座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安防产业的发展脉络:从模拟监控到AI赋能,从单点设备到全场景解决方案,济南安防正以“技术创新+生态协同”破局,朝着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济南安防的转型,本质是一场“价值锚点”的迁移——当海康“观澜”、大华“巨灵”等大模型落地,当本土企业中维世纪从视频采集卡软件研发成长为“前端+后端+分析”的全产业链玩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硬件性价比”转向“智慧解决方案能力”。这种转变带来的经济增量显而易见:中维世纪2023年营收破20亿且产品远销海外,乾云网信聚焦“明厨亮灶”细分场景实现15%的营收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关键的是,技术迭代正在打开新的市场空间,过去安防企业争抢的是“摄像机安装”“门禁搭建”的工程订单,如今比拼的是“AI行为分析”“地空协同巡检”的定制化方案,无人机替代人工完成电力巡检、工厂监控实现设备磨损预警、农村“平安乡村”推动监控向乡镇延伸等场景延伸,不仅让安防从“城市”走向“全域”,更让产业边界向应急救援、工业安全、乡村治理等领域拓展,为千亿市场注入持续增长的想象力。
而600亿市场规模的背后,并非头部企业的“独角戏”,而是产业生态的“共同体效应”。济南市社会公共安全防范协会搭建的“五大线上平台”“安房贷”“法律小贴士”等服务,精准击中了中小安防企业的成长痛点——融资难、合规风险高、人才短缺。数据显示,协会年内已为70余家企业解决合规难题,“安房贷”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这种“政府引导+协会搭桥”的生态模式,既避免了产业陷入“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也让中小企业得以共享政策红利与市场资源。尤其在“人才破局”上,面对边缘计算、云存储等领域“1-3个月招不到定制化工程师”的困境,协会联合院校开设“海康订单班”“大华订单班”,年输送200余名专业人才且薪资高于济南平均水平,协同举办的安防职业竞赛更诞生山东首个“全国安防技能能手”,这种“校企协同+竞赛育才”的模式,不仅填补了高端人才缺口,更为产业培育了“本土化技术梯队”,从根本上解决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短板”。
尽管济南安防已迈出转型关键一步,但千亿市场的“含金量”仍需进一步提升。当前产业以集成商、工程商为主,部分低技术门槛的施工队与集成商“抢单”,既拉低了产业利润率,也制约了技术研发投入,同时高端人才缺口、场景落地的合规性风险(如隐私保护)仍是待解难题。不过,政策红利正为济南安防打开“二次突围”的窗口,济南市政府《关于促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质提速的实施意见(2023-2025)》明确提出构建“城市安全风险检测感知网络”,2024年4月《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落地,这些政策既为安防企业提供了“订单保障”,也倒逼产业向“合规化、高附加值”转型。正如济南安防协会党支部书记杨中海所言,“既要守住安全底线,也要保护市民隐私”,这种“安全与隐私平衡”的要求,恰恰是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拉开差距的关键,也是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契机。
从“守门护院”到“智慧赋能”,济南安防的转型早已超越产业本身——它既是城市安全的“防护网”,也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当更多本土企业从“设备供应商”转向“解决方案服务商”,当党建引领、校企协同、法律保障的生态进一步完善,济南安防不仅能实现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更能为黄河流域城市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济南经验”。毕竟,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的当下,能同时承载“安全需求”与“经济价值”的产业,注定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来源: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