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县域富民产业连接城乡经济、惠及农村农民,是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关键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县域富民产业连接城乡经济、惠及农村农民,是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关键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和必然选择。
01县域富民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县域富民产业是指以县域为空间载体,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城乡要素整合、产业链延伸等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产业体系。其核心在于“县域”的空间属性、“富民”的价值导向与“产业”的实践载体结合,通过产业富民、空间优化、要素激活三大路径,推动县域从“输血式发展”向“造血式振兴”转型,最终实现“兴业、强县、富民”的良性循环。
作为城乡融合背景下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县域富民产业内涵强调“资源适配+富民导向+城乡协同”,外延覆盖产业类型、组织形式和政策保障等多维度。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协同,激活县域内生发展动力。
就其核心内涵而言,县域富民产业的核心在于:
一是共同富裕与城乡融合的价值导向,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通过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如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保障农民参与产业增值分配,同时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县城-乡镇-村”联动发展的城乡融合格局。
二是立足本地禀赋与市场规律的要素配置,即强调因地制宜,挖掘县域自然资源、文化传统、劳动力等独特优势,如甘肃“甘味”品牌、陕西洛川苹果等案例,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同时注重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结合,通过政策协同、金融创新、技术赋能优化资源配置。
三是多元融合与创新驱动的产业形态,即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全链条,既包括传统种养业升级(如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也包含文旅融合、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并通过数字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就其外延范畴而言,县域富民产业重点在于:
一是产业类型与空间分布,包括传统优势产业,如特色种养(如陕西柞水木耳、宁夏红寺堡黄花菜)、食品加工(如河南永城面制品集群)等;新兴业态,如农村电商(如福建古田食用菌线上销售)、文旅康养(如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文化体验);空间布局,以县城为中心,向重点镇、中心村延伸,形成“园区+基地+农户”的网状结构。
二是组织形式与利益联结,包括经营主体,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乡村作坊等多元主体;联结模式:如“公司+基地+农户”( 如陕西周至猕猴桃产业)、“飞地经济”跨区域协作(如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县域转移);
三是政策与制度支撑,如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如农村集体用地入市)、金融创新(如乡村振兴专项贷款)、人才政策(如返乡创业扶持)等,构建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02县域富民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且发展层级不高、辐射带动效应不足
县域产业集群是集聚现代生产要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驱动力。县域产业发展面临集群尚未形成的问题,即使有一定集聚规模,也面临发展层级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县域范围内,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高层次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截至2022年,全国各地共批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现代农业产业园”)200多个,省级、市级、县级产业园共计5000多个,初步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梯次推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
然而,当前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尚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共同富裕的短板地区缺少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整体辐射带动效应不强。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以“胡焕庸线”为界,多数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分布在“胡焕庸线”东侧;而在“胡焕庸线”以西,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较少。“胡焕庸线”西侧地区是我国共同富裕的短板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难度大。这些地区缺少现代农业产业园,表明多数县域尚未形成发展功能定位准确、建设水平区域领先、带动农民作用显著的高层次产业集群,不利于促进产业效益提高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从辐射带动效应来看,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效应的平均水平仅为0.174,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在31个省(区、市)中,仅福建、湖北、湖南等7个省份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联农带农效应评分高于0.22。因此,就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而言,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代表的县域产业集群尚未发挥出与预期相符的带动优势。
名词释义: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即“瑷珲—腾冲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呈东北—西南走向,倾斜约45度,全长约4000公里。该线最初以“瑷珲—腾冲线”命名,后因瑷珲更名为黑河,故现多称“黑河—腾冲线”。其核心特征是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显著差异:线东南侧以平原、丘陵为主,集中了全国约94%的人口;线西北侧则以高原、山地为主,人口占比仅约6%。
二、产业同质化明显、结构不优
产业同质化(非合意性产业重叠)既是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重要表现,又是产业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制度因素、市场因素和资源因素的驱动下,长期以来不少县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偏离自身比较优势盲目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各类科技园区,出现“千园一面”的同质化现象。部分区县盲目发展乡村旅游业,且仅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服务导向,并未深入挖掘地方人文资源特色,使得各地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极为相似。在同质化竞争中,县域比较优势无从发挥、产业竞争优势难以建立,提高产业效益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也难以实现。
除产业同质化外,产业结构不优是中、西部县域在发展富民产业过程中面临的另一大困境。低附加值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是产业结构不优的主要表现。由于中、西部县域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加之城乡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尚未建立,多数欠发达地区难以有效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在产业结构上仍以技术含量和收益率较低的传统种养殖业为主,休闲农业、功能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科技、数字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传统产业发展层级偏低,容易导致产品低端锁定、产品市场溢价有限,不利于产业效益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产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力不足
只有生产经营主体具备较强的产业支撑能力,才能有效促进生产要素开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链延长和整合、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生产经营主体即在产业链中具有独立经营决策权和经济利润获取能力的组织或个人。在县域背景下,产业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当前,县域产业的四大生产经营主体均面临不同程度的能力不足问题。一是县域企业规模小。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层次较低,部分合作社质性漂移、名不副实。三是家庭农场整体发展质量需要提升。四是农民产业参与能力不足。
四、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
联农带农机制是确保县域产业发展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的关键。近年来,一些地方产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县域支柱产业,但部分产业能够富企业、富政府却难富民。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的联农带农机制不够完善。根据《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指导意见》,规范性联农带农方式主要包括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吸纳农民稳定就业以及促进农民共享资产收益。各种联农带农方式各有优缺点,仅凭相对单一的方式难以将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村、留给农民。由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一些县域产业的联农带农机制还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是县域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业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促进农民共享产业发展财产性收益的机制不健全。
03县域富民产业差异化发展路径
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强化市场与政府协同,形成差异化、可持续的产业生态。要以“特色产业筑基、要素改革破局、数字技术赋能、利益共享固本”为路径框架。未来应重点强化风险防控(如监测联农带农效果)、可持续经营能力(如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县域经济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具体路径选择可聚焦以下方向:
一是因地制宜选择特色产业。精准定位特色资源,依托县域地理特征、文化传统和物产优势,发展特色种养、食品加工或文旅融合产业(如甘肃通过大数据分析资源禀赋,打造“甘味”品牌集群;贵州则重点发展蓝莓、刺梨等全国领先的特色种植业,延伸加工产业链)。尽最大可能避免同质化竞争,东部沿海可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如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中西部县域可聚焦农业深加工和生态文旅(如河南原阳预制菜产业链)。创新推动三产融合升级。以农业为基础,延伸预制菜、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如贵州田园综合体);发展“乡村作坊+电商直播”模式,激活传统手工艺经济。
陕西洛川苹果田园综合体
二是深化要素配置改革。深化土地制度创新,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富民产业项目,试点土地入股、租赁等模式(如河南光山油茶产业)。优化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小微业态向村镇下沉。持续提高金融与人才保障,推广“县域特色产业贷”,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抵押融资;通过电商奖补政策提升农产品品牌销售能力;实施“候鸟型专家计划”,吸引技术人才下乡;与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定向培养技能人才。
三是强化市场驱动与数字赋能。鼓励龙头企业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如陕西洛川苹果、山东曹县汉服产业);利用电商直播、跨境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政府统筹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县域产业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有效激活市场机制。搭建县域产业数据平台,实现政策、市场信息的精准匹配;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农产品溯源管理,不断强化数字技术赋能。
四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农业、保底分红保障农民收益(如福建沙县小吃)。支持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企业,形成“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机制,不断强化多元利益联结。实施返乡创业扶持计划,提供零租金厂房和税收减免;培育乡村工匠和农业经理人,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提升。
五是区域协同与品牌建设。实施跨县域产业链共建行动,相邻县域共建飞地产业园,共享技术、物流资源(如闽宁区域协作)。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溢价能力(如“甘味”品牌)。加大城乡融合联动,推动城市服务业向县域延伸,形成以城带乡的消费市场;发展县域商业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来源:中农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