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有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老祖宗早在千年前就看透了“言语”与“人生”的深层关联。说话是本能,会说话是本事,管住嘴则是智慧。流传下来的6条“谨言令”,不是束缚言行的枷锁,而是规避风险、行稳致远的指南,读懂用透,便能少走许多弯路。
《论语》有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老祖宗早在千年前就看透了“言语”与“人生”的深层关联。说话是本能,会说话是本事,管住嘴则是智慧。流传下来的6条“谨言令”,不是束缚言行的枷锁,而是规避风险、行稳致远的指南,读懂用透,便能少走许多弯路。
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警示。《韩非子》中记载,杨修恃才放旷,屡次点破曹操的心思——曹操以“鸡肋”为军中暗号,杨修便解读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提前收拾行装准备撤军,最终因“漏言”触怒曹操,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饮食不节会伤身,言语不慎则招祸,如今职场中因随口议论领导、私下传播八卦被排挤,生活里因一句气话伤了亲友感情,都是这八个字的现代注脚。管住嘴,既是护健康,更是保平安。
藏着《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处世哲学。晚清名臣曾国藩年轻时也曾“好论人短”,常因口无遮拦得罪人,后来在日记中反思“言多尖刻,惹人厌烦”,从此立下“每日默坐静思”的规矩,说话前先“敛语”。现实里,我们总见过这样的人:开会时抢着发言却逻辑混乱,聚餐时滔滔不绝却不顾他人感受,看似“活跃”,实则暴露了浅薄。反倒是那些懂得适时沉默的人,既能倾听他人观点,也能避免说错话,反而更显沉稳可靠。
源自《论语》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智慧,不过是将“行”换成了更易出错的“言”。战国时,赵太后执意不让小儿子去齐国做人质,大臣们强谏皆被斥退。触龙却没有直言反驳,而是先聊自己的儿子,再谈父母对子女的长远打算,一步步引导赵太后明白“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最终说服她同意送子。若触龙一上来就指责赵太后“目光短浅”,恐怕早已被赶出宫。如今与人争执时,先停3秒想想“这话会不会伤人”,给别人提建议前,先琢磨“对方能不能接受”,很多矛盾便能在开口前化解。
是《菜根谭》“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的通俗表达。北宋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多次上书反对,但他从不在背后诋毁王安石的人品,反而在王安石被贬后,写下“遥知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诗句,肯定其才华。反观现在,有些人总喜欢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同事业绩差就四处调侃,朋友家境普通就私下议论,看似“嘴快”,实则是在给自己树敌。不议人非是尊重,不扬人短是修养,守住这一条,便能远离是非漩涡。
呼应着《论语》“言必信,行必果”的君子准则。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前,为了取信于民,在城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许诺“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五十金”。起初没人相信,直到一个农夫试着搬了木头,商鞅立刻兑现承诺。正是这“不轻许、许则必行”的态度,让百姓信任新法,变法才得以顺利推行。现在有些人总爱“随口答应”——朋友找帮忙就说“没问题”,转头却抛之脑后;同事托办事就说“包在我身上”,最后却不了了之。久而久之,信任便会一点点流失,而信任没了,路只会越走越窄。
并非让人漠不关心,而是《荀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的理性提醒——不随意点评自己不了解的重大议题。苏轼当年因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诗句,被人曲解为“讽刺新法”,卷入“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如今网络发达,很多人看到社会事件就随手评论,却连事件的来龙去脉都没弄清,轻则误导他人,重则因“言论失当”承担责任。“莫论”不是“不论”,而是在发表观点前先搞清楚事实,不做“键盘侠”,不逞“口舌之快”。
这6条“谨言令”,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老祖宗历经世事总结的生存智慧。说话不用成本,但说错话的代价往往很大。与其事后懊悔“当初不该说”,不如记住这6句话,在开口前多一分谨慎,多一分思考。守好言语的边界,便是守好人生的坦途。
来源:闲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