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之乡”岷县:中药材全链条发展成“致富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1:51 3

摘要:洮河两岸,8月的阳光洒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绵延起伏的田野上,中药材的绿浪铺向远山。“这苗子精神着呢,现在能卖13至18块一斤,收购商直接到村口来拉。”田埂上,西寨镇桥上村的药农曹绪科正弯腰查看当归苗情。

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29日电 (戚嘉慧 邓菲)洮河两岸,8月的阳光洒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绵延起伏的田野上,中药材的绿浪铺向远山。“这苗子精神着呢,现在能卖13至18块一斤,收购商直接到村口来拉。”田埂上,西寨镇桥上村的药农曹绪科正弯腰查看当归苗情。

桥上村六百多亩耕地中,两百多亩已种上中药材,田间地头,当归的叶子挨挨挤挤、绿得发亮;齐胸高的柴胡秆子直挺挺立着,顶端缀满星星点点的黄花。

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西寨镇桥上村“洮河大拐弯”处,呈现出药田青黄交织的景象。 易家乐 摄

岷县种植中药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5年,岷县明确“发挥药材优势”的脱贫路径,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当年工农业总产值跃升至6730万元,较1978年增长1.2倍。

图为桥上村的药农曹绪科蹲在自家田间。 邓菲 摄

在“洮河大拐弯”处,桥上村村委会干部罗珍平深入田间地头,用手比划着村里的土地介绍说:“岷县是‘当归之乡’,有1500年的当归种植历史。”这里的当归,肉厚、质实、气香,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如今真的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金疙瘩”。

中药材产业在岷县扎下深根时,全球气候变暖正重塑这片土地的种植格局。

图为桥上村村委干部罗珍平查看长势良好的柴胡田。 邓菲 摄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调查显示,1951年以来洮河流域气温显著上升,1951年至2010年平均增温速率为0.18℃/10年,1980年后升温加速至0.63℃/10年。喜冷凉阴湿的当归在这样的气候大环境下出现了减产,当归适宜的种植海拔从过去的2300米攀升至2700米。当归连年减产,而过去高寒贫瘠的山区,正成为新的优质当归产地。海拔抬升带来的昼夜温差,让当归的有效成分积累得更足。

气候倒逼当地中药材产业从“重种植”向“强链条”的转型突围。中药材“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让产业链延伸成为必然选择。

在岷县西寨镇扶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军宏架着手机直播卖货,背景里是绿油油的当归田,他用小黑板向客户科普岷县中药材的优质特性。这家合作社从单一种植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切实促进了药农增收。

在西寨镇扶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李军宏手捧着粗加工后的党参原条。 邓菲 摄

他售卖的已不再是带着泥土的“湿货”,而是经过烘干、切片的成品。“党参原条粗加工后,每公斤从200元涨到260元。”李军宏介绍说,合作社从最初5人发展至今,已辐射带动五六千人增收,“行情好时年收入二三十万不稀奇”。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跃升,正是产业迈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步。

据西寨镇党委副书记介绍,该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万亩,现有从事中药材培育的企业145家。2024年岷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71元,较上年增长10%。

图为西寨镇一家中药材合作社的仓库里码放的党参。 邓菲 摄

岷县的中药材发展从种植端的适应性调整向产业链的增值延伸转变。西寨镇成了全县榜样。“我们的农产品哪天可以实现精加工了,才能算得上是现代农业。”李军宏说。(完)

来源:甘肃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