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 | 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三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1:31 1

摘要:从绿意绵延的敕勒川万亩草原到“绿色宝库”大兴安岭林区,从草方格遍布的库布其沙漠到万树成荫的科尔沁沙地,从跑出转型“加速度”的鄂尔多斯到打造“中国·绿电铝之城”的霍林郭勒......近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组走进内蒙古,感受北疆大地的蓬勃生机、发展脉动

从绿意绵延的敕勒川万亩草原到“绿色宝库”大兴安岭林区,从草方格遍布的库布其沙漠到万树成荫的科尔沁沙地,从跑出转型“加速度”的鄂尔多斯到打造“中国·绿电铝之城”的霍林郭勒......近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组走进内蒙古,感受北疆大地的蓬勃生机、发展脉动,深入探寻内蒙古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密钥。

科尔沁沙地风光。(郭晔炅/摄)

绿色家底如何越攒越厚?

敕勒川草原是距离首府呼和浩特城区最近的自然生态草原,是一个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多功能的国际性休闲度假综合体。看着敕勒川草原绿草如茵、野花绽放的美丽景色,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在十多年前还是一片黄沙肆虐的荒石滩。

2012年呼和浩特市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以来,采用“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的近自然修复方案,从千亩试验开始,现已修复面积3万余亩。

蒙草集团研发总监邢旗介绍说:“敕勒川草原主要以种植天然牧草为主,包含蒙古冰草、草木樨等40余种天然牧草。动物的多样性也明显增加,目前有30多种动物。”

敕勒川草原。(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敕勒川生态草原与大青山前坡森林绿化带协同形成呼和浩特市区北部生态屏障,通过三季有花、四季有韵的草原景观塑造,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城市景观的深度融合,成为首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去年敕勒川草原夏季游客接待量约为140万人次,今年有望突破160万人次。

在通辽市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67岁的摄影爱好者华维光已经坚持拍摄了13年,他用近万张照片记录了这片沙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变化。

摄影爱好者华维光接受采访。(王丹/摄)

华维光指着一排展板上的“变迁”主题照片告诉记者:“十几年前我拍过喜鹊无法安家、鸟窝摇摇欲坠的图片,现在的照片呈现出治理后项目区喜鹊筑巢随处可见、水鸟掠过湖面,放眼满目苍翠,这种变化实在太大了!”

科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陈辉介绍说:“在沙地治理过程中,我们根据立地条件、地类特点综合施策,分类治理,构建起了功能完备的区域性生态防护体系。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9.4%,森林面积达343万亩,1320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清晨,阳光穿透兴安落叶松的枝叶投下斑驳的光影。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员工们正按照CCER造林碳汇项目标准栽种树苗,每一株幼苗的行距、株距都经过精准测算——这是2025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强化碳汇本底调查的日常场景。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达8.37万平方公里,不仅是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重点国有林区,更是一座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3600万吨以上的巨型“碳库”。

作为“共和国林业长子”,内蒙古森工集团在2014年就率先启动林业碳汇项目试点,成为国内较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国有林区。

据内蒙古森工集团碳汇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孙忠文介绍,“多年来森工集团不断创新‘碳汇+’市场化机制,积极探索碳汇产品生态价值转化,通过多种销售渠道,碳汇产品累计交易额已突破6000万元。”

记者感言: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荒石滩变成大草原,沙地里长出连片林,林业“碳库”成绿色“钱袋”......内蒙古持续扩绿、兴绿、护绿,“绿色版图”越阔越大,绿色家底越攒越厚,沙生绿、绿生金,昔日生态难题正转化成高质量发展密码。在如何处理好“生态与发展”关系上,内蒙古用绿色写下了最生动的答卷。

新能源如何转换成新动能?

巨大的风机在沙海中转动白色叶片,青翠的牧草在光伏板下随风摇曳,一幅生态与能源共生的画卷徐徐铺展。走进中广核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时,立刻被眼前美丽壮观的场景所吸引。

中广核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郭晔炅/摄)

据该项目电气工程师徐洋介绍,项目以“草光互补”新型生态治理模式,现已在光伏板间种植沙打旺、黑麦草、紫花苜蓿等多种耐旱草种约11300亩,有效改善了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环境。

中广核搭起“绿色戏台”,把主机、叶片、塔架等风机制造企业“链”进兴安盟风电装备制造创新示范产业园,生态治理与清洁能源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落地,有力推动了兴安盟实现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如今,产业园已具备千万千瓦级风电装备全链条服务能力。在这里,1000多个就业岗位被创造,6亿元税收反哺地方,为区域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中广核新能源内蒙古公司副总经理孟勇介绍说。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追风逐日”发展新能源,推动实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光伏治沙等项目,曾经干旱荒芜的戈壁沙漠“长出”了“风机树林”和“光伏海洋”。

站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登高远眺,国家电投“骏马”光伏电站的太阳能板阵列宛如一片泛着波光的蓝色海洋。这片由近20万块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方阵,不仅源源不断地把阳光转化为清洁电力,更在光伏下板种植苜蓿等耐阴牧草,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支持。

达拉特旗光伏基地"骏马图形"电站。(杨耀中/摄)

据达拉特旗能源局能源综合保障中心主任李凯介绍,这里运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板外养殖模式,实现了生态恢复与经济效益叠加,为改善内蒙古能源供给结构和推进库布其沙漠荒漠化生态治理贡献了“达拉特方案”。

老工业基地包头,正在以氢能产业为突破口,全产业链布局,推动千亿级储能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全力打造“中国储能之都”。

走进包头氢能储能产业园,“氢”风扑面而来。园区内,上海申能集团投资的氢能装备制造项目正加速推进。

“项目包括4条核心生产线,目前,氢晨科技5000台套燃料电池电堆组装线已建成投产。”内蒙古包头氢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修军介绍,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一条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核心装备链。

包头工业基础好,发展氢能产业优势得天独厚。在包头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版图上,制氢端与工业应用场景紧密衔接,形成“绿氢制取—消纳应用”的完整闭环,构建起产业链协同发展新生态。

“我们企业计划与北奔、包钢等本地企业进一步合作,在氢能重卡、固态储氢等领域形成产业闭环。”上海氢通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CEO任亚辉说。

记者感言: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内蒙古以风电、光伏、氢能、储能四大产业为重点,开启了一场“链式跃迁”的产业革命。通过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以“链式”攻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源。

传统产业如何“转”出新优势?

在鄂尔多斯市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线上,煤炭正被转化为垃圾袋、奶茶杯、服装、输液管乃至航天设备等聚乙烯和聚丙烯产品。在这里,煤炭替代石油经过一系列工艺,转化为有着“工业粮食”之称的烯烃产品。

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线。(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供图)

宝丰煤基新材料项目总投资673亿元建成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烯烃厂,年产1325万吨甲醇、500万吨烯烃、250万吨聚乙烯、250万吨聚丙烯。

公司创新工艺路线,利用“风光融合”可再生能源发绿电制取绿氢,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以氢换煤、减碳增效,示范引领现代煤化工绿色转型、零碳变革,树立了传统煤炭产业转型新标杆。

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市清醒地认识到,单一依赖煤炭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打好传统煤炭产业转型突围战是必然选择。如今的鄂尔多斯市,除上述煤制烯烃项目外,近年来还有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的示范工程、年产16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的示范项目、煤化工二氧化碳捕集与咸水层封存工程......跑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加速度”。

鄂尔多斯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现代煤化工的成功实践,是内蒙古作为煤炭大区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典型代表。原煤产量居全国第一的内蒙古,建立起种类日益丰富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2024年全区现代煤化工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煤制气、煤制烯烃产能排全国第一。

过去,一提到铝产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高载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而今,在打造“中国·绿电铝之城”的霍林郭勒市,铝产业已经披上了高端、智能、绿色的新装。

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厂区。(王丹/摄)

风轮擎天、光伏铺海,霍林郭勒市区域风、光资源转化为澎湃绿电,积极推进绿电替代,加快打造“绿能高地”和“电价洼地”,全力推动铝产业从“煤电铝”向“绿电铝”转变。

记者走进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检修铸造分厂,码垛机器人灵巧高效地舞动机械手臂,激光打印机快速安静地给铝锭刻标,全自动打包机敏捷有序地打包着整垛铝锭......

检修铸造分厂副厂长冯艳磊对记者说,“我们依托绿电优势,推动铝产业从‘简单挤压’向‘精深加工’转型,重点瞄准高性能铝合金、轨道交通、电子铝箔、高纯铝、汽车轻量化等高端领域,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形成了上下游企业垂直分工、相互协作,配套企业专业化服务的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在霍林郭勒市各大项目现场,“铝”途上的“进度条”在不断刷新:元旺高档铝合金电工圆铝杆项目三条生产线轧机设备已完成安装调试投入试生产,创新新材料轻质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智能化生产项目已有两条生产线进入试生产,霍都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新型焙烧阳极项目一期部分投产......打造“中国·绿电铝之城”,霍林郭勒市目标坚定、步履铿锵。

记者感言:曾经,“傻大黑粗”是内蒙古传统产业的形象比喻。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摆脱倚能倚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路径,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蝶变升级”。这一“转”,就“转”出一方新天地。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