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航安全飞行60周年之安全篇 扎根雪域 飞越天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1:46 1

摘要:《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何丹、郝蒙 报道:风雨兼程六十载,高原奋斗一甲子。60年春华秋实,世界屋脊从云端禁区变身空中走廊,实现藏家儿女乘着“神鹰”跨越山海的自由。60年如歌岁月,一代代西藏民航人扎根雪域高原,用青春守护“神鹰”平安飞越天堑。

转自:中国民航网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何丹、郝蒙 报道:风雨兼程六十载,高原奋斗一甲子。60年春华秋实,世界屋脊从云端禁区变身空中走廊,实现藏家儿女乘着“神鹰”跨越山海的自由。60年如歌岁月,一代代西藏民航人扎根雪域高原,用青春守护“神鹰”平安飞越天堑。

回首60载,西藏民航人不忘初心,始终将“安全第一”作为不可动摇的核心准则,始终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无论是极端天气下的航班调配,还是日常运行中的细节管控,都严格落实“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确保了航空运行绝对安全、人民生命绝对安全。

强化机制体系建设 护航雪域平安天路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60年来,西藏民航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通过持续不断的机制建设,强化对区内机场的管控,确保各机场安全平稳运行。

2023年12月26日,民航西藏区局新组建的3个下设机构——民航西藏自治区安全监督管理局、民航西藏自治区空中交通管理中心、民航西藏自治区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标志着西藏区局深化改革工作初见成效,为西藏民航持续安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开创了崭新局面。

民航西藏监管局、民航西藏空管中心、民航西藏机场集团举行揭牌仪式

短短两年时间,西藏区局在架构、机制、制度、理念、队伍五个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面革新。在“1+3”的管理新架构下,实现了空管一体化、机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了以党委会、局长办公会为决策核心,安委会、智慧民航建设等为支撑的88个多层级议事协调新机制,各下设机构建立了56个重要议事协调机制;建立了党建、安全、财务、人事等各方面配套的252部新制度;凝聚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同在机场里,同是一家人”的新理念;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进一步激发。

自今年初以来,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西藏区局进一步解决了制约改革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问题。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抓紧实施对标管理,通过对标行业先进,学习借鉴行业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提升西藏区局各方面管理水平,助力西藏区局高质量发展;积极鼓励员工开展“五小”创新,围绕安全、运行、服务、效益、监管进行创新,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随着“安全政策与责任、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和安全促进”的制度体系日臻完善,西藏区局基本上实现了从“盯人”“盯事”向“盯组织”“盯系统”的转变,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同时,西藏区局聚焦难点,推进安全运行全链条管理,针对航班运行变量加强分析研判,合理安排生产保障资源,推动各机场分公司成立航班正常管理委员会,深化“红、黄、绿”复杂天气分级响应、生产运行协调、安全监督检查三个机制,提高复杂天气航班安全保障水平和运行保障效率。

加强生产运行组织 “1+7”高效协同运行

2025年,西藏民航已安全飞行60年。通航至今,累计完成运输起降超73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超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76万吨。2014年~2024年的10年间,年旅客吞吐量实现从300万人次到700万人次的大幅增长。西藏民航不断刷新安全纪录和运输保障数据。

这一切的实现,靠的是西藏民航六十年如一日对安全风险的“零容忍”。无论是空管安全、跑道安全,还是空防安全,西藏民航始终坚持加强生产运行组织,从运行源头上防范安全风险。

民航西藏区局局长李洪带队检查机务工作

空管安全方面,西藏区局不断加强边缘天气的研判、预报及通报,结合危害天气增多的实际,增加天气会商频次;严格落实边缘天气下的航空器起降标准,规范管制员陆空通话用语;努力把握高高原天气变化规律,加强气象设施设备优化部署和点位设置。同时,大力推进军民航深度融合发展,扎实做好防相撞工作。

跑道安全方面,西藏区局通过系统管控、严密组织,保证各环节衔接顺畅、对接牢靠,做好跑道安全工作。持续督促辖区机场强化“三基”建设,不断提高员工业务技能水平;推进飞行区治理能力提升,聚焦机场安全运行主责主业,修订完善防跑道侵入、外来物防范等管控方案;加强鸟击防范学习交流和新技术应用,密切与其他用户和地方政府部门的联动,制定场内为主、场外为辅的驱鸟策略;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监督,规范不停航施工管理;持续强化防洪抗汛监测预警与信息沟通,压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空防安全方面,西藏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空防维稳形势严峻,西藏区局综合运用行政检查、安保测试、安保审计等方式,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助力推动空防安全隐患整改落实,切实做好年度重大活动和特殊时段、敏感节点期间空防安保和反恐维稳工作。同时,西藏区局还在落实安全责任、量化安全作风考核、加强重大隐患排查治理上狠下功夫。

近年来,从支线机场到干线机场,围绕区内“1+7”协同运行,西藏民航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升级。西藏区局通过整合现有各类生产运行系统,抓紧建设拉萨机场应急指挥中心,并规划建设拉萨贡嘎、昌都邦达、阿里昆莎机场3个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规范配置应急设施设备,加快应急队伍建设。

科技赋能淬炼队伍 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民航立足“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运行、智慧空管、智慧监管”五个场景,严格按照《“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和《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等要求,结合《“十四五”西南智慧民航建设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智慧跑道、智慧驱鸟、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等智慧民航项目。

近年来,西藏民航对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和应急物资优先配备,根据实际特事特办,确保各类生产保障条件持续改善。目前,西藏民航已投用智慧消防图文系统、探驱一体智慧驱鸟系统、机场围界安防系统和空管运行态势监控系统,以及拉萨机场新塔台及进近管制室,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完成拉萨机场T3航站楼改扩建、拉萨机场第二跑道、林芝机场平行滑行道、日喀则常规备降场改扩建等一批重点工程,全面实现区内ADS-B管制运行,将航路间隔缩短至20公里。

民航西藏区局党委书记文斌检查机场集团飞管部鸟击防范工作

贡嘎机场数字化鸟防平台

西藏民航高高原复杂气象预警技术创新联合实验室签约揭牌仪式(本文图片均由民航西藏区局提供)

与此同时,西藏民航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筑牢安全根基的核心要素,特别针对民航安全运行保障的各关键岗位,逐步构建起“分层培养、多元赋能”的人才发展体系。

西藏民航持续开展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理论培训和能力考核,切实增强安全管理能力;加强空管、机务、安检等安全关键岗位人员资质能力建设,全力提升岗位胜任力,扎实开展“安康杯”技能比武、“民航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大力推进安全作风和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了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依托“传帮带”传统机制,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适应高高原复杂运行环境的专业队伍;大力推动关键岗位、机关与基层之间的干部交流,与援藏机场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人才交流培养机制;启动“雏鹰计划”,加强后备干部培养,有针对性地锻炼和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擅长管理、结构合理的后备人才队伍。

在此基础上,西藏区局进一步畅通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特别是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一方面,根据西藏区局人才缺编情况,通过及时开展选拔和实施援藏计划补充处级、科级、班组级人才缺口;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对管理类人才,重点围绕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管理能力进行培训;对专业技术类人才,重点围绕专业技术知识、科学研究能力、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培训;对操作技能类人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点围绕实操水平、解决问题能力、技能等级提升进行培训。

多年来,西藏民航通过建立动态更新的监管事项库,推行“清单化”行政检查机制,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风险预警与精准监管,同步深化非现场监管应用,将传统的“保姆式”监管转变为“系统化”“智能化”治理模式。同时,创新建立“政企联动、协同共治”机制,引导航空公司、机场等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安全信用评价、隐患治理奖励等激励措施,形成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良性循环。

60年栉风沐雨,西藏民航以“零容忍”的安全态度和“老西藏精神”的坚守,在世界屋脊上书写了航空安全发展的奇迹。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与通航6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西藏民航将继续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为指引,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科技与人才双轮驱动,在更高起点上守护雪域蓝天,为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的安全篇章。(编辑:李佳洹 校对:陈虹莹 审核:程凌)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