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3岁的林雨(化名),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是一名飞行时长超过3000小时的空姐。她规律作息、饮食清淡、每天跑步,朋友圈里看起来比大多数人都健康。
33岁的林雨(化名),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是一名飞行时长超过3000小时的空姐。她规律作息、饮食清淡、每天跑步,朋友圈里看起来比大多数人都健康。
但就在一次常规体检后,她拿到了一个让她整个人愣在原地的报告:HIV阳性。
她反复确认,“是不是搞错了?”
医生一边安慰她,一边摇头,“不是。你确诊了。”
她的第一反应是崩溃,第二反应是疑惑。她平时生活那么规律,怎么可能?
但医生说,她犯了5个错误,而这5个错误,很多人也正在犯。
健康从来不是只靠表面来看。林雨确实有早睡早起、有氧运动、饮食清淡这些好习惯,但她忽略的,是风险控制。
她曾有过一段异地恋,男友在国外工作,两人聚少离多。分分合合之间,她也有过几次短暂的恋情,或许是为了排解孤独。
她承认没有每次都使用保护措施,有时喝了点酒,觉得“应该没事”。这就是第一个错误——对性传播风险的低估。
根据《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感染HIV的女性比例逐年上升,而25~35岁的城市女性成为新确诊人数增长最快的群体之一。她们学历不低、收入不低、生活精致,却在性爱安全意识上存在巨大盲区。不是放纵,而是侥幸。
林雨第二个错误,是从未主动做过HIV检测。
每次体检,她都以为“抽血检查”就是全套,其实大多数常规体检并不包含HIV筛查。艾滋病毒的窗口期可达3个月,很多人在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如果没有主动检测,可能几年都不会发现。
她说自己没有什么症状,但医生提醒她,有一些持续性咽痛、淋巴结肿大、反复感冒的表现,其实早就在暗示身体出了问题。只是她把这些当作换季和疲劳。
一个月前,她因为持续发热和皮疹去医院,医生建议做HIV筛查,才揭开了真相。
林雨的第三个错误,是对性伴侣健康状况的信任过度。
她说自己只和“看起来干净”的人发生关系,对方有房有车、英语流利、谈吐得体,她以为这样的男人不会有艾滋。可问题是,HIV不会写在脸上。感染者在早期完全没有任何特征,即使他们自己也可能不知道。
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中心》2024年的监测报告,约有17%的感染者是通过“无固定伴侣”途径感染,其中不少是“长期伴侣”之间的传染。也就是说,很多人是被自己最信任的人传染的。
她后来联系了两位前任,发现其中一人也刚确诊。
“就那么一次,应该不会出事吧?”这是林雨当时的想法,也是很多人的想法。但HIV的传播,只需要一次无保护性行为。
哪怕对方病毒载量不高,只要黏膜受损(哪怕是微小的),病毒就有可能进入体内。尤其是女性,在性传播中属于被动接受者,感染风险比男性高出一倍以上。
林雨在某次旅行中曾有过一次“意外”,她没说太多,只是苦笑:“那时候觉得,出门在外,放松一下也没什么。结果就是这一晚,把我拉进了深渊。”
这就是第四个错误——对“偶尔一次”的轻视。
第五个错误,是忽略了身体发出的信号。
她常年飞行,偶尔感冒、喉咙痛、乏力,她以为是时差和疲劳累的。但她的免疫系统早已亮起红灯。
有一段时间她的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睡眠质量明显下降,脸上开始长一些奇怪的红疹,还出现了夜间盗汗。这些早期表现并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亚健康。
直到病情发展,她的CD4细胞下降到350以下,才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疲劳,而是免疫系统正在被破坏。
林雨不是个例。很多人对HIV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世纪,认为这是“特定人群”的病。现实是,疾病不分身份、不分性别。空姐、教师、程序员、会计师……只要有性行为,就有风险。
而在社交平台上,关于HIV的讨论仍然稀少,甚至带着污名化标签。很多人认为“不检就是健康”,拒绝主动筛查,更不愿谈论。
但病毒不会因为你不提它就消失。
所谓规律,不是早睡早起这么简单,而是对身体风险有概念、对性健康有意识、对异常变化有反应。
林雨如今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她的病毒载量已经下降,医生说,只要坚持治疗,病毒就不会进一步损害免疫系统,也不会再传染给别人。
但她也知道,生活已经彻底改变了。她回忆起当初的某些选择,只能苦笑:“我以为我做得还不错,结果是从来没真正了解过自己的风险。”
她现在定期服药、每三个月复查一次CD4和病毒载量。她也开始做志愿者,去大学和机场做HIV科普讲座。她说,“如果我早点知道这些,也许就不会走到今天。”
HIV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晚发现、晚治疗。现在药物已经非常先进,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可以和健康人一样长寿、工作,也不会传染给伴侣。
但前提是,早发现。
如果你也有过无保护的性行为,哪怕只有一次,不要等身体出问题才去查。一张检测报告,或许就能避免未来的无数遗憾。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中国艾滋病疫情报告[R].北京:中国疾控中心,2025.
[2]陈晓宇,徐莹,王宁.中国女性HIV感染者流行现状与干预策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5,41(3):315-319.
[3]王晗,李静,柳杰.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与病毒载量控制研究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42(12):789-794.
来源:大许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