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3年,是土地的蜕变史——从5.63平方公里的阡陌纵横,到508.91平方公里的产城画卷;33年,是人与城的共生史——“拓荒者”在这里播下第一粒产业种子,奋进者在这里浇筑千亿集群根基,栖居者在这里收获宜居幸福。
枕长江而兴,承运河之韵。那一声悠扬的汽笛声响起,是常州高新区吹响前行三十三载的铮铮号角。
33年,是土地的蜕变史——从5.63平方公里的阡陌纵横,到508.91平方公里的产城画卷;33年,是人与城的共生史——“拓荒者”在这里播下第一粒产业种子,奋进者在这里浇筑千亿集群根基,栖居者在这里收获宜居幸福。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句诗恰似常州高新区33年的写照:城因人兴,人随城长,每一步向前,都是“创新、开放、大气、包容”的高新区精神与逐梦者的双向奔赴。
“平芜”拓新程:从“试验田”到“新摇篮”
1992年,常州高新区刚成立时,地图上的5.63平方公里还是零星乡镇企业与农田交织的“平芜”。“那时谈项目,我们带着地图跑,告诉客商‘这里未来会是常州的新摇篮’。”一位早期招商干部的回忆,藏着初代高新人的拓荒热忱。
作为常州首批外资企业之一,梅特勒—托利多已在常州高新区投资建设3家工厂,年销售额从最初的87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超30亿元。梅特勒—托利多集团中国区PO总裁唐良说,“常州和常州高新区对梅特勒—托利多集团而言,不仅意味着深厚的本土渊源,更承载着全球创新的使命。”
33年来,常州高新区用“敢啃硬骨头”的韧劲,一点点拓宽发展边界:地区生产总值从1.1亿元,到如今突破2200亿元,人口从不足1万增至2024年的90.51万人,在无数奋斗者的手中,慢慢长出了产业的雏形、城市的骨架——这是“城与人”共生的鲜明注脚。
“2010年第一次来常州,沿江片区还是一大片农田,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里扎根已经15年。”德瑞(常州)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留德博士胡东祺说,当年,他带着德瑞(原朗盛皮革化工)项目而来,项目在南京报批时,常州高新区招商局组建专项组,与企业同吃同住推进审批,“缺什么材料立刻补,总部都惊叹‘常州速度’”。后来推动阿朗新科三元乙丙橡胶项目落地,需从江边输料,政府多方联动、协同,促使新项目拥有一条5公里长的低温液体传输专用管道,成为基地原材料供给及进一步拓展的重要保障。
在这样的土壤里,产业集群“拔节生长”。杨永岗带着中简科技团队来常时,怀揣着“高性能碳纤维自主创新”的产业报国梦,却在研发关键期遭遇困境。“是市、区领导‘等得、懂得、舍得’的情怀,帮我们扛过了最难的日子。”如今,中简科技打破国外垄断,控制室里那张陪伴杨永岗熬夜的单人床,成了“产业报国”的见证。
33年里,这样的故事催生出常州高新区“四新两智”主导产业的繁茂森林:2024年,103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达3199.4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81.3%。累计培育上市公司22家、总市值突破1558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百亿元规模企业7家、50亿元规模企业4家、30亿元规模企业8家、10亿元规模企业45家;累计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6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0家。以高新区企业为主体的常州市新型碳材料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今年1—7月,“四新两智”产业链合计完成产值1930.1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的83.4%;同比增长5.5%,增速较规上工业企业增速高1.2个百分点。其中,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增幅居前,分别达到18.8%、12.8%、12.5%。
雨林生万物:从“生态共赢”到“全球合作”
“菠萝渣能做皮革拎包?”“玉米种子靠基因编辑提高蛋白含量?”……在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访客总会被这些“脑洞”产品吸引。这个16.4万平方米的“创新磁场”,两年聚集合成生物产业链企业60余家,2024年产值突破80亿元——秘诀藏在“不搞千城一面,只做因地制宜”的创新逻辑里。
“很多实验室成果卡在‘中试’环节,我们就是要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林军介绍,研究院提供“技术熟化—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全链条服务,让一批合成生物企业的创新想法快速落地。
热土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这种“为开拓者搭台”的生态,让常州高新区成为创新策源地:截至目前,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53家,规上高企研发机构覆盖率86.6%,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达22家,省瞪羚企业累计达196家,总数均居全市第一。
创新不是孤立的“单点突破”,而是奋斗者与城市共同破解“从0到1”从“1到100”的过程。这背后,既要有对涵养一方创新“热土”的浇灌,更要有激发城市创造力与活力的“生态雨林”。
一场“苏超”,踢出亮眼“世界波”。“在巴西,足球是生活;在常州,常州队自然也成了我的家乡队!”安赛乐米塔尔津西新材料(常州)有限公司冶金工程师、过程控制专家马西奥穿着常州队T恤,眼神里写满自豪。总投资20亿美元的安米新能源软磁项目,是常州历史上、全省近年来单体投资最大的外资项目。“选择落户常州高新区,就是因为这里的产业方向和我们的理念完全契合——绿色、创新、有活力。”今年是马西奥来到常州的第二个年头,他参与的安赛乐米塔尔项目即将开工,预计2027年9月正式投产。
医沛生医疗器械制造(常州)有限公司与SMC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因“苏超”成就一段产业链上企业协同合作的佳话。医沛生常州基地生产线突发状况,SMC常州基地的水分离器成为关键,8公里产业链、24小时内给到解决方案,推动两家公司签下年度设备维护合作协议,从此开启深度合作。
33年里,常州高新区的“国际朋友圈”越扩越大:截至目前,已吸引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2100家外企落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总量全市第一,达36家。近五年,全区累计增资外企166家,增资金额33.43亿美元。
33年里,常州高新区的“高新智造力”越提越强:比亚迪“常州号”滚装船扬帆起航,超10万辆新能源汽车从常州基地驶向海外,全球最大货运无人机白鲸航线W5000预计今年下半年实现首飞,更多“高新智造”阔步走向世界舞台。
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33年里,常州高新区的“政务服务牌”越擦越亮:以“高新事·高兴办”营商环境综合服务品牌为引领,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型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实现“一件事”办理,材料平均压减率超50%;创新打造24小时“土地云仓”,在全省首推“建设项目服务清单制”,全过程精细化指导报建及审批;区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成绩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城区前三。
城人共美好:从“诗意栖居”到“愿景奔赴”
驻足25.8公里黄金岸线,水天一色,“巨龙”卧波,百舸争流。
通车在即的常泰长江大桥,与常州北站、常州港、奔牛国际机场共同编织出“水陆空铁”立体畅达的现代交通网,它以钢铁脊梁横跨天堑,将苏南的活力与苏中的潜力紧密相连。这不仅是物理的跨越,更是常州高新区打破空间壁垒、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时代注脚。
作为跨江融合桥头堡的“第一站”,常州高铁新城已按下“快进键”。站在新龙湖畔远眺,领航大厦、高新广场等地标楼宇勾勒出昂扬的城市天际线;星耀城、科创水镇二期蓄势待发;新龙湖水上运动中心、新龙湖足球公园、三江口棒垒球训练基地相继投用,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市一院高新院区、第二工人文化宫的轮廓日渐清晰——这座新城,正由图纸愿景变为璀璨实景。
“两山”理念,念兹在兹。
家住魏村街道的市民黄建琴,见证了高新区最动人的“转身”:从84家化工企业“围江”,到4000余亩工业用地腾退复绿,300米生态带、2000亩林地铺展在长江岸线,生态岸线比例跃居全省第一,“德胜岛福堤漫步、绿堤观鸟”成了日常。长江岸线所在的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既守住了“绿水青山”,更收获了“金山银山”——吸引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亩均税收从2019年的11.1万元跃升至去年的48万元。
城市的温度,不只在生态里,更在“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细节中。“十四五”以来,52个老旧小区改造投入6.97亿元,41台加装电梯让老人“一键到家”;“城市大管家”全域智慧管理、全域智慧停车项目等方式,让全域焕“新颜”。
城乡品质在均衡发展中升级迭代,消费活力在烟火气中不断释放,音乐节、体育赛事轮番点亮生活图景。今夏,入选全省“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名单的“新北通江夜未央”点亮城市夜空。商圈夜市集里,绿色商业场景、数字消费和健康消费持续引领常州消费潮流;汉江路国际街区,灯光秀与环球美食吸引着年轻人打卡;文化广场的“野生音乐会”上,市民用手机灯光织就星河,歌声成为连接人群的纽带;奥体中心的绿茵场上,“苏超”的热血欢呼与商圈的热闹喧嚣遥相呼应,中华恐龙园的明星恐龙“角角”“犟犟”成为“顶流中的顶流”,高峰期周边酒店入住同比激增300%……城市活力,越夜越精彩。
站在33周年的节点回望,“十四五”50项指标40项提前完成,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五年翻番,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全市第一——这些数据背后,是每一个“你我他”与城市的共生,交出的一份“先行者的答卷”。
“平芜尽处是春山”,33年前的“平芜”已变“春山”。“追风赶月不停留”,未来的常州高新区,将锚定“常州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定位,在加快培育和锻造新质生产力上勇当先锋,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勇拓新路,在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勇担重任,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勇作示范,向着下一片“春山”,继续追风赶月。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