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招股书暴露的财务数据令人担忧: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负债净额高达9.32亿元,账面现金仅剩1.46亿元,累计亏损达3.76亿元。这种财务结构使得此次IPO不再是单纯的融资扩张,而更像是一场为维系研发生命线的生存之战。
2025年7月30日,丹诺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诺医药”)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作为专注于细菌感染及代谢疾病领域的创新药企,丹诺医药凭借全球首个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双靶点新药利福特尼唑(TNP-2198)吸引资本市场目光。
然而招股书暴露的财务数据令人担忧: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负债净额高达9.32亿元,账面现金仅剩1.46亿元,累计亏损达3.76亿元。这种财务结构使得此次IPO不再是单纯的融资扩张,而更像是一场为维系研发生命线的生存之战。
美国公司为单一大股东,创始人控制权受限
丹诺医药的创立与发展历程紧密围绕着其创始人马某坤博士的专业背景与行业经验展开。马某坤现年63岁,拥有北京大学化学学士与硕士学位,后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在创立丹诺医药之前,马某坤已经在中美两国医药行业积累了超过30年的丰富经验。他曾在雅培公司担任副研究员,随后在美国抗菌新药研发公司Cumbre Inc.担任医学化学总监(2001-2004年),并于2004年8月至2013年7月担任全球结核病新药研发联盟的首席科学官。
2013年,马某坤在苏州工业园区创立丹诺医药,专注于细菌感染和细菌代谢相关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公司成立初期,马某坤的老东家Cumbre通过专利和技术授权方式获得了丹诺开曼80.10%的股权,而创始人马某坤的持股比例则被稀释为13.78%。
经过多轮融资后,截至递表前,马某坤直接持股比例仅为3.16%,连同员工持股计划平台控制公司的投票权比例约为13.61%。而Cumbre实体作为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集团,持股比例为18.82%。
丹诺医药的股权结构呈现出跨国公司合作的特殊模式。各Cumbre实体最终由Morton H Meyerson先生及其家庭成员所有及控制。这与马某坤曾于2001年至2004年担任Cumbre医学化学总监的经历形成了关联。
尽管马某坤作为创始人直接持股比例仅为3.16%,但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平台,他合计控制公司约13.61%的投票权。丹诺医药在招股书中强调,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由马某坤管理”。
董事会的构成也反映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在丹诺医药的9名董事会成员中,马某坤只能任命两名,其余6名由其他股东任命。
这种股权结构和治理安排使得丹诺医药上市后将无控股股东。虽然这种结构在国际化生物科技公司中并不罕见,但它引发了关于公司控制权和未来战略决策的讨论。
7轮融资估值超20亿,赎回负债曾达10.5亿
丹诺医药自成立以来经历了多轮融资。2013年6月,公司进行了A轮融资,Cumbre以若干专利和商业协议作为对价,获得丹诺开曼392.5万股A轮优先股。
随后在2013年10月,丹诺开曼进行了B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Chao家族旗下基金、Cumbre实体旗下基金以及药明康德旗下的Wuxi Fund等。
2016年至2023年间,丹诺医药又先后完成了C、C+、D、D+共4轮融资,参与这些轮次融资的机构包括原点创投、苏州通和、高特佳等知名投资机构。
2025年7月,公司完成了E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20.13亿元。
截至递表前,丹诺医药的主要股东包括Cumbre持股18.82%、AMR Action Fund实体持股7.19%和药明康德旗下的Wuxi Fund持股6.55%。
值得注意的是,丹诺医药的多数融资带有赎回责任,被计入了负债。截至2023年末、2024年末及2025年3月底,丹诺医药的赎回负债分别为7.67亿元、9.32亿元和10.5亿元。
这些赎回负债导致了公司负债净额高企,同期分别达到7.59亿元、8.98亿元和9.32亿元。不过,从2025年5月22日起,丹诺医药与赎回负债相关的特别权利已不再有效,公司不再确认任何赎回负债。
药明康德既是第四大股东,也是第一大供应商
药明康德在丹诺医药的发展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重要的股东,也是核心供应商。
通过旗下的Wuxi Fund,药明康德持有丹诺医药6.55%的股份,为公司第四大股东。这一投资关系可追溯至2013年10月,当时药明康德参与了丹诺医药的B轮融资。
除了股东身份外,药明康德同时也是丹诺医药的重要供应商。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丹诺医药前五大供应商中的“供应商B”就是药明康德。
2023年和2024年,药明康德为丹诺医药第二大供应商,采购额分别占总采购额的16.0%和19.6%。到了2025年一季度,药明康德已跃升为公司的第一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攀升至53.5%。
报告期内,丹诺医药向药明康德及相关企业购买货品或服务的金额分别为1345.6万元、799.3万元和265.1万元。这种深度绑定关系虽然能够提升研发效率,但也引发了市场对丹诺医药独立性和关联交易公允性的关注。
供应链依赖风险加剧,采购集中度激增,自有工厂2028年投产
丹诺医药对药明康德等少数供应商的依赖度正在显著提升。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从49.5%攀升至81.2%,显示供应链集中风险在不断加剧。
目前,丹诺医药的生产完全依赖合同开发与生产组织(CDMO)。这种依赖带来了潜在风险,若CDMO合作伙伴出现产能不足、技术问题或合作终止,将直接影响公司的产品供应和研发进度。
为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丹诺医药计划在中山生命科学园投资建设药品生产研发基地。公司还计划在苏州建设cGMP生产基地,预计于2028年投产运营。
然而,这一时间表与公司核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存在潜在错配。利福特尼唑预计2026年末获批上市,而自有工厂要到2028年才能投入运营,这意味着产品上市初期仍需完全依赖CDMO合作伙伴。
这种产能布局的时间差可能会在短期内加大公司的成本压力,并使其在商业化初期仍然面临供应链风险。
此外,丹诺医药目前管线产品依赖CDMO生产也存在质量担忧。目前TNP-2198的制剂生产委托给两家CDMO企业,其中原料药供应商曾于2023年收到FDA警告信。
累计亏损3.76亿元,负债净额达9.32亿
丹诺医药是一家临近商业化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发现、开发及商业化差异化的创新药产品,以解决细菌感染及细菌代谢相关疾病领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丹诺医药已建立一条由七项创新资产组成的差异化管线,包括三项核心产品:
利福特尼唑(TNP-2198)是全球首个且唯一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新分子实体候选药物。2024年中国感染人群达6.211亿,全球超40亿,而现有主流疗法面临严重耐药性问题:甲硝唑耐药率高达60%-90%,克拉霉素耐药率20%-50%。
利福喹酮注射剂(TNP-2092)是一款潜在首创三靶点治疗植入体相关细菌感染的候选药物,已获FDA孤儿药资格。
TNP-2092口服制剂是全球首个用于治疗肠道菌群代谢相关疾病的多靶点候选药物。
业绩方面,作为尚未实现商业化的创新药企,丹诺医药的业绩表现始终被“亏损”标签贯穿。
招股书显示,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净亏损分别为1.92亿元、1.46亿元和0.38亿元,累计亏损达3.76亿元。公司坦言“并无盈利,且自成立以来已产生重大净亏损”,并“预计在可预见未来继续产生净亏损”。
亏损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创新药研发的“重投入”特性。2023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核心产品的研发开支分别为0.98亿元、0.57亿元和0.09亿元,占研发总开支的比例高达90.7%、82%和65.3%。
丹诺医药的财务状况呈现典型的高研发投入生物科技公司特征——高负债、高现金流消耗。
截至2025年3月底,丹诺医药账上现金仅余1.46亿元,但流动负债净额攀升至9.32亿元。尽管2024年通过E轮融资缓解了部分资金压力,但公司在招股书中明确,未来管线推进仍需依赖外部资本持续输血。
即使2025年7月收到与E轮融资相关的出资约1.05亿元,公司的流动性压力仍然显著。按2024年研发支出速率计算,这些资金远远不够支撑公司运营和研发需求。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尽管已完成多轮融资,但在高额研发投入下、核心产品尚未商业化前,丹诺医药对资金的需求极为迫切。若无法有效筹集资金,公司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进而影响研发进度和业务发展。
首款产品临近上市,合作协议藏风险
丹诺医药进展最快的产品利福特尼唑已完成与传统疗法的中国Ⅲ期临床对比实验,并计划2025年8月底前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新药上市申请,预计2026年底披露审批结果。
2024年11月,丹诺医药与远大生命科学就利福特尼唑在大中华区的商业化签订独家商业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远大生命科学已支付第一期里程碑付款2500万元人民币,潜在交易金额高达7.75亿元。
然而该协议中存在两项关键条款暗藏风险:若丹诺医药未能在2026年12月31日前取得利福特尼唑首个适应症的中国上市许可,远大生命科学有权书面单方终止协议,届时丹诺医药需退还已收到的第一期里程碑付款;若利福特尼唑未被纳入2026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远大生命科学有权要求重新协商核心商业条款。
免责声明: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撰写,无法保证公开资料的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新时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