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飞:八路军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0:57 1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沙飞循着七七事变的炮声,奔赴山西抗日最前线,成为八路军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沙飞拍摄了数以千计的革命新闻摄影作品,真实记录了晋察冀边区军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一个个瞬间。

沙飞摄影作品《战斗在古长城上》

全面抗战爆发后,沙飞循着七七事变的炮声,奔赴山西抗日最前线,成为八路军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沙飞拍摄了数以千计的革命新闻摄影作品,真实记录了晋察冀边区军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一个个瞬间。

我们知道摄影家沙飞的名字,大都是从《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等一批经典照片开始的。抗日战争期间,沙飞采访过平型关战役、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等许多著名战斗,拍摄了《塞上风云》《挺进敌后》《战斗在古长城上》《长驱出击》《活跃在青纱帐里的游击健儿》等数以千计的革命新闻摄影作品,全景式记录了晋察冀边区军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一个个瞬间。其间,沙飞还与聂荣臻和白求恩结下深厚友谊,为他们拍了许多珍贵照片。

聂荣臻特批入伍

沙飞原名司徒怀(又名司徒传),1912年生于广州,20岁时进入汕头无线电台工作,业余时间学习摄影,拍摄了许多贴近时代和社会生活的作品。1935年6月,沙飞加入上海黑白摄影社,第二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6年10月,沙飞拍摄了一组关于鲁迅最后时光、鲁迅遗容以及葬礼的照片,引起广泛震动,由此被国民党当局通缉追捕,同时被学校勒令退学。

沙飞离开上海,辗转来到广西桂林,从事左翼文化活动。卢沟桥事变后,沙飞决定奔赴华北战场,拍摄中国军民喋血抗战的壮烈场面。在山西太原,沙飞结识了左翼音乐家周巍峙,沙飞向他倾诉了想参加八路军,当一名随军记者的愿望。周巍峙带沙飞去见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彭雪枫随即介绍他以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身份,到山西抗日前线采访。

这时平型关战役已经结束,战利品也已集结,沙飞顺利拍摄了《缴获的日军电台》《缴获的日军汽车之一部》《缴获日军战利品之一部》等照片。这组照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战士们高兴地背着缴获的战利品胜利归来》,镜头微俯,阳光由左上方射入,八路军战士们每人背着三四支步枪,有的还戴着日式钢盔和防毒面具,喜笑颜开,整个画面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豪情。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国民党主力南撤。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聂荣臻率独立团和一个骑兵营,在山西五台山一带活动,准备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正在五台山采访的沙飞,见到了聂荣臻。

聂荣臻同沙飞谈起当年在法勤工俭学期间,周恩来带他们业余办报(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赤光》)的经历。聂荣臻得知沙飞是广东人后,笑着问他:“北方风沙大,漫天飞舞,你们南方人到北方来,不怕风沙迷眼吗?”

“不怕!”沙飞大声回答,“我就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这就是“沙飞”这个名字的由来。

沙飞向聂荣臻汇报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提出想当一名八路军新闻摄影记者的请求。聂荣臻当即允诺:“好,我批准。今后你就是我们八路军的专职新闻摄影记者了!”

沙飞非常兴奋,向聂荣臻行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临别时,聂荣臻取出自己的一架相机:“这是‘韦尔脱’牌相机,可能比你的好一些。送给你吧!”

关于沙飞参军的经历,周巍峙在文章中回忆:“1937年10月初,我在太原参与创建‘全民通讯社’的工作时,曾介绍当时已经有相当成就,拍摄过鲁迅先生和木刻工作者亲切见面的青年摄影家沙飞同志作为‘全民通讯社’的摄影记者,到八路军总部去采访平型关战役。……在聂荣臻同志盛情邀请下,沙飞同志于同年10月正式成为晋察冀军区的(也是八路军的)第一位专业摄影工作者。”

与白求恩的交谊

白求恩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名字,他是加拿大医学博士,1938年3月率领一支医疗队来到延安,毛泽东接见了他们。后来白求恩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我在那间没有陈设的房间里和毛泽东同志对面坐着,倾听着他的从容不迫的言谈的时候,我回想到长征,想到毛泽东和朱德在那伟大的行军中怎样领导着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从南方到西北丛山里的黄土地带。由于当年的战争经验,他们今天能够以游击战来困扰日军,使侵略者的优越武器失去效力,从而挽救了中国。

1938年6月中旬,白求恩一行抵达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部所在地山西五台县豆村镇,军分区卫生部部长贺云卿在《五次相遇白求恩》中回忆:“一天深夜,我接到分区司令部电话,要我赶紧到司令部去。我一到司令部,看到司令员正和一位身材魁梧、前额突出的外国人交谈。”贺云卿说的这位“外国人”就是白求恩,第二天他们就去了五台县金岗库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白求恩到军区司令部时,沙飞正在五台县耿镇河北村军区卫生部卫生所休养,听到这个消息,马上骑马来到司令部,为白求恩拍了第一张照片。白求恩骑着一匹枣红马,身穿米黄色夹克衫,足蹬皮靴,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头发灰白而稀疏。身后一列驮马驮着药品、显微镜、X光机和手术器械,上面都盖着树叶以便伪装。

白求恩喜欢摄影,经常拍些边区军民英勇抗战的照片,寄到国外报刊发表。1938年秋,两名日军士兵受伤被俘,在八路军后方医院得到治疗。白求恩专门为这两名战俘和为他们治疗的大夫拍了照,他本人也和他们合影留念。据白求恩日记记录,“他们(日军战俘)写信到日本,告诉家里人我们照顾他们的情况,信中还附着那张相片”。

因为摄影这个共同的爱好,白求恩和沙飞很快成了好朋友。沙飞看到白求恩喜欢一身戎装,左臂上总是戴着八路军臂章,于是为他拍了一张生活照:背景是皑皑白雪,白求恩双手交叉放在腹部,微笑着面对镜头。这幅作品后来被命名为《戴着八路军臂章的白求恩大夫》,歌颂了白求恩高尚峻洁的作风和人格。白求恩对沙飞评价很高,他在致马海德大夫(美国援华医生)的信中说:“我们还有一个很出色的摄影师(指沙飞),将寄一些我们拍的照片给你,以供人民外交协会之用……沙同志(沙飞)负责委员会的军事组及摄影工作。”

沙飞为白求恩拍摄了许多照片,像《聂荣臻司令员同白求恩大夫一起接受广州〈救亡日报〉记者叶文津的采访》《白求恩与晋察冀边区军政首长合影》《白求恩和八路军战士在一起》《白求恩在模范病室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白求恩在日光浴》等,这些照片已成为经典。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不幸殉职,遗嘱中将自己心爱的“莱丁那”相机留给了沙飞。晋察冀根据地党政军首长和千千万万的战士民众,特别是与白求恩打过交道的医务人员和伤病员,无不悲恸万分。沙飞流着泪水,将这些感人场面一一收入镜头。

创办《晋察冀画报》

在战地采访过程中,沙飞发现指战员和群众对新闻摄影非常欢迎,于是萌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办一份以刊登摄影作品为主的画报,将边区军民抗战的实况告诉国人,告诉世界。

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办一份画报非常困难,除了需要充足的经费和稿源保证之外,还要有现代化的印刷材料、设备和熟悉制版业务的技术人员,以及保证生产的安定环境和厂房,这在当时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当时沙飞担任军区政治部摄影科科长,他将自己的想法和副科长罗光达沟通,罗光达非常赞成。两人将创办画报的设想向军区首长汇报,得到聂荣臻的支持和鼓励。

此后沙飞将筹建画报的工作纳入议事议程,他负责筹建编辑部,罗光达负责解决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问题。不久,罗光达认识了五专区宣传队的康健,交谈中得知康健原是故宫博物院印刷厂制版技工,熟悉制版印刷技术;通过康健又找到了他原来的同事刘博芳,沙飞、罗光达马上报告军区政治部,为两人办理了调动手续。后来,沙飞了解到平西根据地有一些闲置不用的印刷机器和一批技术人员,于是又通过组织将这些设备和人员要来。

沙飞让康健画图,请木匠帮助制作照相制版机,又让他开列制版、印刷所需要的设备和药品,到军区卫生部、后勤部、晋察冀报社等单位寻求帮助。刘博芳不仅精通照相制版技术,对机械安装也很内行,他用黑布做成了照相制版机的伸缩腹腔,将其安装在康健设计的制版机木架上,做出了一台土造照相制版机。经过多次试验,制版工作终于成功。

1941年5月,画报筹备组成立,由沙飞全面负责。不久,秋季反“扫荡”开始,沙飞与摄影科的同志们到五台、灵丘、涞源一带打游击,筹建工作暂时停止。1942年5月,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军区政治部任命沙飞为主任(社长),罗光达为副主任(副社长),赵烈任政治指导员。下设编校、出版、印刷和总务四股,全社共计100余人。

为了让边区军民早日看到《晋察冀画报》,沙飞提出要在“七七”前完成创刊号,为纪念全面抗战爆发五周年献礼。全社人员紧急动员,全心全意投入工作,沙飞亲自选稿,创刊词和文字介绍由文艺编辑章文龙编写,封面由徐飞鸿设计。经过紧锣密鼓地准备,在7月1日这天装订出第一本《晋察冀画报》创刊号,7月7日前又将1000本画报全部装订完成。

《晋察冀画报》用晋察冀军区名义出版,晋察冀画报社编辑印刷。创刊号全面报道了晋察冀边区五年来的战斗和建设情况,有黄土岭大战、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有根据地军民生活;有敌寇暴行和八路军优待俘虏纪实;有聂荣臻营救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感人故事;还有白求恩在边区的活动等,内容包罗万象。画报共发表新闻照片150幅,沙飞的作品82幅,其中封面《塞上风云》和封底《沙源铁骑》都是沙飞拍摄的。

《晋察冀画报》的创刊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几十年后,聂荣臻同志在回忆录中给予了高度评价:“《晋察冀画报》既朴素,又美观,办得很出色。在山沟沟里,能够出版这样的画报,曾使许多外国朋友深感惊讶!”(鲁文)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