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的安踏,羊性的李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0:52 1

摘要:竞争激烈的国产运动品牌赛道上,安踏与李宁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两颗明星。但二者的发展路径和商业策略大相径庭,恰似狼与羊的生存之道。

安踏如狼,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甚至直接开到耐克的家门口;李宁似羊,深耕本土市场,专注专业运动领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竞争激烈的国产运动品牌赛道上,安踏与李宁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两颗明星。但二者的发展路径和商业策略大相径庭,恰似狼与羊的生存之道。

安踏展现出极强的进攻性,不仅通过一系列国际收购构建多品牌矩阵,更是直接进军美国市场,在美国比弗利山庄开设旗舰店。而李宁则坚持“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展现出羊性的稳健与专注。

01

战略路径:多品牌矩阵 vs 单品牌聚焦

从品牌收购和业务拓展的维度来看,安踏尽显狼性,攻势凌厉。2009年,安踏从百丽集团手中收购了亏损严重的意大利运动品牌FILA在中国市场的业务。

当时FILA在中国仅有50家门店且处于亏损状态,但安踏凭借出色的运营策略,将其打造成了业绩增长的关键动力。

到2023年,FILA营收已达251亿元,占安踏总营收的一半以上。此后,安踏的收购脚步不停,2015-2017年,陆续将高端滑雪品牌DESCENTE、中高端童装品牌KingKow以及韩国品牌KOLON纳入麾下,不断丰富自身品牌矩阵。

2019年,安踏更是以371亿元的巨资收购了芬兰体育用品集团Amer Sports,一举获得始祖鸟、萨洛蒙、威尔胜等一众高端品牌。2025年4月,安踏又宣布以2.9亿美元全资收购德国知名户外品牌Jack Wolfskin(狼爪),进一步完善其在户外运动领域的布局。

反观李宁,一直秉持“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深耕专业运动市场。在业务布局上,李宁持续在跑步、篮球、综训、羽毛球、乒乓球和运动休闲六大核心品类发力。

2025年上半年,李宁全渠道专业跑鞋销量突破1400万双,跑步品类实现零售流水增长15%;综训品类实现零售流水同比增长15%。与安踏大规模的品牌收购不同,李宁更注重自身品牌的深度挖掘和专业领域的拓展。

02

全球扩张:安踏直接杀入美国市场

安踏的狼性不仅体现在品牌收购上,更表现在其全球化战略的强势推进。2025年6月,安踏在美国加州比弗利山庄悄然挂出品牌门店围挡,这家旗舰店预计于同年9月开业。

这标志着安踏正尝试以直营门店的形式,挑战耐克、New Balance、Lululemon等巨头盘踞的北美市场。

比弗利山庄是全球顶级商圈,安踏选择在此开设首家美国门店,无疑是一次高调的入场宣言。安踏CEO徐阳曾表示:“全球化不是战略转型,而是战略执行”。

安踏在美国的扩张早有铺垫。去年3月,安踏与NBA球星凯里·欧文合作推出签名鞋Anta KAI 1,并同步在中国与美国潮鞋店上线,引发抢购热潮。

随后,安踏又推出Anta KAI 1 Speed鞋款,成功进入北美知名体育用品零售商Foot Locker和DSG销售渠道。

03

北美策略:本地化运营与高端定位

安踏深知北美市场的挑战性。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运动用品消费市场,2023年运动鞋销售额高达149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172亿美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安踏明确了“local for local”的本地化运营策略。安踏品牌副总裁兼CMO朱晨晔在2024年3月表示:“我们要先搭建起美国团队,而不是把中国的团队直接派到美国去做……因为他们更了解美国的市场。”

安踏在北美市场避免了“性价比品牌”的标签,产品在中国与北美市场的售价几乎一致。这种定价策略表明安踏在价格与价值认同上试图摆脱中国品牌固有的性价比形象,营造一种“全球化认同”。

04

晋江根基:安踏的供应链与创新优势

安踏的狼性进攻背后,有着强大的晋江模式支撑。晋江作为安踏的发家之地,提供了完整的鞋服产业链集群优势。

截至2024年,晋江经济开发区共有14个专业园区,占地面积90.3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8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038家。这些园区以五里园为中心,呈点状分布在晋江6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2022年,晋江经济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用全市约7.8%的土地,创造了超四分之一(28%)的工业产值。到2024年,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3222亿元,贡献了全市将近50% 的工业产值。

晋江的创新环境也为安踏提供了强大支持。晋江已落地运营港理大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晋江分中心等13家高水平科研平台,实现主导产业科研平台全覆盖。

此外,晋江在创新资源富集的武汉、深圳、西安设立3处“人才科创飞地”,以“飞地经济”破解本地创新要素有限的困局。

05

李宁的稳健:深耕专业运动领域

面对安踏的狼性进攻,李宁呈现出羊性的稳健与专注。2025年上半年,李宁集团收入达148.2亿元,同比上升3.3%;净利润为17.4亿元,净利率为11.7%。

李宁的稳健运营体现在多个方面。上半年,李宁全渠道库销比维持在4个月,公司库存周转天数为61天,同比减少1天。同时,公司现金余额为191.9亿元,较2024年底净增加10.5亿元,无有息负债,财务杠杆为零。

技术创新是李宁专注战略的核心。过去十年,李宁研发投入累计超38亿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8.7%,高于收入增速。

在鞋科技领域,李宁已拥有包括碳核芯、最速曲线系统、超级弜、GCU、超级䨻、极限䨻丝六大创新科技。

2025年,李宁还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全国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科学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在专业装备测试及智能消费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06

营销策略:体育资源与品牌形象

营销方面,两个品牌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安踏与中国奥委会合作长达16年(2009-2024年),借国家队服饰深度绑定,稳步提升品牌声量与价值。

除COC合作外,安踏在赛事赞助上多点布局:篮球领域,2004-2012年赞助CBA并提供装备,2024年拿下CUBAL官方顶级合作权益;国际赛事方面,赞助过30多项重大赛事(如多届奥运会、亚运会),2025年还成为三人篮球国家队装备赞助商及中国安踏mentech洲际自行车队主冠名商,拓展骑行领域。

李宁则聚焦顶级专业运动资源,如成为2025-2028年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合作伙伴,同步推出“中国荣耀,李宁同行”主题活动,落地超5200家门店强化专业形象。

篮球领域,李宁自2012年起为CBA提供装备,通过城市特色球衣、环保技术、全矩阵实战篮球鞋优化赛事体验,同时赞助中小学篮球联赛、少年CBA挑战赛等,助力青少年篮球发展。新兴匹克球领域,其赞助“李宁杯”巡回赛,提供专业球拍、服饰及球鞋,推动项目普及。

2025年,李宁签约的球员杨瀚森,是第三位在NBA选秀大会上首轮被选中的中国球员。李宁已打造融合东方美学的运动员个人专属标识,继续陪伴杨瀚森征战国际顶级赛场。

07

未来展望:不同路径下的发展挑战

安踏的狼性扩张策略面临诸多挑战。北美市场从来不是“明星+定价”就能轻松攻破的领域。耐克、New Balance等品牌早已通过数十年的文化渗透与产品积累,建立起牢固的品牌认同。

安踏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重塑品牌叙事,将“国货性价比”的印象转化为“全球专业运动”的文化符号。

此外,安踏的多品牌战略也面临整合难题。2022年,FILA营收首次出现下滑,同比下降1.37%。2024年,FILA全年零售金额仅录得中单位数增长(4%-6%),远低于年初预期的10%-15%。

李宁的稳健策略也有其局限性。虽然坚持单品牌战略有助于集中资源,但也可能错过多元化发展的机会。在运动时尚赛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On昂跑、Lululemon等国际品牌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同时安踏旗下其他品牌如迪桑特也定位为时尚运动品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安踏已在美国比弗利山庄挂出门店围挡,2025年9月将开门迎客,直面耐克、lululemon的主场竞争。

李宁则继续深耕专业运动领域,2025年上半年跑鞋销量突破1400万双,跑步品类流水增长15%,用稳健的步伐构建品牌护城河。

两种策略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合与选择。安踏的狼性扩张和李宁的羊性专注,恰恰展示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两种不同路径。

来源:中国体育用品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