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则关于狗狗捡瓶子25天收入1300多元的新闻,近期确实在网上流传挺广。它听起来很暖心,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
这则关于狗狗捡瓶子25天收入1300多元的新闻,近期确实在网上流传挺广。它听起来很暖心,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
这则新闻最初是由广州的一位网友发布的视频。视频中,一只法斗犬**熟练地叼拾空瓶子,甚至大瓶子会只叼提手。
主人介绍说,狗狗从几年前开始,因为曾被拾荒者用一块肉换过瓶子,形成了“捡瓶子可以换美食”的条件反射,从此风雨无阻地捡瓶子。
报道还提到,狗狗25天捡瓶子的收入达1300多元,并且“存款”累计达到了11300多元。
收益真实性存疑
虽然故事很有趣,但仔细算一笔账,会发现日均收入50多元的说法有些经不起推敲:
按重量计算:常见的塑料瓶回收价格大约在每公斤1元左右。一个常见的550毫升矿泉水瓶重量大约在18-20克。要卖出50元,大约需要收集50-60公斤的瓶子,也就是每天要捡2500-2800个标准矿泉水瓶。
按个计算:如果每个瓶子回收价在0.05-0.1元,那么每天也需要捡至少500-1000个瓶子才能达到50元的收入。
无论哪种计算方式,都与报道中提到的狗狗“每天捡30-50个瓶子相差巨大。即便考虑到可能存在较大或价值较高的瓶子,这个数量级差异也难以解释。
可能的其他解释
为什么会有“月入过千”甚至“存款过万”的说法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1. 流量收益:狗狗捡瓶子的视频在抖音等平台传播,可能为主人带来了**短视频平台的自媒体收入。这部分收入可能被一并算入了“捡瓶子收入”中。
2. 夸张表述:“存款11300多元”更可能是一个玩笑式的说法,用来形容狗狗捡瓶子历史“总创收”的积累,或者是一个吸引眼球的网络梗,并不代表真的有一个狗狗专属的万元存折。
3. 故事性加工:网络传播中,一些细节可能被夸大或改编,以增强故事的情感效果和传播力。
如何看待这类新闻
面对这样既有趣又有些“难以置信”的新闻,我们可以:
欣赏其中的积极意义:狗狗捡瓶子的行为,客观上确实为**环保**做了一点点贡献,也为我们提供了乐趣和情感慰藉。
保持理性的质疑:对于其中明显不符合常理的数据,可以有自己的判断,明白这很可能是**叙事夸张或包含了其他未明说的收入**。
更关注动物本身:比起狗狗赚了多少钱,我们更应关注这种行为是否**对狗狗的健康和安全有益**。比如,捡拾瓶子可能让狗狗接触病菌、尖锐物品或有害残留物。
结论
总的来说,“狗狗捡瓶子25天收入1300多”的故事,其核心情节(狗狗喜欢并主动捡瓶子)很可能是真实的,但经济收益的数字大概率被夸张处理或包含了其他来源的收入。
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有趣的、带有一些夸张色彩的互联网故事来欣赏,享受它带来的轻松和温暖,而不必过于纠结其经济收益上的细节真实性。
来源:九卦趣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