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民族精神最终战胜了内部矛盾。
以下是抗战时期中国各主要军队派系的详细梳理,包含兵力、分布、领导人及特点:
1. 川军( Sichuan Army)
兵力:6个集团军另2个军+独立旅,出川壮丁约300万(全国占比1/5)
分布:遍及各战区,尤以山西、山东、江苏为主
领导人:刘湘(病逝后由王陵基、邓锡侯等接替)
特点:
→ 装备简陋(草鞋兵),但作战顽强
→ 台儿庄战役(王铭章)、武汉会战表现突出
名部队:第22集团军(邓锡侯)、第30集团军(王陵基)
2. 滇军( Yunnan Army)
兵力:约20多万
分布:第60军、第58军、新3军等
领导人:龙云(云南王)、卢汉
特点:
→ 法式装备(钢盔、法式山炮),军容整齐
→ 血战台儿庄(禹王山阻击战)、中条山战役
荣誉:日军称滇军为“南蛮兵”,忌惮其白刃战
3. 桂军( Guangxi Army)
兵力:巅峰期16个军+7独立师,约30万
分布:第11、16、21集团军(廖磊、李品仙)
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新桂系)
特点:
→ 山地战专家,纪律严明
→ 淞沪会战(6万桂军伤亡)、徐州会战主力
名战役:桂林保卫战(1944)歼敌万余
4. 东北军( Northeast Army)
兵力:九一八前约30万,后整编为6个军
分布:东北边防军旧部,分属各战区
领导人:张学良(被软禁后于学忠等率领)
特点:
→ 装备精良(全国唯一拥有空军的军阀部队)
→ 西安事变后遭分化,仍参加淞沪、徐州会战
悲情:背不抵抗骂名,抗战中牺牲惨重
5. 西北军( Northwest Army)
兵力:北伐后40万,抗战初整编为10个军
分布:第1(宋哲元)、2(刘峙)、38(孙蔚如)集团军
领导人:冯玉祥(精神领袖)、宋哲元、孙连仲
特点:
→ 大刀队闻名(喜峰口战役)
→ 台儿庄关键战力(孙连仲部死守)
名将:张自忠(集团军总司令殉国第一人)
6. 晋绥军( Shanxi-Suiyuan Army)
兵力:北伐时20万,抗战扩至30万
领导人:阎锡山(山西王)
特点:
→ 依托太行山、吕梁山游击
→ 忻口会战主力,后与八路军既合作又摩擦
自产装备:太原兵工厂造晋造枪支
7. 湘军( Hunan Army)
兵力:抗战初20个师,八年征募210万人
分布:第70军(李觉)、73军(彭位仁)等
领导人:何键(前期)、刘建绪
特点:
→ 无湘不成军,三次长沙会战主力
→ 常德保卫战(余程万师"虎贲"死守)
伤亡率:长沙会战湘军伤亡占国军总数一半
8. 粤军( Guangdong Army)
兵力:约10多万
分布:第4战区(余汉谋),淞沪、南京参战
领导人:余汉谋、李汉魂
特点:
→ 装备德式钢盔,善守城
→ 淞沪会战(第19路军)、韶关保卫战
侨乡特色:大量南洋华侨回国参战
9. 马家军( Ma Family Army)
兵力:马步芳派出约2.3万骑兵
分布:暂编骑兵第1师(归第八战区)
领导人:马步芳(青马)、马鸿逵(宁马)
特点:
→ 骑兵为主,骁勇剽悍
→ 徐州会战、豫东战役表现突出
争议:红军西征时结怨,但抗战一致对外
10. 黔军( Guizhou Army)
兵力:约70万(含征募壮丁)
分布:第102师(柏辉章)、103师等
领导人:王家烈(被蒋介石削权后分化)
特点:
→ 双枪兵(步枪+烟枪)转型成功
→ 淞沪会战(102师几乎打光)
11. 中央军( Central Army)
兵力:占比国军主力(具体数字浮动)
分布:各战区核心部队
领导人:蒋介石(最高统帅)、何应钦、陈诚
特点:
→ 德械师(初期)、美械师(后期)
→ 主持淞沪、武汉、滇缅等重大战役
主力:第74军(抗日铁军)、第5军(机械化)
12. 陕军( Shaanxi Army)
兵力:约10万
分布:第38军(孙蔚如)、第17师(赵寿山)
领导人:杨虎城旧部(孙蔚如、赵寿山)
特点:
→ 中条山坚守4年(中条山铁柱子)
→ 部分部队后投八路军
13. 新四军( New Fourth Army)
领导人:叶挺(军长)、项英/陈毅(政委)
特点:
→ 南方游击队整编,擅长游击战
→ 皖南事变后重组,战果显著
抗战期间,派系政从未消失,但民族大义下实现了基本团结:
川军、滇军等地方部队牺牲尤为惨烈 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辟第二战场
> - 中央军承担主力会战,伤亡巨大
>
> 这种"松散的统一"恰恰体现了中国抗战的特点:
>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民族精神最终战胜了内部矛盾。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