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抗战在南通:群众性游击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0:24 2

摘要:日伪对苏中四分区“清乡”投入1.5万多兵力,其兵力部署的密集程度是罕见的。其中投放在县境内兵力最多时5000多人,而全县、区、乡各级地方武装不足2000人,其中县警卫团5个连队760多人,7个区队和1个边区游击大队500多人,25个乡小游击队共560多人,有长

日伪对苏中四分区“清乡”投入1.5万多兵力,其兵力部署的密集程度是罕见的。其中投放在县境内兵力最多时5000多人,而全县、区、乡各级地方武装不足2000人,其中县警卫团5个连队760多人,7个区队和1个边区游击大队500多人,25个乡小游击队共560多人,有长短枪1100多支、机枪23挺、小炮10门,此外就是大刀和手榴弹。总的来说,敌强我弱。但是由于日伪军大部分集中在封锁线上和“清乡”区内各大小据点里,其兵力显得分散,机动兵力相对减少。而实行精兵简政以后,从主力部队抽调骨干加强区队,又从区队抽调一部分力量充实各乡游击队,全县还建立一支总数1.5万人的民兵队伍。经过群众性锄奸斗争锻炼,基层武装素质得到提高,战斗力得到加强,既能适应分散游击环境,又能担负起独立作战,坚持原地斗争任务。

在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提出的“每乡每月捕杀一个敌人”的号召鼓舞下,全县群众性游击战争蓬勃地开展起来。广大民兵纷纷拿出钉耙、锄头、铁叉等农具伺机捕杀单独活动“清乡”人员,区队、乡基干民兵等在群众掩护下,运用多种战术袭扰伪军。当日伪驻扎时,他们利用黑夜摸到附近,东打一枪,西掷一个手榴弹,有时还把爆竹装在盛煤油的铁皮桶里燃放,搞得日伪心惊胆战,整夜不得安宁。当日伪下乡“清剿”时,民兵则利用人和地熟的有利条件,捕杀离队活动单个日伪军,或将小股敌人引入伏击圈,加以歼灭。对于一些远离交通线,且兵力单薄的小据点,区队、民兵带领群众将其团团围住,断绝其通讯联系,切断其粮草供应,破坏其水源,迫使守敌撤退。有些地方民兵还学短枪队办法,化装进入据点用小插子刀杀死敌人。区乡民兵就是这样以大无畏战斗精神,对付装备精良的日伪军,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消耗日伪军有生力量。

在串场河以南掘马南区、汤园区及掘东区,日伪军投入大量兵力,寻歼新四军主力和首脑机关。扑空后,又分兵增筑据点,控制交通要道,进行分割封锁,逐块“清剿”,据点数目在短时间由43个增加到99个,形成梅花桩式据点群。日伪依托据点,对根据地人民进行血腥镇压,他们每到一处,就搜捕共产党员、抗日干部和民兵,捕捉壮丁,强拉民夫,奸淫妇女,抢掠财物,群众稍有反抗即惨遭杀戮。日伪军倾巢出动,采取梳篦拉网战术,几十路分进合击,反复搜查,妄图围歼抗日武装和中共党政机关。同时,分兵占领交通要道上的集镇,日军小林师团山本大队大队部驻马塘,渡边中队驻丁堰,野泽中队驻马塘,丹木中队驻掘港。伪如皋特别区公署保安大队分驻白蒲、丁堰、双甸、马塘、曹埠、环镇、掘港等地。

地处日伪大据点马塘、掘港以南的掘马南区,在区委领导下,区队和民兵一直坚持在日伪建立的“梅花桩”式据点之间,不断向日伪据点发动军事政治攻势,给日伪以沉重打击。特别是该区区长兼区队长白桐本,有时在白天带领区队少数战士,化装进入日伪据点开展活动,伺机打击敌人,在曹埠据点夺下几个伪军哨兵枪支,在孙窑据点把一个伪军排长活捉下乡,造成敌人恐慌;夜间则经常深入到敌据点碉堡下面,给伪军上“政治课”,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道理。仅驻曹埠据点伪军,为不做亡国奴,先后就有10多人携械向区队投降。掘马南区区队威信不断提高,队伍也不断壮大,很快地从原来30多人,10多支步枪,发展到90多人,80多支步枪,还有1挺轻机枪。区队、乡基干民兵等抗日武装,隐蔽在群众之中,灵活机动,运用多种战术巧妙地杀伤日伪人员。根据敌人的一般活动规律,因地制宜,群策群力,创造许多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战法,如伏击战、破击战、麻雀战、诱捕战、奇袭战、地雷战、攻心战、迷惑战等等,开展群众性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由于白桐本率领区队不断挫败日伪的“清乡”阴谋,因此日伪对白桐本既怕又恨。伪保安大队二中队在一份“呈报”中称白桐本“潜迹农村,鼓吹赤化,对清乡从政人员每肆屠杀,而行踪飘忽,夙称凶悍”。从敌人的“呈报”中可以看出,白桐本及其区队所进行的游击战,已经使日伪汉奸惊惶不安,无法进行“清乡”。

1943年, 日伪在汤园区的杨曹乡四周构筑11个据点,把这个乡全部分割、包围起来,以图实现伪化统治。该乡民兵游击队在区委和乡党支部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群众,与日伪展开顽强而巧妙的斗争,表现极大智慧和勇敢。该乡河沟密如蛛网,呆沟死塘多,且有较宽活水沟,民兵把多数桥梁拆断,河内筑暗桩,在坝路上筑起3米多高的“生死门”,只能一人鱼贯侧身而过。当年夏,大批日伪军从水陆两路“清剿”杨曹乡。陆地一路敌人刚走到界港,即被阻于筑在夹路上的“生死门”前。这时路旁沟边,四处响起枪声,迫使敌人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水上一路敌人的船队行到河湾处,撞上暗桩,进退不得,埋伏在河岸的民兵游击队即向船队投弹、射击,给敌以杀伤。当日伪军登上河岸时,又碰上地雷,民兵游击队已无影无踪。

岔河的民兵在敌伪军调防时,冲入据点平毁碉堡,和几名来不及撤走的伪军展开肉搏战。汤家园区委书记陈惠文和区委干部以杨曹乡为重点,发动群众在反“清乡”前改造了地形。一天,三角渡据点里的日伪军分水陆两路进犯杨曹乡,陆路日伪军走到“生死门”附近,只能一个人鱼贯侧身而过。这时,埋伏在“生死门”附近的民兵开枪打“活靶”。日伪军一看两边都是深沟,慌着一团,丢下死人,背着伤员,向后逃跑。一个日军军官站在船头上用望远镜张望,船过转弯时被水下暗桩卡住,进退不得,

设伏的民兵当即开枪。日伪军一看船不能动弹,立即跳上岸追击民兵,可又碰上地雷。

杨曹乡周围各个据点日伪军,尽管对该乡连续“清剿”4个月,但始终未能站住脚跟,并且到处挨打。日伪军终于发出“宁过九条江,不进杨曹乡”哀叹,承认“清剿”失败。杨曹乡也就成为苏中四分区及全县开展群众性游击战的一个典范。11月,苏中区党委对新四军一师三旅和四分区第一期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发来嘉勉电,指出:“四分区工作是苏中最有成绩的,“是中华儿女与敌寇作生死斗争的壮烈伟大史诗,是革命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1943年春,日伪在对串场河以南地区实施“清乡”的同时,对串场河以北地区也进行“扫荡”。盘踞在掘丁沿线据点及栟茶、丰利等据点日伪军,除经常下乡骚扰、掠夺以外,并企图在临近据点边缘地区建立伪化或半伪化统治,在县委领导下,河北地区各区队和各乡民兵游击队与县警卫团紧密配合,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活动,与日伪进行针锋相对斗争,不仅保卫了抗日民主根据地,而且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清乡”区内抗日军民的斗争。串场河以北地区军民除广泛开展破击活动,摧毁日伪的封锁篱笆以外,主要是大力阻击下乡骚扰及“扫荡”之敌。特别是在日伪“扩展清乡”中,主动打击敌人,长期围困敌人据点,使敌遭到惨败。

1943年夏,如皋警卫团派指导员许布洛带1个排40余人到汤家园区发动群众,袭击日伪军,惩治汉奸。10多天后,这支游击队被敌人打垮。张志礼率领1个排重返汤家园,召回被打散的队伍,把区中队成立起来,攻打高码头据点,歼敌40余人并打死告密汉奸,发动群众平毁了工事,群众性的抗日斗争又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被日军称之为农村长老的士绅们也和新四军站在一起,参加抗日反“清乡”的行动。马南乡民兵为活擒日伪军而牺牲了3个民兵,地方士绅捐赠了30亩地抚恤民兵家属。县农抗会副会长、县参议员马北乡顾尊三被捕,敌伪军要他供出民兵、农抗会名单,他拒绝说出,最后被敌人活活烧死。金沙区有位士绅,夫妻俩人捉住1名伪“清乡”特工,押交给民兵处理。不少士绅都坚决拒绝受聘伪职。当时在士绅中流行一句话“我现在出来打游击了”,说得很自豪。曾任东南参议会长陆措宜,冒着生命危险,积极治疗身患伤寒病的县公安局长赵一德,并亲自为他治病,派人外出购药,终于使赵转危为安,重返战场。

1944年2月16日,八总乡民兵大队智取七总碉堡,赤手空拳俘获1个排伪军,并将碉堡平毁。5月6~14日,日伪军“扫荡”掘马北、双岔

北和丰东地区。各区队和各乡游击队开展地雷战,炸死日伪军各5人,炸伤日伪军21人。8月22日,游击队队长吴品章仅带领6名游击队员,在海边截获迷航搁浅的日军运输船“久西丸”,俘敌7人,并缴获大批弹药、汽油等军用物资。

1944年11月12日,200多名日伪军“扫荡”如中双北地区。区队及洋涨乡民兵基干队沿途阻击,给敌以杀伤。敌疲惫不堪,即宿营于袁南乡一地主庄园。袁南乡各村民兵又轮番在敌驻地袭扰,枪声、榴弹声经夜不息,敌人既不敢睡,又不敢出动,只好在天井里火化被途中击毙的6名日

军尸体,于次日清晨仓皇窜回据点。1944年,全县群众性游击战争广泛开展,首先壮大各级武装力量。县警卫团有2个连队充实到主力部队,县团、区队及各乡游击队扩充900多人,民兵则增加到2万多人。以双岔北区为例,1943年春,经过“三冬”运动,全区民兵1059人,至当年秋,全区民兵发展到3500人,其中1000多人在斗争中能起积极作用。由于各区区队和各乡小游击队和民兵不断受到训练,并且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一般能以己之长,击敌之短,以极小代价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自1943年春至1945年夏,东屏乡游击队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县警卫团作战14次,独立进行大小战斗48次,先后毙日军7人,伤日军24人,毙伪军9人,伤伪军22人,合计毙、伤日伪军62人,并缴获冲锋枪1支、步枪13支、手榴弹16颗、炮弹7发、刺刀7把,而游击队仅有1人牺牲,1人被俘,3人负伤。再加1943年5月6日,双岔北区区队袭击岔河据点,烧毁碉堡4座、桥梁1座、栅栏1座,摧毁伪税务所1处,生俘伪区长1名、伪税务主任1人、伪军8人、伪“清乡”队员3人、依附日伪土匪11人,共俘敌24人;而区队仅牺牲副班长1人,消耗子弹30余发、手榴弹50余颗。

自1942年8月至1945年8月,县警卫团、各区队和各乡民兵基干队等互相配合,对日伪军作战159次(不包括零星小战斗),歼灭日伪军3479名,其中日军238名,缴获各种枪支2580件。而各区队和各乡民兵基干队独立作战105次,击毙日军20人,俘日军7人,毙、俘伪军703人,缴获轻机枪11挺,长、短枪600余支。这充分说明,群众性游击战争是坚持反“清乡”斗争主要方式,县、区、乡各级地方武装则是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的主力军。

群众性游击战争的开展,保卫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对夺取抗日反“清乡”斗争胜利起到重大作用。尤其是串场河北地区广大军民以中心区为依托,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并且不断向边沿地区推进,从而扩大根据地,缩小敌占区,打击和牵制日伪力量,有力地支持“内线”(串场河以南地区)反“清乡”斗争。日伪在其“清乡”连连失败之后,也不得不承认游击战争的威力。1944年初,伪苏北“清乡”视察团一个“特派员”在“视察”掘丁沿线等地后,写《苏北“清乡”实况》一文,不打自招地供认:“敌匪(指抗日军民)反‘清乡’不息,袭市镇(指日伪据点),掳劫工作人员(指伪‘清乡’队员),破坏封锁线等等”“吾人赴马塘前一日,该地即遭受新四军之袭击,自岔河至马塘间之封锁篱笆,已被烧毁”“江北的新四军,即为江北的农民,可认为武装之农民。新四军借此巧妙之组织力,深入农村,至今已完全土著化。故此地区“清乡”工作之匪民分离极度困难。工作员到达时,看来都系善良农民,但一瞬间即化为民兵,以手榴弹袭击公署,烧毁竹篱。苏北之新四军实为隐蔽之敌人,故其肃清,实非易事”。这个“特派员”一系列独白,进一步说明群众性游击战争的开展,使日伪“清乡”阴谋日趋破产。这充分表明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巨大威力,表明兵民是胜利之本。

来源:长江两岸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