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暑期,广州新华学院组建63支“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近800名师生奔赴乡村一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覆盖基础教育、农业推广、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以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振兴,展现新时代高校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2025年暑期,广州新华学院组建63支“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近800名师生奔赴乡村一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覆盖基础教育、农业推广、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以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振兴,展现新时代高校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出征仪式现场
各实践团队紧紧围绕岭南特色农业、乡村公共服务、南澳基础教育帮扶等9大类别开展实践,与54个地方政府完成项目结对,结对单位涵盖江门、揭阳、韶关等16个地级市,62个村镇社区,实现校地资源对接与双向赋能,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实践成果。
3支突击队前往汕头市南澳县开展多维度实践,完成南澳中学药植园垦荒与四区规划种植,并通过种植课堂、香囊制作和改造文化宣传室、打造标本室推广中医药文化;同时开设人工智能、编程等“朋辈课堂”,组织环保净滩与文明旅游宣传,并挖掘云澳镇文旅资源,指导学生开展海岛IP设计与旅游调研。团队还为后宅镇中心小学打造线上线下美育营,开设书画课程,设计南澳IP与文创,开发红色研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并调研美育现状与第二课堂融合路径。突击队以扎实服务和创新实践,助力南澳特色发展,展现了新华学子扎根基层、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青春力量与使命担当。
艺路向汕突击队带孩子们参与美育-非遗树叶拓印课
育澳晨曦突击队与学生们集体合照
26支团队分赴清远、茂名、深圳、江门等多地开展实践,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游戏、法律咨询、防诈骗宣传及法治支教,创新法治教育并调研妇女权益;探索长者饭堂“1+3+N”模式,开展特色活动并构建评估模型。团队补充乡村教育资源,开设多元课程及课外补给站,融入红色与生态文化;传承中医药知识,制作药膳与中药制品,开展药用植物科普;提供健康义诊、慢病管理、急救讲座和健康筛查等服务,助力特殊群体技能提升。同时挖掘红色与地方文化,制作视频、设计IP、优化文旅方案,助推民宿安全与“茶+文旅”融合,实施美育支教与科普活动。实践覆盖法治、健康、教育、文化等多领域,深度融合专业知识与基层需求,切实服务群众,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护理学院青衿智行突击队带领孩子做八段锦
护理学院“秤”心如意突击队进行急救知识宣教
法学院扬“法”远航突击队入户走访调研
法学院良美海蜇e法突击队深入湛江市吴川市良美村,针对海蜇产业问题,构建“电商赋能+法律护航”体系,探索产业升级路径。法律层面,为无证企业提供合规服务,为持证企业开展法律体检,指导申请集体商标。电商层面,搭建“海蜇云铺”,开发特色功能,实施冷链补贴,开展新农人培训。突击队通过电商助力增收,提升法律知晓率,降低纠纷率。未来将形成操作指南,在粤西渔村推广,打造产业升级样本。
法学院良美海蜇e法突击队直播售卖海蜇
健康学院医路同行突击队前往湛江市徐闻县,聚焦“民宿应急医疗体系与安全赋能”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在民宿安全调研中排查隐患、优化标识,切实推动乡村民宿品质升级,突击队还策划录制应急知识短片,助力提升当地应急能力。此外,团队于党群服务中心设义诊摊位,提供艾灸、刮痧、血糖血压测量等服务,以专业与热忱守护乡村安全健康。此次“三下乡”广受群众认可,为民宿安全与乡村急救提供了实践案例。
医路同行突击队和放坡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合影
7支突击队前往梅州、揭阳、江门等地开展社会实践。他们通过电商与社媒融合赋能传统文化产业化,调研莞香产销、设计吉祥物与镇标;以AI技术助力文旅创新,规划景点路线,设计IP形象与产品包装;聚焦“绿美广东”战略,考察林下经济与文旅资源,推广生态产品;探究农文旅融合,调研特色农业模式并制作旅游攻略,挖掘乡土文化与乡村产业逻辑;深入龙眼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一线,开展助农采摘,总结“短视频引流+社群裂变+实体对接”推广模式,借助宣传片拍摄与直播带货,有效提升产品知名度与农业经济活力。
会计学院记语千乡突击队设计的文创作品
外国语学院揭美乡村突击队直播现场
经济与贸易学院助力乡春突击队前往韶关市西河镇开展实践活动,贯彻践行绿美广东理念,以“调研+创新宣传+赋能传播”三位一体模式开展工作,发挥在摄影、剪辑、设计、文稿撰写、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等领域的优势,为花卉IP打造等产业提供创意方案,通过制作优质绿美宣传片、设计绿美文创产品等新媒体形式展现西河镇魅力,助力当地实现人与自然高质量发展。
经济与贸易学院助力乡春突击队与西河镇谢文丹委员合照
15支团队赴广州、河源、江门等地开展实践活动,结合传统与青年文化实地传播丝路文化,在揭阳探秘非遗与文旅故事,聚焦乳源瑶族服饰探索活态传承;于河源开展支教及非遗课程,调研文化地标与乡村路径;学习潮州节令鼓和嵌瓷工艺,拍摄宣传片助力推广;在连州支持教育与精神传承,于汕头推动贝雕非遗并捐赠物资;研习五华木偶与文创设计,于海丰开展红色遗址探访与皮影体验;在广州从化拍摄宣传片、设计手绘地图并调研乡村旅游经济;在开平实施特色支教与科普调研。各团队紧扣时代需求,从非遗传承、教育支持、文旅挖掘、产业促进等多角度贡献专业力量,诠释青年担当。
外国语学院艺缕阳光突击队在孙淑强青狮馆参与散打课程
法学院线灵偶韵突击队表演木偶戏
音乐系艺韵非遗突击队全体师生学习二十四节令鼓
3支突击队分赴汕尾市和清远市开展实践。在清远阳山县黄竹村,通过实地走访和村民访谈了解发展需求与机遇,探访“山上”咖啡店体察乡村新业态与产业融合潜力;在汕尾海丰县新山村开展红色文化传承,面向老人儿童组织故事会、手工营及主题活动,建立红色口述史档案,并借助新媒体和校园教学推广红色文化;在英德市九龙镇,调研传统豆制品工坊、乡村景观、景区和红色遗址,与民宿主理人交流,提出“数字技术+文旅”融合策略以提升资源效能。实践涵盖乡村调研、红色传承与数字赋能等多维度支持,团队深入基层为当地发展贡献切实思路,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至善至美突击队协同新山村村委开展活动
“数”一“数”二突击队成员在调研
体育系五环突击队与“山上”咖啡店主唐智闯沟通拍摄准备工作
6支突击队分赴韶关、梅州、清远等地开展实践。在韶关翁源县龙仙镇,以“文化创意赋能农文旅融合”为核心,采用沉浸式直播和文创IP模式助农,发布乡村短视频,设计农产品IP形象及衍生品;在清远九龙镇,探访红色遗址并开展“非遗制豆+产品销售”直播,弘扬红色文化,助力增收;在梅州丰顺县北斗镇,聚焦茶产业升级,调研茶园与村落,探索茶旅融合路径;在茂名化州市,以非遗“跳花棚”为切入点共建传承基地,推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在清远清新区石潭镇,直播推广蒲坑茶并开展健康义诊;在揭阳惠来县前詹镇,深入养殖基地和果园直播带货,走访多地规划旅游路线,为农旅融合建言献策。各团队多维度助力乡村发展,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非遗保护与产业升级,展现青年学子服务乡村的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管理学院蕙兰翁逸突击队助农直播现场
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岭南古遗突击队于实践地合照
2025年,学校先后与6个市县单位共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实践基地,包括汕头市南澳县南澳中学、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江门鹤山市桃园小学、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化州跳花棚传承实践基地、惠州市龙门县第一养老龙门护理院,预计每年组织100+名师生开展常态化实践服务,这标志着学校服务“百千万工程”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地协同机制,推动实践育人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让青年学子在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篇章持续注入青春动能。
药学院团委与汕头市南澳县南澳中学签约挂牌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团委与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签约挂牌
中文系团委与江门鹤山市桃园小学签约挂牌
管理学院团委与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人民政府签约挂牌
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团委与化州跳花棚传承实践基地签约挂牌
护理学院团委与惠州市龙门县第一养老龙门护理院签约挂牌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广州新华学子以脚步丈量乡土,
以初心践行使命,
将专业所学融入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
让青春在“百千万工程”的沃土上绽放光芒!
来源:广州新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