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我与王勇先生虽多有往来,但均限于工作性的交往,记得与他第一次接触,已是20多年前的1995年春,我以县广播站记者的身份,担负搜集采访为扑救山林火灾壮烈牺牲的凤县坪坎乡党委书记兼乡长田建国的事迹。田建国牺牲后,担任坪坎乡党副委书记的他,被组织临时决定主持
《四十余载人生路》序
文/曲歌
上图为《四十余载人生路》油印件封面和曲歌所作的序言照。
上图为《四十余载人生路》王勇工作照。
当王勇先生拿着他的油印、并非公开出版的《四十余载人生路》,并谈了他撰写此作的一些想法和让我作序时,我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
说实话,我与王勇先生虽多有往来,但均限于工作性的交往,记得与他第一次接触,已是20多年前的1995年春,我以县广播站记者的身份,担负搜集采访为扑救山林火灾壮烈牺牲的凤县坪坎乡党委书记兼乡长田建国的事迹。田建国牺牲后,担任坪坎乡党副委书记的他,被组织临时决定主持坪坎乡的全盘工作,他给我的最初印象是虽不苟言笑,却年轻而办事认真。
真是岁月如梭走,光阴似箭飞。转眼之间,当年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他已过知天命之年,即将从县级部门负责人退居二线。他直言,其作并非为出书成名,而是对自已进入社会的40余年人生经历作一个小结,对家族历史及其成员稍作追溯与评价,以供族亲及子孙们在各自的人生历程中参考借鉴。正是他的这种对社会、对自己人生及对族亲及子孙们的负责精神,以及我在对王勇先生内心世界了解上存在的“短板” ,加之作为一个以这块山地为文学创作源泉的写作者等因素的考量,使我对他的《四十余载人生路》产生了兴趣。
当品读完《四十余载人生路》后,我欣慰地感到,我作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一个写作者,王勇之作给我的最大收获,是让我粗略地了解了一个山地家庭和家族的发展史及其对个人的影响。“60” 后的王勇系凤县土著,确切地说,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的父辈兄妹5人靠种地和奶奶开店房,供过往客商食宿和卖擀面维持生计。在作者印象中,从1961年出生到当兵离家的20年中,因父亲右臂的残疾,自己作为长子,则过早地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这些都反映在王勇《少年纪事之上学》、《少年纪事之读书》、《少年纪事之割柴》《少年纪事之装车卸车》《少年纪事之犁地》《少年纪事之做饭》《少年纪事之拉柴》、《少年纪事之搞副业挣钱》等“系列少年纪事”等篇章中。
也许我们这些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前出生的农家子弟,都曾有过与作者相似的经历。反复品读这些篇章,不由使我对王勇充满艰辛的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唏嘘感叹;更使我对他勇于以稚弱的身躯担当家庭重任的精神所感动。
正如已故陕西著名作家京夫曾在我《山地风流》一书的序言中所说:经历便是财富。也许正是王勇经历了艰辛磨砺,铸就了其认真对待人生的态度和珍惜每一次人生机遇的积极进取、不言放弃、勇于担当的坚韧性格,使其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以实现其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
王勇开始进校读书,正是被称为“十年浩劫”中的1968年,虽然受“读书无用” 、提倡反潮流交白卷及幼小贪玩天性的影响,王勇也有过逃学,迷恋捉迷藏、老鹰抓小鸡之类的经历,但仍能看到在那个提倡学校走“五七道路” 和“政治领先”的′年代中,一个劳动没有偷懒躲奸意识、干活不惜力和上中学就追求上进,成为班上为数不多的团员之一的王勇。
当迎来改革开放的曙光,教学逐步成为学校的重头戏后,与其他农家子弟同样有着视高考为跳出“农门” 唯一希望的王勇,便焕发出几乎是一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为弥补数学上的差距,已上高中的他,却将初一及以后的数学课本找齐,一页一页地看,一课一课地学,一道题一道题地做,常常看书做题到深夜二、三点钟,此时的求知状态,正如王勇在其《四十余载人生路》中所言“学习成了一种享受,而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就这样自己像一个小学生一般从最基础学起,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代数、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废寝忘食地学,遇到不懂的就向学习好的同学请教,向老师请教。”
王勇的语文基础虽然比较扎实,但他仍丝毫不敢放松,正常课时外,他又找来一本《语文基础知识》,从语法、修辞、句子结构分析、成语运用、作文等各个方面认真复习,还在完成规定作文外,经常自拟题目、自觉在自我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并注明写作所用时间,交老师批阅,深得老师赞赏。其它课程像这样认真学习的事例同样不少。
就这样,王勇的数学直线上升至文科班名副其实的首屈一指,并在全县高中语文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还被选为县团代表。高中毕业后,王勇又被学校作为尖子学生,集中起来迎战高考。尽管王勇努力了,但连续两次高考都未能实现跨进大学殿堂的梦想。然而高考的失利更激发起他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决心。
上图为王勇(后排右一)与战友在师教导队集训毕业之际留影。
1980年 19岁的王勇如愿以偿的成为一名军人,在军营他更加以认真的态度珍惜这一难得的人生机遇。在新兵训练中,他认真地对待内务、队列、紧急集合等枯燥而机械的训练,很快学会了洗、叠衣服,拆、缝被子等在军营外被看作由女人做的事。由于在训练中的不俗表现,他不仅经常受到连长表扬,还有过被连长特意请到连部一同吃面条的“奖赏”。从新兵连到了连队,他决心不辱所在连队“红三连”的光荣称号,除了正常训练,又利用早晚休息时间练习科目,并因此有幸与3名老兵进入师教导队,经过半年集训,他又以各个科目均通过考核顺利结业,并于次年升为炮排副班长……
遗憾的是王勇却遇到了 “百万大裁军” ,尽管他在与连队领导谈话时表示愿继续留在部队,可是由于裁员较大,他只有依依难舍地离开了部队。但在王勇看来,这段军旅生涯并非只有遗憾,而是让自己强健了体魄,了解了社会,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丰富了经历,充实了人生,留下了不少终生难忘的回忆,积累了终生受益的宝贵精神财富。
有言道: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少年过早地承担,学生时期的苦学和军旅熔炉的磨砺,似乎都在为王勇走向成功作着铺垫。就在复员回到农村,重回与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承包地劳作,同时不得不想办法搞副业挣钱,且找了一个每天3元报酬的土壤普查活路的当儿,传来了招考合同干部的消息。于是绝不放过每一个机会的王勇,不仅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而且白天照常参加土壤普查,一有空闲,别人打牌、闲耍、睡觉,他却抓紧温习课本上的知识。临近考试,他已将初、高中的课本非常认真地重温了一遍,并在260名报考者中成为40名胜出者之一,实现了其梦寐以求跳出“农门” 的梦想,迎来了人生中希望的曙光和重大转折;又因其具有的军旅经历,被挑选担任了乡武干。
可以说,王勇自成为一名“吃皇粮” 的干部起,不仅没有丝毫因实现了梦想而松一口气的意识,反而更激发出其昂扬向上、勇于争先的不竭动力。在武干岗位,他以工作扎实,积极肯干、爱动脑筋,勤于学习,善于分析总结等表现,赢得了人武部的信任和好评,连连获得多项荣誉;除了武装工作,他又在乡春耕生产、三夏、三秋、防汛、收缴公粮农业税、计划生育、多种经营、包村等等工作中成为颇受领导赏识的中坚。
始终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后代这个“根”, 并牢记宗旨,忠于职守,不遗余力地报效生他养他的这方热土,和与这方热土相依为命的家乡父老,是笔者通览《四十余载人生路》后对王勇的又一突出印象。尤其是从一般干部到部门主要领导,王勇总是在为事业而奔忙,具体地说,是在为改变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为改变农村、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面貌而焦灼、奔走和奋斗。在负责包抓凤县凤州乡最远的五星村期间,他走遍了村上家家户户,白天与群众一起劳动,晚上驻村组织群众开会,宣传政策、落实工作;负责乡企办工作中,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与县矿产办及乡干部,一起翻山越岭徒步考察矿点,并冒着危险与工人一起搬运采矿工具和炸药、雷管等物资。
担任乡镇领导后,王勇仍一如既往情系“三农”。坪坎乡辖区120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农户散居,为了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到家家户户,他经常和包村干部一起骑自行车或步行,边走边开展工作,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农家吃饭,到哪里天黑了就在哪里农家过夜,经常与农民群众在田间院落、陋室、路边谈论生产、生活;谈论人情世故,与农民群众一起喜怒哀乐。
一次王勇在下乡中,听说坪坎阳坡山组有户农民种植木耳规模大、经营好,他便踏着陡峭的山路前往,了解了该木耳种植户;当得知一个叫系马庄的地方只有一户人家时,他又执意要去看看这户人家。在山大林密、崖石峭立、道路崎岖的环境下,他们一行经过2个多小时的乘车加徒步穿越,终于于深夜到达了这户人家,使这户独居人家很是感激。
为解决坪坎村老庄组的吃水,他一次次地到县水利局争取,终于使该组群众吃上了机井水。接着,他又到县交通局协调反映,又为该组架起了一座吊桥。夏收大忙时节,他带领乡干部为农户割麦。秋种时节,又联系县种子公司送良种到乡上,方便群众购买……
王勇在先后到边远的瓦房坝乡和草店乡担任乡长、党委书记期间,仍不改为民服务的初心。在瓦房坝乡任乡长之初,他便到最远的长坪村一住就是几天,一个组一个组的跑,白天和农民一起拉粪播种,晚上组织开会,宣讲政策落实任务;他甚至怀着一腔为民情怀,经常亲临农户家中排解家庭纠纷。在草店乡党委书记任上,他也是足迹遍及全乡农村。
2001年12月到2011年7月的10年间,王勇又先后担任县扶贫开发办,副主任、纪检组长、主任、党组书记职务,面对重点村多分布于山山岭岭、沟沟岔岔,他坚持亲力亲为,经常深入现场严格把关,全县重点村无一不留下他的足迹,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为凤县致富奔小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省、市“两联一包” 扶贫,及凤县实施的告别窑洞、告别茅草房、告别单家独户的“三告别"工程中,他仍坚持不辞艰辛,身先士卒,勇于创新的作风,使项项工作均划上了较为完美的句号。正如作者在回顾这段经历时所言:“十年中,自己做了很多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把党的政策切切实实地落实到了基层,这些工作中浸透着我的心血和汗水,也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每每想起这些事,感到心里很踏实、很安稳。”
诚然,人毕竟不是神,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就是伟人,也不可能一生没有失误。关键是要善于总结得失,不为失误而怨天忧人、一蹶不振;不为一时所得冲昏头脑、自足自满。作者就是抱着这种认真对待人生,勇于发现和改正自身不足,和不断总结进取而一路前行的。
1989年组织提拔他到领导岗位第一站——赴坪坎乡任副乡长,在按程序选举中,他意外落选。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或向组织要求调走,而是留下来冷静分析社情,放低恣态与村组干部广泛接触,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主动配合党委政府工作,并在工作中主动展露自己的担当和才华,终于在半年后的换届选举中,担任了乡党委副书记。
上图为八十年代,王勇(第二排右二)担任乡镇武干期间,全县乡镇武干与县人武部干部的合影。
上图为王勇(右一)担任县扶贫办负责人期间,与同事在一起研究工作的情景。
上图为九十年代,王勇在原凤县瓦房坝乡任职时在政府大院的留影。
上图为王勇主持竞争启动扶贫重点村建设会议的情景。
从担任乡镇一般干部到乡镇领导,直至县级部门主要领导的每个阶段的记叙中,不仅能看到王勇先生取得的成绩,而且每个重要阶段,均有他对自身不足乃至失误的客观总结,以及对一些重大事件的真实记叙,和富有主见的评价,少有人云亦云的痕迹;对家庭、家族成员的评价,也尽力做到客观公正。
以上图为王勇在担任相关部门负责人期间,与同事的留影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坚持自已的主张,走自已选择的路,不为别人所左右,是一个成熟男人必备的素质。”这是王勇在已是县级部门正职,且占据着在别人看来是炙手可热的岗位,掌握着一定的项目、资金,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之际,通过冷静全面地分析后,出人意料地决意向组织提出激流勇退,面对有人不理解,有人鸣不平,就连家人都对他埋怨的情况下,他对自已选择进退的一段心境描述。而事实很快证明,他的这一选择是正确、明智的,也显示出他的一种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人生境界。
事实证明,王勇的退,并非是放弃数十年来始终坚守的对事业的忠诚。在被王勇称为“收官之旅”的岗位上,他动脑筋、想办法,努力“作务”党务这块“责任田” ,同时以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地做好分管的业务工作。在被组织安排“群众路线教育”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等活动的督导中,他既摆正自已的位置,又坚持不献媚,不遮掩,不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应付性点评。在部门包村扶贫等方面,也切切实实地办了一些让群众点赞的好事、实事。
工作之余,王勇不仅以浓厚的兴趣细心整理过去有价值的论文,还不时提起手中的笔,写下对相关业务的调研思考;怀着健康的心态褒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自编春联、廉政短语、撰写电视连续剧观感;又认真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总结,写下一篇篇启迪人生、有益后代的精妙文章;尤其耐读的是他的几篇家事随笔,不仅使人不由产生联想,发出感叹,且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人性之美,给人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也许是自身年龄因素使然,我对作者的两篇《带孙子》尤为偏爱,从中既感受到作者一以贯之的认真劲儿,又惊异他对带孙子过程的细节及自身情感的刻意留心。就这一点,笔者真是与其相差甚远,也不免对他带孙子中的天伦之乐及颇多收获产生羡慕之情;同时也使笔者看到王勇在“角色转变”上的精彩转身。
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邓拓的《燕山夜话》中有这样一段名言:“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可以说,王勇先生无悔地走过了数十载的人生路,而且我断定,他会更好地继续他人生的下一程,而其作《四十余载人生路》对于家族及后人们如何对待人生、走好人生,也一定大有裨益。
2017年3月31日于双石铺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曲歌,本名张革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原为凤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及多种征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中省市报刊,入选新华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及陕西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著有散文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长篇小说《山地子孙》,散文集《凤州漫记》,《五十年追梦》,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中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万余篇。先后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等奖、摄影铜奖,陕西新闻奖好标题;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金奖、银奖等,并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先后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等称号;退休后获“宝鸡市最美老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宝鸡市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最美五老”等称号,现为凤县老年学学会党支部书记、县老科协顾问、县关工委委员。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