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走出抑郁的人,都有一个共性:不再追求完美,不再苛刻自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0:23 3

摘要: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聊到她认识的一位朋友,几年前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医生建议服药治疗。但他最终没有选择用药,而是靠着自己的意志和调整,一步一步走了出来。听到这个故事时,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也由衷敬佩。但更让我触动的是,朋友说,其实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并不是排斥医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聊到她认识的一位朋友,几年前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医生建议服药治疗。但他最终没有选择用药,而是靠着自己的意志和调整,一步一步走了出来。听到这个故事时,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也由衷敬佩。但更让我触动的是,朋友说,其实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并不是排斥医学治疗,而是在接受专业帮助的同时,真正从内心开始改变生活方式。他们最大的转变,是不再逼迫自己必须完美。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疲惫,并不是身体累,而是心累?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就反复回想,别人一个表情就能让我们揣测半天,事情只要没做到满分就陷入自责。我们对自己太苛刻了,却从来没有停下来问过自己:为什么我非得这样不可?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一切放下,天下太平。”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它不是教人消极逃避,而是提醒我们,很多痛苦其实是自己紧紧攥着不放。当你执着于“必须完美”这个念头时,你就看不见自己本来的样子——其实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心理学家森田正马也提到:“情绪就像天气,来了会走,走了还会来。”你越是抗拒、批判自己的情绪,它就越容易停留。而那些真正走出低谷的人,并不是战胜了情绪,而是学会了与情绪和平共处,不再把它当作敌人。

我后来查阅了一些研究和案例,发现这并非偶然。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指出,抑郁和焦虑的持续,往往与过度的自我批评和完美主义倾向密切相关。比如《行为治疗与誓言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就表明,认知行为疗法之所以有效,关键在于帮助人们把“必须完美”的标准,转变为“尽力就好”。当你不再把自己逼入绝境,反而更容易走出困境。

当然,药物对许多患者来说是必要的,尤其在中重度阶段,它能有效缓解症状、稳定情绪。但真正走向康复的人,几乎都在内心完成了一件事:把自己放在了第一位。这不是自私,而是学会关心自己的感受,不再为了讨好他人而压抑自己,不再用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比如,事情做到七八十分,也能坦然接受;面对不合理的要求,敢于说“不”;难过的时候,不再责怪自己“太脆弱”,而是轻声告诉自己:“我现在难过,很正常。”他们不再活在“别人怎么看我”的框架里,而是回归到“我怎么才舒服”的真实状态。

这种转变不会一蹴而就,尤其在我们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强调自律、谦逊和集体利益,常常让人忽略自己的需求。但每一个走出来的人,都会告诉你同样的感受:当你停止苛责自己,世界忽然就轻松了。

如果你也在情绪的低谷中徘徊,我想推荐两本书:《情绪自救》教你用正念和认知方法缓解压力;《抑郁症打卡自救》则用日记打卡的方式,陪你一点点建立自我接纳的习惯。它们不讲大道理,就像朋友一样默默陪伴。

我们总以为严厉对待自己才能进步,可真正让人走得远的,是接纳、是温柔、是理解,尤其是来自你对自己的那份温柔。就像那位朋友说的:“我不是突然变坚强了,我只是学会了不跟自己较劲。”

所以,如果你累了,请试着对自己说一句:“别追求完美了,你已经很好。”我是慢慢变勇敢的普通人,愿你也一样,在平凡的日子里,一点点找回属于自己的光。

来源:玲儿妙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