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东北小伙一把斧头救下85人,却因此痛苦了27年,为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4 09:35 1

摘要: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不顾生命危险冒死,用一把斧头救下了85条人命,却成为了全村人的笑话,连带着一家人都抬不起头。

迟到了27年的真相,让年迈的父亲死不瞑目,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当年,你究竟有没有去救人?”

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不顾生命危险冒死,用一把斧头救下了85条人命,却成为了全村人的笑话,连带着一家人都抬不起头。

即使如此,他也从没有后悔过这个决定,哪怕是重来一次,也依旧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前。

父亲的离世,在非议中付过的前半生,让他决定找回这迟到了27年的真相,他能如愿吗?这27年里他又经历了什么呢?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1978年春节前夕,天寒地冻,宋凤河背着木工工具箱,踏上了那辆注定不平凡的客车,这辆车本应是他归家的希望,却在途中遭遇了可怕的灾难。

车外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车内却是拥挤不堪,乘客们在狭小的空间里挤作一团,宋凤河被夹在人群中,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晃。

突然,一股刺鼻的气味弥漫开来,紧接着,白烟从驾驶员的位置升腾而起,起初人们还以为只是寒冷天气造成的雾气,就没在意。

过一会,白烟中跳跃着点点火星,意识到不对劲的前排乘客惊恐的叫喊打破了车内的平静:“不好了,汽车着火了!”

司机在极度的恐慌中紧急刹车,本能地跳窗逃生,却忘记了打开车门,留下了车上的85名乘客。

刹那间,车内乘客陷入了一片混乱,人们如潮水般涌向车门,却发现门无法打开,车窗也被冰冻得严严实实。

紧接着火势迅速蔓延,浓烟滚滚,老人和孩子开始出现不适,有人甚至已经休克,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宋凤河想到了自己的工具箱,他迅速打开,一把抓起斧头,大喊一声:“大家让开!”

他用尽全力,在拥挤的人群中挥动斧头砸向车窗,“咣”的一声,玻璃出现了裂纹,众人看到了生机。

宋凤河没有停歇,一下又一下地砸着,在他的不懈努力心下玻璃终于破碎,求生的本能让大家一窝蜂的涌向出口,这样下去,谁也别想出去,于是,他就大声吼道:“别挤,都散开!”

人们被他的气势镇住,纷纷让开一条通道,宋凤河毫不犹豫地转身,冲向其他车窗,斧头挥舞,玻璃破碎的声音在混乱中格外清脆,玻璃碎了,人就有救了。

刚才还一窝蜂的乘客,都从临近的车窗上逃走了,当宋凤河以为所有人都已逃生,准备松口气时,传来一个女人撕心裂肺的哭声:“我的孩子还在里面!”

听到呼喊的他没有丝毫犹豫,转身再次跳回车内,这时车内的火势已经很厉害了,浓烟滚滚根本就看不见车内的状况。

就在他快要窒息的时候,伸手摸到了一个小孩和一位昏迷的老人,他咬紧牙关,先把孩子递给窗外接应的人,然后又背起老人,踉跄着向窗口走去。

此时,车内的大火迅速蔓延,他的衣服也被点燃了,见此情景的车外乘客,大大喊道:快跳,快,快!

宋凤河此时已经筋疲力尽了,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爬上了车窗,就在他跳下来之后的几秒钟,“砰”的一声巨响,客车爆炸,火光冲天。

他的头发、眉毛被烧焦,手上满是血泡,脸上被熏得乌黑,衣服也破烂不堪,但那一刻,他的心中却充满了欣慰,因为车上的85条生命,因他的勇敢而得以幸存。

被误会的见义勇为

交通管理部门在调查事故的起因时,将他的英雄事迹上报给领导,为了表示对他的感谢,领导决定要对他进行嘉奖。

宋风河是一位憨厚老实的木工,他不想麻烦别人,认为这都是顺手的小事儿不值一提,于是就提出,希望碾子山客运站给自己的所在的村委会写一封感谢信,为自己的入团做准备。

临行前,客运站的人看到他破烂不堪的衣服,就送他一件工作棉服,这件衣服成为了后面为自己证明的关键物品。

宋凤河满心期待着客运公司的感谢信,然而它却迟迟未到,这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救人之前,虽然生活并不富裕,却也平静安宁,他新婚不久,为了偿还债务和给父亲治病,凭借木工绝活外出干活,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然而,英勇救人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本应迎来的表扬信迟迟未到,质疑声却纷至沓来,人们甚至污蔑他是骗子。

这让他备受打击,从救人英雄沦为他人的笑柄,木工活也无人问津,生活陷入困境,他难道做错了吗?

父亲肯定是相信他的,可是迟迟不来的真相,对儿子的生活造成了严重恶劣的影响,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最后郁郁而终。

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后来,他又遭遇车祸,臂膀粉碎性骨折,未完全康复就出院,紧接着被诊断出双腿股骨头坏死,面临瘫痪的可能。

他躺在病床上,回想起这么多年的点点滴滴,破窗救人一直都是他心里永远的痛,难道这辈子就要背负着“骗子”的骂名吗?

不,他不甘心,他要为自己的寻找迟到的真相,让父亲九泉之下可以瞑目,让家里人不再让人非议,他要做出改变。

他笔直坐在病床上写了自己当年救人的详细经过,即使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可他依旧清楚的记得每一个细节,

将资料复印六份分别邮寄给了客运站与多家媒体,期望媒体能帮他找到当年的证人,还自己清白。

可是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客运站回复说:当时的工作人员或许都已经退休或是离职了,并且档案室并没有这件事情的记录。

就在宋凤河大失所望时,一家媒体将他救人的事刊登在了报纸上,这引起了央视《共同关注》栏目的关注。

在媒体的宣传作用下,虽然很快找到了当年车上的乘务员,但乘务员怕承担责任不肯出面作证,让他刚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扑灭。

就在他心灰意冷,准备认命的时候,事情随后出现了转机。家住内蒙古扎兰屯哈拉苏镇的于柏青,看到相关报道后,确认自己的妻子戴桂芬与岳母杨秀婷正是当年的获救者,于是他写了一封证明信并夹上二百元表示感谢。

这对于宋凤河来说,就像是救命稻草一样,他喜出望外的看着感谢信,到村里广播室进行宣读并复印张贴。

越来越多的媒体了解到这件事情之后,纷纷鼓励当年的获救乘客纷纷联系宋凤河,为其作证。不久后,《共同关注》节目组专门为此事进行了一次采访,当年的乘客和已退休的客运公司人员都赶到了现场。

宋凤河带上那件特殊的工装出席,经过指认最终被确认为当年的救人英雄。

客运公司经过调查,在现场解释了当初未寄表扬信的原因是当时的负责人出差回来后发现记录地址的纸条丢失,由于通讯落后未能再联系上,因此耽搁了此事。

客运公司为宋凤河补写了一封表扬信,他拿着迟到了27年的表扬信来到了父亲的坟头,声泪俱下的读完了信的内容,并说道:“爹,你闭眼吧!”

2005年8月,北京市东城医院在了解到他的事迹后,决定为他的腿伤进行免费的治疗,原本已经被判死刑的双腿,最后却再一次的站起来了。

现在的他,不仅洗刷了污名,还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在家里面搞起了瓜果蔬菜的养殖,生活越来越红火,真相或许会迟到,但是却永远不会缺席!

参考资料:《他究竟是不是英雄》 央视《共同关注》 2005年6月15日

用良心作证——“宋凤河救人事件”引起社会轰动的前前后后.刘爽.新闻三昧2005-10-15

来源:芥蒂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