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胡椒、茶叶:三个世纪三种商品的全球霸权更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4 09:31 2

摘要:1600年12月,东印度公司得到英王特许成立,垄断好望角至麦哲伦海峡之间广大地区的贸易。1612年,公司定名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自创设之后,其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三条:维护自身在东方贸易的垄断与特许权,排除其他国家的竞争;争取东方各国的特许权,以尽

1600年12月,东印度公司得到英王特许成立,垄断好望角至麦哲伦海峡之间广大地区的贸易。1612年,公司定名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自创设之后,其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三条:维护自身在东方贸易的垄断与特许权,排除其他国家的竞争;争取东方各国的特许权,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货物;通过输出货币来增加财富,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更多货币。

东印度公司创立初期的董事托马斯·孟认为,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手段。货币在国内市场的流通并不能增加国家财富,因为国内商品流通的结果是“一个人的所得就是另一个人所失”。将货币输出国外,通过对外贸易的差额增加国内的财富,才能使国家富足。在对外贸易中实现“多卖少买”,那么付给外国的货币,将始终少于从外国收回的货币,货币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东印度公司吸纳货币增加财富的梦想,却被来自中国的商品————茶叶给刺破。

早在1517年,葡萄牙人在抵达中国返回时便将茶叶带回欧洲。但茶叶最初并不为欧洲人所喜,被戏称为“干草水”。直到荷兰人到来后,茶叶才神奇地得到了欧洲人的青睐。

16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驻日本的代理人R. Wickham在写给驻澳门的同事的一封信中请求对方为他在澳门买一罐好茶。此时的茶叶价格昂贵,“掷三银块饮茶一盅”。崇祯十年(1637),英国“科腾商团”来到广州虎门,与明军发生冲突。此次英国商船来华,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物,只是抛出了八万枚西班牙银圆。在交往之中,英国人取茶的福建土音“tay”,拼成英文”tea”。至1657年,第一批茶叶经由荷兰人之手,传入英国。

1658年,英国出现最早的售茶广告:“这种被所有医生都称赞的中国饮料,被中国人称为Thea,在其他国家被称为Tay或Tee,在伦敦的咖啡屋有售。”1664年,东印度公司赠给英皇红茶二磅,获奖100先令,由此引发上流社会饮茶之风,进而传遍欧洲各国。

166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英国茶叶贸易的特许权,可以运茶进入英国。第二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爪哇的茶叶转销,将中国茶叶引入英国销售。168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从厦门进口大量茶叶,输入英国。“特优茶叶150担,半数罐装,半数壶装,全部用箱装,每壶盛茶叶1~4斤,运回英伦。”1686年,荷兰人禁止茶叶进入爪哇,茶商乃将茶叶转运往英国,此时茶叶一磅价值金6磅至10磅。17世纪之后,每年中国茶叶输入英国约两万磅,茶叶平均价为每磅16先令。从1717年起,茶叶的地位开始超过生丝,成为英国进口的第一大商品。如果说16世纪是香料的世纪,17世纪是胡椒的世纪,那么,18世纪则是茶叶的世纪。

自17世纪初叶开始,茶叶的对欧贸易曾长期被荷兰人垄断,英国东印度公司要晚几十年才运第一批茶叶回英国售卖。其后两国互相竞争,到了18世纪30年代,荷兰人购买茶叶的数量仍然有几年多过英国。可是后来形势改变,到了1787年,共有83艘外国船舶抵达广州购运茶叶,其中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多至29艘,英国私商(港脚商)的船多至31艘,而荷兰船只仅有5艘。到了1789年,荷兰承认不再是欧洲市场上中国茶叶的最大供应者,其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

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船,即快剪船(Clipper),这种船只移动速度快,装载货物多,每次运输茶叶回到伦敦时,都会引发万人空巷。茶叶在运输过程中,会被人们事先装在密封的白铜器皿中,然后用树叶包裹起来,再置于干燥的木桶中,密闭压实。

为了保证茶叶质量,影响茶叶气味的货品,如指甲花、麝香、樟脑以及其他具有强烈气味的货物,都不得上船,或者,至少不能接近茶叶。装货时,因为瓷器重量大又耐潮湿,会被作为压舱物放在船舱最底层。茶叶重量较小,需要防潮,便放在船舱最上面,在天气良好的时候还可以打开舱口,使茶叶能够通气。中国行商在贸易中也会确保茶叶的质量,以建立自己的商业信誉。乾隆四十八年 (1783),因为质量问题,行商潘启官(潘振承)退赔质量较差的武夷茶就达1402箱,价值超过一万银圆。

与红茶相比,绿茶更容易掺假,这使得英国人更加偏爱红茶,遂致红茶在受欢迎程度上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绿茶的地位。1739年,东印度公司与广州行商签订协议订购大量武夷茶,每担值银14两至15.5两之间。“这种最便宜的黑茶(亦名棕色茶,而中国人叫红茶),构成茶叶投资的较大部分。”在当时,绿茶的收购价格要高于红茶。1778年,在广州市场上,屯溪茶每担值22两,而武夷茶每担仅值13.5两至14两。1783年,“诺森伯兰”号收购屯溪茶价格每担25两,武夷茶仅为14.5两。英国国内对绿茶征收的关税高于红茶,这也使得红茶价格更加优惠。

茶叶是唯一能够成为普遍消费品,而又不与英国本土制造品形成竞争的货物。与娇嫩的绿茶相比,红茶更适合英国的气候与消费者习惯,如它需要更高的水温来冲泡,这适合生活在寒冷天气中的英国人。英国人在红茶中会添加牛奶、糖,使茶汤口感更好,而绿茶则无法添加这些东西。英国占据的西印度群岛为此提供了大量砂糖,从消费的角度而言,销售者也会鼓励消费者饮茶时添加砂糖。每一小撮茶叶放入壶中,总要加上几匙西印度群岛出产的砂糖。

在对外开拓贸易的过程中,英国东印度公司早就发现了奇妙的饮料———咖啡。咖啡被英国人视为具有各类医疗功效,又能提神,在17世纪中叶流行开来。1650年,在牛津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此后咖啡馆迅速遍布各地,成为英国人教堂之外的公共活动空间。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英国国内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各类政治谣言、阴谋多在咖啡馆中产生,新闻也在咖啡馆中传播。英国国王曾多次颁发针对咖啡馆的禁令。茶叶的传入,使英国人有了新的可供替代的饮品。

东印度公司在英国不断宣传饮茶的健康功效,这改变了英国人的消费习惯,他们纷纷从喝咖啡改为饮茶。随着东印度公司将茶叶大量输入英国,茶叶的价格也不断下降,18世纪初十几先令一磅的茶叶,至18世纪50年代降到了8先令一磅。茶叶也从贵族消费品变为平民消费品,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认可。18世纪末,茶叶在农民之中也开始流行。经济条件较好的英国农民,每日除了腌肉、蔬菜、面包、牛奶、奶酪、啤酒之外,还有黄油和蔗糖,另外还有一盎司茶叶。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工人的工作时间变得固定,中午无法慢悠悠地享用午餐,更无法如往日一般饮用杜松子酒与啤酒,而在工坊之中,工人需要集中精力从事工作,更需要提神的饮品。于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茶也取代了杜松子酒、啤酒,成为英国早期工人热量的来源与提神饮料。因为工人阶级喜欢喝加糖的茶,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总价值在1700年至1774年间增加了100倍,茶叶取代纺织品,成为东印度公司最有利可图的贸易商品。

由此,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不断增长。170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康特”号至广州,除生丝外,采购的茶叶合计10.5万磅。其中松萝茶7.5万磅,每磅成本约1先令;大珠茶1万磅,每磅成本约2先令;武夷茶2万磅,每磅成本约2先令。这批茶叶运回伦敦后,售价都高达十几先令,利润高昂。1760年至1764年,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向英国输入的年均茶叶量约为4.2万担(含私人输出);1830年至1833年,年均输入量约为23.5万担(不含私人输出)。

后来,英国议会通过法令,要求东印度公司必须保持茶叶一年供应量的存货。在东印度公司存在的最后几年中,茶叶贸易给英国国库每年带来330万镑的收入,相当于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进入18世纪后,英国人口不断增加,茶叶取代咖啡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统计数据显示,每名英国人年均消费茶叶2磅。获得茶叶专营权的东印度公司,每年获利无数。从城市到乡村,英国喝茶成风,哪怕贫民,茶叶也是日常消费品。

茶叶占据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主要部分,茶叶税也是英国的重要国库收入。随着茶叶在英国殖民地的流行,172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殖民地只能从英国进口茶叶,东印度公司不可以直接向殖民地出口茶叶。英国公司购买东印度公司茶叶,再转运到波士顿、纽约、费城和查尔斯顿出售。

1767年,英国议会对北美殖民地消费的茶叶每磅征收3便士税收,此举引发北美抵制。1773年5月10日,英国通过《茶税法》,允许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美洲殖民地销售来自中国的茶叶,保留了每磅茶缴纳3便士的税收。1773年11月28日,三艘东印度公司商船运茶进入波士顿。12月16日,波士顿茶会登船,将茶叶倾倒入海,此举引发了美国独立革命,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1772年,中国茶叶出口多达2200万斤,以磅计之,则为3000万磅。受美国独立战争冲击,中国茶叶出口受到影响,一度降至年出口1000万磅。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无法得到美洲的白银,也就无法从中国采购茶叶。东印度公司转而利用港脚商向中国输入鸦片,以此来解决白银紧缺问题。

1784年,中美开始直接进行茶叶贸易。当年“中国皇后”号返美时,船上装有茶3024担,占总载货量的92%。此后美国船只不断来华,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茶叶进口国。英国、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如法国、荷兰、瑞典、西班牙等,也派遣船只来华从事茶叶贸易。此时西方各国所提供的商品,并不是中国市场上必不可少的,茶叶却在各国有着广阔市场,中西贸易呈单向流态。

美国独立后,对华贸易颇为积极,给予美国商人从事茶叶贸易颇多优惠。美商不但运茶叶至美国,也运到英国销售,又以在英国销售茶叶的资金购买英国毛纺品,再运到广州以低于东印度公司的价格出售。得益于灵活的运作机制及实惠的价格,美国对华贸易很快超过东印度公司,并予港脚贸易以冲击,使其更加积极主张取消东印度公司垄断权,直接与中国进行自由贸易。

1824年,英国宣布将新加坡辟为自由港。此前港脚商不可以将货物直接运至英国,新加坡成为自由港后,港脚商便以此为中介,将中国货物转运回国。此举打击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自1831年起,每个季度有四艘自由商船,经过新加坡转运,往来于伦敦与广州之间。港脚商利用部署于英国的船只向欧洲各国输出茶叶,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开始衰落。

茶叶、生丝和土布,是当时广州对英国和其他国家的主要出口货物。英美两国几乎垄断了这三项货物的全部出口贸易。其中英国在茶叶、生丝上占据绝对优势,美国运出的土布则比英国多。值得注意的是,到了19世纪,生丝的出口量增加非常迅速,三四十年以内,几乎达八倍之多。

在中国与西方各国的贸易中,一般采用物物交换,以丝、茶换取西方所产毛织品、棉花等,出口的顺差则由外商支付白银。茶叶贸易的顺差为中国带来了海量白银的涌入。早在17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委员会向董事会抱怨:“中国人除了白银和铅之外,什么都不喜欢。”到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船上携带的白银常占90%,英国出产的商货则不足10%。九成白银达到了英国法律规定的最高限额,英国政府在给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中规定,“每艘公司船运出的十分之一必须是英国产品”。

对于清代白银流入中国的数量,各种推算出来的数据不一。马士认为,1700年至1830年,130年间,通过广州贸易输入的白银在2.7亿两左右,其中有7000万两为1800年后流入。全汉昇估算,1700年至1830年间输入中国的美洲白银约为6亿元,折合约4.3亿两。不管何种数据,在1827年之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但由1827年至1828年,中国白银开始大规模外流,仅此年度就流出300余万两。

“嘉庆、道光以前,每岁出口之茶约值银五千余万两。”1817年,广州茶叶出口的价值达到1070万银圆,占当年各货总值1948万银圆的55%。1820年,茶叶出口值升到75%。1810年至1814年,广州口岸出口的茶叶约有13000吨,其中95%为英国商船运出。中国全部出口商品所换得的外汇有52.7%来自茶叶,中国全部进口商品所需要的外汇有51%是靠茶叶去支付的。

从16世纪开始,白银流入对中国货币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但在1800年之前,国际贸易对中国国内商品的价格、人均收入、组织和生产的影响仍然很小,这些商品流动对中国的贸易伙伴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提高了英国国库收入,为英国工业革命及海洋争霸提供了资金。当时英国对外贸易的王牌产品是毛织品,但这种货物既不精美,又不便宜,在中国没有什么市场。而英国所输出的金属,如铅,虽受欢迎,但中国市场的需求量有限,主要用作茶叶和樟脑的打包铅皮。能使英国赚钱的,则是印度出产的产品,如棉花等。

茶叶贸易促进了中国国内商业的发展,形成了资本积累,也为国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五口通商后,福州茶行的买办通过茶叶贸易成为巨富。道光朝之后,武夷茶业日盛,茶客每家经营资本动辄数百万元。十三行行商从事茶叶贸易积累了海量资本,这些资本被投入到茶叶生产中,乃是中国较早的商业资本与生产领域结合,转化为产业资本的案例。行商中,如怡和行伍秉鉴、同文行潘正炜等,都由茶叶贸易而致富,他们将资本投入武夷山,开设茶厂,雇佣制茶人。伍秉鉴甚至租用美国船只将茶叶运往欧洲,并投资于美国的保险业、铁路,发展成为跨国商业集团。

武夷茶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也使福建地区流行开山种茶,“近来茶山愈开愈广,深山幽谷,伐木种茶”。大量茶场的涌现,使此区域内经济卷入到全球市场中。原本福建种植的桑麻之类被放弃,改为种茶。福建之外,其他各省也被卷入到茶叶贸易中来。道光末期,红茶盛行,原本湖南山谷种植红薯之处,都改种茶。浏阳地区原本种麻,受茶叶贸易冲击,也改为种茶。江西各地也普遍种植茶叶,成为重要的出产地。

大宗商品的长途贸易对生产刺激最大,它会将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产品卷入市场,加强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改善民众生活,由此也维持了清朝国运。大量茶场的出现,吸纳了颇多采茶人及制茶人从事雇佣劳动。仅湖南平江,便有茶庄数十所,拣茶者不下两万人,甚至女性也被吸纳到其中。但长途贸易大多发生在城市之间,中国国内市场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市场。

茶叶从陆地运输,需要大量船户、挑夫,由此也带动了沿途各地的就业。据《(同治)庐陵县志》记载,外国所需的内地货物,如福建黑茶、安徽绿茶、浙江湖丝之类,要运到广东,需要大量挑夫。“江西之广信、南安,广东之南雄、韶州沿途船户、挑夫借此营生者,不下数千万人,广东省城借洋务营生者不下数万。”挑夫的价格是每担茶须钱225文,二人负载过山335文,乘轿400文,登山另加43文,赏钱6至10文。

茶叶对于英国人太过重要,使英国必须重视与中国的关系。“茶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上的需要,在我们能够设法在其他地方用同等价钱,购进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茶叶之前,中国方面的来源无论如何必须加以维持。”

但是,清廷对于茶叶贸易的态度是保守的,在清廷看来,茶叶是天朝方有,西方所无。没有茶叶,西方人就无法生存,“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两广总督百龄上奏嘉庆帝时认为:“茶叶、大黄二种,尤为该国日用所必需。非此即必生病,一经断绝,不但该国每年缺少余息,日渐穷乏,并可制其死命。”林则徐则认为洋人依赖中国的大黄、茶叶才能生存。

概而言之,18世纪时,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模式经由茶叶贸易而达到了巅峰,此后无法再取得突破,也无法出产具有世界性竞争力的产品。巨大但几乎是静态的国内市场,没有在生产系统中造成技术性的突破,无数输入中国的白银,或是用于奢侈品消费,或是报效皇室,或是被窖藏,而不是投入到改进技术,组织工厂,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大清帝国市场虽然巨大,也有内部循环,却如一潭死水,泛不起波澜。

来源:为了历史指标全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