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该法案为美国国防部战略资本办公室提供了5亿美元的信贷补贴资金,创立了高达1000亿美元的可用贷款资金,专门用于关键矿产生产及相关行业和项目。2025
◎ 郑宏军
2025年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该法案为美国国防部战略资本办公室提供了5亿美元的信贷补贴资金,创立了高达1000亿美元的可用贷款资金,专门用于关键矿产生产及相关行业和项目。2025年8月10日,美国国防部根据该法案向本土稀土生产商MP材料公司提供了1.5亿美元贷款,用于提升其位于加州芒廷帕斯加工厂的重稀土分离能力。
美国《大而美法案》通过调整《通胀削减法案》(IRA)中的税收抵免政策,将对全球关键矿产格局产生多维度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
01
“心病”:关键矿产领域多重结构性漏洞
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存在多重结构性漏洞,这些漏洞不仅威胁其经济安全和技术竞争力,还制约了清洁能源转型和国防工业的自主性。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确定的50种关键矿产中,12种完全依赖进口,29种进口依赖度超过50%。更令美国焦虑的是,在关键矿产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已形成资源-技术-供应链三位一体的锁定效应,尤其在加工环节和高端材料供应上形成“卡脖子”局面。根据美国地调局(USGS)2025年数据,美国在诸多关键矿种上对中国的依赖居高不下。美国国防后勤局承认,其军事装备制造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来源。
美国稀土进口量的70%来自中国,中国2025年对七种中重稀土实施限制,直接冲击美国供应链。若中国全面断供,美国部分尖端军工产品如F35战机生产将面临瘫痪风险。此外,美国59%的天然石墨和68%的人造石墨依赖中国进口,进口额达15亿美元,且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停止了石墨生产,本土企业如GraphiteOne的阿拉斯加项目预计2030年后才能量产。
美国镓、锗完全依赖进口,美国21%的镓、53%的锗进口来自中国。若中国断供,美国半导体行业将面临6020亿美元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2.1%。在钴和锂上,刚果(金)占全球钴产量的75.86%。美国虽从印尼进口钴,但最终仍依赖中国加工技术,截至2024年美国钴进口量的60%需经中国供应链流转。美国电池级碳酸锂提纯的精炼产能仅占全球5%,2024年其电池级锂进口的45%来自中国。
此外,美国国内仅3座铜矿精炼厂,高纯度铜依赖中国进口,短期内难以通过本土产能弥补。美国82%的锑依赖进口,其中63%来自中国。中国2024年对锑实施出口管制后,全球锑价从1.3万美元/吨飙升至3.8万美元/吨,美国弹药制造企业被迫缩减产能。美国100%的镁依赖进口,其中75%来自中国,直接影响其航空航天产业的镁合金供应。美国80%的钨进口来自中国,硬质合金刀具生产依赖于中国供应链。
图片来源:网络
02
“病根”:多重结构性矛盾形成的恶性循环
在政策上,美国自二战后长期奉行“市场优先”原则,将关键矿产视为普通商品,忽视其战略属性。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监管后,本土稀土产能因成本劣势逐步转移至中国,导致美国从“稀土霸主”沦为主要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尽管特朗普政府2017年签署《确保关键矿产安全和多元化供给的联邦战略》,但政策连贯性不足。民主党执政时侧重清洁能源补贴,共和党则倾向传统能源开发,导致企业投资信心反复波动。加之美国长期将关键矿产保障等同于战略储备,但忽视产业链全环节的自主可控。例如美国虽储备了部分稀土金属,却缺乏从矿石到成品的完整加工能力,2022年国防部不得不紧急拨款3500万美元支持本土稀土磁铁供应链建设。这种“重储备、轻生产”的模式,在能源转型需求激增时暴露出致命缺陷。
在产业上,成本驱动下形成产业空心化。
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将矿产加工环节外包至中国等低成本地区。例如,美国铝业(Alcoa)关闭本土冶炼厂,转而从中国进口电解铝,导致国内铝加工能力从1980年占全球30%萎缩至2025年的不足5%。这种“美国开采、中国加工”的模式,使得美国在稀土、石墨等领域形成“技术-产能”双断层。中国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关键矿产加工环节日益成熟。以稀土为例,中国在全球精炼产能中占据重要地位,而美国开采的原矿需运至中国加工,再高价买回成品。即便美国近年重启芒廷帕斯稀土矿,仍需依赖中国萃取剂等关键材料。
在法律上,环保法规过度严苛且执行僵化。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要求对所有矿业项目进行冗长的环境影响评估,平均审批时间长达7-10年,远超加拿大(2-3年)和澳大利亚(1-2年)。物种和环境保护、民族部落冲突和复杂利益集团,使得美国成为全球矿业投资环境最敏感和最严苛的国家。根据标普全球的数据,在美国一个新矿从发现到生产平均需要近29年,审批时长仅次于赞比亚,位列世界第二。新项目常因水资源污染(明尼苏达PolyMet铜镍矿)、历史遗迹(亚利桑那Resolution铜矿)及物种保护(内华达Thacker Pass锂矿、阿拉斯加Pebble铜矿)、尾矿污染(蒙大拿州Butte铜矿)、原住民土地权(亚利桑那Oak Flat)受阻,使美国错失全球矿产产能扩张的黄金期。
在技术上,人才流失与创新停滞形成代际差距。美国曾主导稀土分离、高压酸浸(HPAL)等关键技术,但产业转移导致技术积累流失。中国通过20年技术攻关,将稀土分离成本降至美国的1/3,并掌握多项重稀土精炼专利。而美国高校稀土相关专业学生数量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40%,行业工程师平均年龄超过55岁,陷入“技术无人传承”的危机。尽管美国能源部通过《国防生产法》投入数十亿美元支持技术研发(如从地热卤水中提取锂),但产学研协同不足。美国国家实验室开发的AI勘探技术虽发现怀俄明州高品位稀土矿,却因缺乏商业化资金难以落地。
图片来源:网络
在资本上,矿业投资长期失血。矿业项目平均回报周期长达10-15年,而美国资本市场更青睐于一路高歌猛进的高科技公司,即所谓的“Magnificent 7”(Meta、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特斯拉和英伟达等七个高科技巨头)。2024年“七巨头”总市值为13.1万亿美元,是所有黄金股票(包括特许公司)总市值2500亿美元的50多倍。科技股暴涨产生的巨大财富效果,使得矿业类股票的投资价值黯然失色。2025年,美国关键矿产领域的投资接近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即便有政府补贴,私人资本仍对高风险项目持谨慎态度。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衰退,使美国企业在全球化中丧失了“资源-加工-应用”的全链条控制能力。而中国企业通过“矿山-精炼-电池”垂直整合,实现成本和技术双重优势。
在合作上,美国通过构建“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以期重塑关键矿产供应链格局,但盟友间利益分歧严重。如加拿大虽承诺向美国供应锂矿,却优先保障本土电动车产业;澳大利亚虽与美国合作稀土分离项目,却不愿放弃中国市场。这种“战略目标一致、利益诉求分化”的局面,导致联盟成效远低于预期。加之资源民族主义的反弹,令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资源控制保持警惕。刚果(金)虽为全球最大钴生产国,却拒绝将关键矿权让渡给美国企业。印尼通过限制镍出口倒逼美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冶炼厂,进一步削弱了美国供应链的弹性。
图片来源:网络
03
“猛药”:能否根治美国关键矿产供应顽疾
“大而美”法案是特朗普2025年初重返白宫后推出的标志性立法议程,意图通过关税、补贴、产业政策等国家力量扶持本土生产,秉承了美国选举政治一以贯之的做派。从公布的法案内容来看,该法案可能使美国军工复合体与传统能源生产商获得显著利益。
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口号下,法案核心关切在于增加国防投入发展新型作战装备,以维护岌岌可危的美国霸权。关键矿产是尖端武器生产的重要基础,该法案将关键矿产安全与国防安全深度绑定,明确要发展可靠的关键矿产供应来源,以此为由向与军事相关的关键矿产生产商提供巨额资金。如国防部投入约250亿美元,扩充弹药产能并强化供应链韧性;向Guardian公司拨款620万美元,以推进内华达州Pilot Mountain钨矿项目,旨在重启中断近十年的本土钨供应链;向ECRC拨款1000万美元,开发钪供应链;投资NioCorp公司在稀土加工厂,向IperionX提供4710万美元开发3D打印钛粉技术等。美国国防部官员曾直言不讳地表示,通过这笔贷款美国正在采取果断行动,恢复国内关键矿产供应链以重建美军,实现特朗普总统以实力求和平的目标。
图片来源:网络
在利益集团推动下,现任美国政府正重返化石能源。法案开放了联邦土地与海域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将炼焦煤列为可享受关键矿产税收抵免的商品,在2029年前可享受2.5%的税收抵免,允许对用于钢铁生产的冶金煤开采适用先进制造业税收抵免。当然这是有时限的,法案设立了关键矿产税收抵免的退出机制,对于锂、镍、钴、石墨、稀土等关键矿产,自2030年后生产的每年抵免额度将递减25%,到2033年后完全取消,原先10%的税收抵免最迟将于2034年彻底终止。对于动辄十年起步的矿业投资来说,这个激励时期未免过于短促。但是对于生产商来说,能否真正实现美国供应链自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窗口期拿到巨额补贴并落袋为安。
美国的现实是政府在矿业领域并无统一协调,15个部门各自为政导致战略执行低效。特朗普政府动用《国防生产法》推动的10个铜矿项目中,目前仅力拓Resolution铜矿等少数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多数因社区反对和环保审查停滞。更为致命的是高额补贴下关键矿产的生产成本,或将成为美国难以逾越的天堑。以稀土为例,美国若要实现稀土全产业链自主,需投入至少2500亿美元并耗时十年以上。2025年7月美国国防部与MP Materials达成合作协议,为MP的镨钕氧化物(NdPr)设定了每公斤110美元的价格下限,保障期为10年,换算后约为80万元人民币/吨,该价格底线比中国现货价格高出两倍。巨额补贴或能解决美国关键矿产有没有的问题,但在成本上如何与中国产品竞争却是难解的死穴,这一点在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的开开关关上已经反复上演。
来源:中国矿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