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历史名人 (补)四百七十四 刘完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06:47 1

摘要:刘完素(1110年-1200年),字守真,号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河间市)人,南宋、金时期金国著名医学家,“河间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首。

刘完素(1110年-1200年),字守真,号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河间市)人,南宋、金时期金国著名医学家,“河间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首。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刘完素幼年失怙,其二十五岁时更因医生误治痛失染伤寒重症的母亲。据《河间府志》载,当时医者拘泥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温补成法,误投附子、肉桂等辛热之品,终致病情恶化。这一事件不仅促成其矢志从医的决心,更埋下其对火热病机特殊认知的伏笔。

刘完素在师从陈师夷的十年间,他系统研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初行医时因疗法激进备受冷遇,遂闭门精研《素问》三十五年,完成十余万字批注,最终参透"病机十九条"的深层规律。

据《金史纪事本末》记载:某产妇血崩昏迷、假死之际,刘完素以三棱针刺十二井穴放血,配合凉血地黄汤,半日即令患者苏醒,自此 “神医刘完素”大名远播“,其一针救二命”的事为人所津津乐道。金世宗完颜雍曾三度征召,他以"布衣可终身,仕宦误苍生"为由坚辞,晚年金章宗完颜璟的女儿得重症,刘完素用三副中药便将其治愈,获赐其"高尚先生"尊号。

刘完素突破《局方》温补传统的桎梏,创立"六气皆从火化"的革命性理论。在病理学层面,他将《内经》病机由十九条扩展至八十一种,通过临床实证发现:北方燥烈气候下,风、寒、湿等外邪入体多从阳化热,如伤寒证候常于三日内由恶寒转为高热烦渴。

刘完素在治疗方面创制防风通圣散(含薄荷、栀子等十七味)实现表里双解,双解散(以滑石、甘草为主)通利三焦,形成"降心火,益肾水"的完整体系。其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以五运六气为框架,首创"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情志病机理论,其中"木极似金"等论述实为温病学派"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先导。

刘完素不仅重视外感热病的病机与治疗的探讨,同时对杂病的证治亦十分重视。如对消渴病认为,“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已与后世分消渴为上、中、下消三种,上消多渴,中消多食,下消多尿基本一致。

在治疗时,刘完素主张“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强调了清除肠、胃、心诸脏腑之热而补肾水之衰,是主要治法。若津液得生,燥热得去,则消渴自除。

对于中风,在刘完素以前,多从外风论治。刘完素则提出中风一病乃由内而生,并非外中风邪,而是阳盛阴虚、心火暴盛、肾水虚哀的病机所产生的。其病因多是情志失和、五志化火所致。刘氏的这些论点,纠正了前人以外风论中风的谬误之说,是对中风病机学说的发展。虽然他提出中风的内风论,治疗方法尚不十分完善,但仍对后世还是颇有启发的。

刘完素的直系弟子穆子昭《伤寒会要》完善师说,马宗素将火热论应用于瘟疫防治;再传弟子张从正发展"汗吐下三法",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均承其学术衣钵。值得注意的是,元代脱脱主修《金史》时,因刘氏常着道袍采药,为弱化汉医对金廷的影响,刻意将其塑造为"梦授神术"的方外之士。

现代医学证实,其"亢害承制"理论(机体通过自调节恢复平衡)与西医"负反馈调节"机制存在显著共性。保定刘守真祠堂现存明朝的《医林列传》碑刻,记载刘完素晚年仍坚持"日诊百人,分文不取"的济世之风,1984年国家邮政局特发行纪念邮票以彰其医德。

刘完素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内经运气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等,还有《素问药注》、《医方精要》已散失。其他托名为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建国以来,曾对刘完素著述进行了一些整理和研究,重新出版其部分专著,发表了不少研讨刘完素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的论文,从而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了进一步总结整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使其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中国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使其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关注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来源:龙城史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