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企业做产品包装时,总是“我觉得”:设计师说“这个风格够高级”,老板觉得“这个颜色更大气”,最后做出来的包装,自己人越看越满意,放到市场上却没人买账。
不少企业做产品包装时,总是“我觉得”:设计师说“这个风格够高级”,老板觉得“这个颜色更大气”,最后做出来的包装,自己人越看越满意,放到市场上却没人买账。
为什么我们眼中完美的产品,消费者却不买单?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太执着于"我觉得",而忘记了"消费者觉得"。
图源网络,侵删
功能设计:消费者要的不是"好看",而是"好用"
洞洞鞋的设计虽然看似很丑,但消费者却很买账。原因很简单:它的“丑”恰恰是功能的载体:孔洞设计能快速排水,下雨天或玩水时穿完全不闷脚;厚实的防滑鞋底适合沙滩、浴室等湿滑场景;鞋型宽松不挤脚,长时间穿着也舒服;甚至能搭配各种装饰扣,用户可以自己DIY,满足个性化需求。对消费者来说,这种“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方便,还是个性的彰显。
做包装的功能设计,别总琢磨“我觉得这样更巧妙”,多想想“消费者用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麻烦”。他们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包装。当我们在纠结"这个弧度是否优雅"时,更应该思考的是:这个包装能不能让消费者使用时更方便?更安全?更省心?
视觉传达:消费者眼中的"高级感"才是真的高级
企业总爱纠结包装的“高级感”:用了昂贵的材质,设计得特别艺术,自己觉得特有档次,可目标用户看了却毫无感觉。因为“好看”这事儿,从来没有统一标准,全看你想吸引的人觉得怎么样。
就拿迷失海岸黑八世涛啤酒来说,品牌标志性的酒标上印着极具辨识度的骷髅头等图案,瓶身设计也走复古朋克风,初见时,很多习惯传统啤酒包装的人可能会觉得它过于另类、张扬,甚至直言“不好看”。但在精酿啤酒爱好者眼中,这独特的包装就是个性与品味的外显。它在美国啤酒评分网站上收获了高分赞誉,深受无数啤酒爱好者的喜爱。
所以做包装审美,别陷在“我觉得这样够档次”里。包装的视觉语言不是说给企业自己听的,而是要与消费者的认知同频共振。消费者对"高端"的认知是什么?对"健康"的联想是什么?对"专业"的想象是什么?这些才是包装设计应该回答的问题。
信息传递:消费者只需要一个购买理由,而不是产品说明书
包装是产品的“第一张脸”,能不能在几秒钟内让消费者知道“这是什么、有什么好”,直接决定了他们会不会拿起它。可很多企业做包装时,总想着“我们的优点太多了,得全写上”,结果字堆得密密麻麻,消费者看一眼就烦了,根本记不住你想说什么。
比如娃哈哈AD钙奶,在包装升级时就深谙此道。它的目标群体偏向青年与儿童,包装经典,标志醒目。再看农夫山泉,其旗下矿泉水包装简洁大方,以清新的图案展现自然元素,如长白山的雪花、森林等,搭配“农夫山泉,有点甜”这句简洁有力的广告语,将产品的水源优质、口感清甜等核心价值清晰传达给消费者。
做包装的信息传达,别总觉得“这些优点都重要,少一个都不行”。消费者在货架前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3秒,没那么多耐心看长篇大论。你只需要想清楚:你的产品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哪一句话能让目标用户立刻get到“这东西对我有用”?把这句话讲明白,比堆砌一堆卖点管用得多。
包装设计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商业决策。好的包装必须具备三种能力:
1.解决问题的能力(功能性设计)
2.瞬间沟通的能力(视觉语言)
3.聚焦核心的能力(信息传递)
这些能力的获得,都需要我们放下"我觉得"的傲慢与偏见,真正走进消费者的世界。毕竟,最终为包装投票的不是设计师的审美,不是老板的喜好,而是消费者的钱包。
来源:DMC商业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