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斯坦福大学儿童发展实验室发布了一项追踪10年的研究结果:1000个3-12岁的孩子中,那些能“命名情绪”“调节情绪”的孩子,长大后的焦虑抑郁率比同龄人低60%,职场成功率高40%。
去年,斯坦福大学儿童发展实验室发布了一项追踪10年的研究结果:1000个3-12岁的孩子中,那些能“命名情绪”“调节情绪”的孩子,长大后的焦虑抑郁率比同龄人低60%,职场成功率高40%。
研究者说:“情绪是孩子的‘内在指南针’,如果他们从小就学会‘接住’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或‘爆发’,未来就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风雨。”
我想起朋友家的孩子朵朵,从小被要求“必须考满分”,每次没考好都会被妈妈说“你怎么这么笨”。去年中考前,朵朵突然崩溃,把课本全撕了:“我不想学了,反正我什么都做不好!”
而另一个朋友的孩子浩浩,每次发脾气时,妈妈都会说:“你是不是很生气?要不要跟妈妈说说为什么?”班里的“情绪小能手”,同学吵架都会找他调解:“浩浩,你帮我们想想办法吧。”
上个月,我去参加一个教育论坛,遇到了嘉宾——18岁的林晓雨,她是今年的“全国中学生情绪管理大使”。
晓雨说,她小时候是个“暴脾气”,每次被同学欺负都会哭着回家,妈妈没有骂她,而是教她“给情绪贴标签”:“你是不是很委屈?是不是很生气?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妈妈帮你想想办法。”
后来,晓雨学会了用“语言”代替“哭闹”。有一次,同学把她的笔记本扔在地上,她没有哭,也很委屈。如果你有什么事,可以跟我说,不要这样做。”同学愣了一下,赶紧捡起笔记本:“对不起,我刚才太冲动了。”
反应不是‘崩溃’,而是‘我该怎么解决’。这比我考100分更重要。”
很多:“我也想教孩子情绪管理,可不知道怎么做?”其实很简单,给情绪“搭个梯子”,让孩子自己爬出来:
先“共情”,再“解决”:当孩子哭闹时,不要说“别闹了“我知道你远摔了跤“这点小事算什么”,而是说“摔了一跤肯定很疼吧”,这样他会觉得“妈妈懂我”,情绪就会慢慢平静。
教孩子“命名情绪”:比如用“情绪天气预报”游戏,让孩子每天早上说“今天我的心情是晴天,因为要去公园玩”或者“今天我的心情是雨天,因为妈妈要去上班”。当孩子能说出“我很会被“看见”,杏仁核的活跃度会下降50%(这是耶鲁大学的研究结果)。
允许孩子“试错”: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第一次学系鞋带都没系好“你怎么这么笨”,而是说“第一次系不好很正常,妈妈小时候学了三天才学会”。这样他会觉得“失败没关系”,下次会更愿意尝试。
那天晚上,我们在黄山山顶的酒店里,小远抱着我送他的“情绪日记”本写东西。我凑过去看,他写:“今天我摔了一跤,很疼,也很生气,但妈妈没有骂我,还帮我换了干袜子。
后来我们看到了很漂亮的云,像猫咪一样。我觉得,下雨也没关系,只要慢慢走,就能看到美景。”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诺贝尔奖得主的话:“最重要的教育不是物理或化学,而是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其实,面对失败的勇气,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被“情绪教育”喂大的。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当孩子哭闹时,你第一反应是“别闹了”,还是蹲下来问“你是不是很委屈”?其实,好的教育就是“看见情绪”“接纳情绪”“引导情绪”。
就像那天的黄山雨,虽然湿了鞋子,但我们收获了比“猴子石”更珍贵的东西——孩子学会了“接住情绪,也学会了“接住”生活的不完美。
最后想问问你:你家孩子有没有过“情绪崩溃”的时刻?你是怎么处理的?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聊聊,如何给孩子的情绪“留,让他们成为“能接住风雨的人”。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而是让他们“赢在一辈子的幸福里”。
来源:火龙果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