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为“骨灰”买机票、留床位,现实版“灵魂摆渡”,他将300多位老兵“带回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02:02 1

摘要:列车出口处,被两岸同胞称为“灵魂摆渡人”的刘德文,背着两个红书包,跟随人群,走到高铁站大厅。

2025年6月13日晚上,一辆列车缓缓抵达商丘高铁站台。

列车出口处,被两岸同胞称为“灵魂摆渡人”的刘德文,背着两个红书包,跟随人群,走到高铁站大厅。

与过往的交接仪式一样,刘德文同一群人双膝跪地,小心谨慎地从包中取出一个骨灰坛,放到红布上,再轻声说道:伯伯,回家了……

这一次,刘德文口里念的“伯伯”,是商丘市虞城籍去台老兵董先胜。

数月前,董先胜的后人通过网络向刘德文,表达了家人的省亲诉求。

在获取到老兵的信息后,刘德文立即着手寻找、比对、求证……最终,在花莲找到老人骨灰的安放处。

不得不说,落叶归根、魂归故里向来是中国人最朴素的心愿。

二十几年以来,刘德文一直在找寻、送归,再找寻、再送归……

目前,他的足迹已踏遍大陆除西藏、甘肃、青海之外的所有省份,让300多位已故的去台大陆老兵,能够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刘德文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送这些老兵回故乡,让他们与最亲的土地在一起。

刘德文

1967年,台湾高雄一个农民家庭,刘德文呱呱坠地。

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刘德文在年幼时总被瞧不起。于是,不甘落后的他,十分刻苦。成年后,他通过努力成了银行的高级专员。

1997年,刘德文全家人都搬迁至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

这里便是20世纪大陆去台孤身老兵的赡养点之一,也是台湾有名的“眷村”。

这些老兵多是孤寡老人,且重病缠身,就连生活都难以自理。善良的刘德文,会利用空闲时间帮助老兵们,处理杂活。

后来,他的儿女相继出生。老兵们殷切的帮忙与问候,令他无比感动,也令他与这个群体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

老兵们来自天南地北,说话口音南腔北调。但这些并不影响刘德文与他们的交流,甚至,仅凭声音他就能分辨出是哪一位。

聊天时,刘德文深切体会到,这几十年骨肉分离带给他们的痛楚。

最激荡刘德文心灵的,是逢年过节时,所见的场景。

老兵们会在院子里朝家乡的方向远眺,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也会买来供品,朝家乡的方向祭拜,对已不在人间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2003年的某天,社区里一名湖南籍老兵对刘德文说,自己已经87岁了,只求在死后,骨灰送回原乡,安葬在父母坟边,与父母团圆……说完,老兵像个孩子般号啕大哭。

几个月后,老兵离世,刘德文便自掏腰包购买机票,背着老兵的骨灰,先从高雄飞抵香港,再转赴长沙,一路搭火车、乘中巴……几经辗转,只为兑现诺言。

这是刘德文第一次护送已故老兵的骨灰,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原点,落叶归根。

2005年,是刘德文第一次送老兵骨灰回乡的两年后。他辞去了人人羡慕的银行高薪工作,踏上了长达二十几年,专为老兵摆渡灵魂的旅途。

从最初,护送朝夕相处的老兵;到后来,护送素未谋面的老兵。

他一次次背上沉重的骨灰坛,自费前往大陆各地,将漂泊的乡愁送回生命原点。

刘德文走在送老兵回家的路上

不得不说,护送老兵“回家”是一件耗费时间、金钱、精力的事情。为此,刘德文全家都参与其中。

他自己为了节省开销,在送老兵“回家”的路上,常常都是吃便当充饥。

年迈的父母则省吃俭用,攒出了几十万元新台币,补贴儿子旅费,还叮嘱,一定要把护送老兵“回家”的事情,坚持下去。

哪怕是父亲去世的前一天,还在担忧刘德文身上的钱,够不够买机票。

二十多年来,刘德文在台湾各地奔忙,走过至少20个灵骨塔、53个乱葬岗、26间寺庙、直面10万座陵墓……

他还会为那些无人祭扫的老兵墓穴拍照,搜集整理了六千多位过世老兵的资料。

2016年,刘德文在乱葬岗寻找老兵骨灰时,不慎踩空,跌入两米多深的坑洞。

他奋力爬出坑洞,再继续寻找,直到找到老兵的墓碑。

可就在准备下山之际,刘德文才感受到令人窒息的剧痛席卷身体。于是,他强忍着剧痛来到医院。

医生告诉他,你真命大,摔断了两根肋骨,断骨擦过脾脏,如果刺穿就没命了。

最后,刘德文住院7天。

他的儿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这个只有16岁的少年,便跟随自己的父亲跨越海峡 ,不辞辛苦送爷爷们“回家”。

刘德文和儿子

二十多年来,刘德文走在送“老兵”回家的路上,步履不辍。

每一次,送老兵们“回家”时,刘德文会将骨灰坛装进书包里,反背在胸前,只为避免行走时磕碰,这也是尊重“长者在前”。

搭飞机时,刘德文会多买一张票,只为航行中把骨灰坛放在邻座,系好安全带。

住旅馆时,刘德文总会住双人房,只为一张床自己睡,一张床放置骨灰坛。

拨开尘封的岁月,动荡年代里,只有十几岁、二十岁的少年,跟随部队离开故乡,漂洋过海来到台湾。

此后数十年里,他们只能朝着大陆的方向遥望,怀念海峡对岸的亲人。

有的人,哪怕哭瞎双眼,也依然没能等到对岸的亲人回家。

有的人,哪怕两鬓斑白,也只能等到亲人冰冷的骨灰坛子。

绝大部分人,在离家前,来不及同家人好好道别,再度相见已是天人永隔。

好在,人世间还有很多善良的人们,愿意贡献自己,实现老兵们的生前夙愿,让他们魂归故里,也抚慰了战乱年代里,人们承受的离乱之痛。

刘德文将骨灰交给老兵家属

就在刘德文辞去银行的正式工作,专门护送老兵“回家”的那一年,他的一对儿女尚是嗷嗷待哺的小孩,女儿六岁,儿子一岁。

这样的举动对他的家庭经济,有着严重的影响。他的妻子叶品玲无法理解,为何丈夫要放弃正式工作,三天两头往外跑,与逝者打交道。

那时,夫妻双方总会发生争吵,争吵过后,便是无休止的冷战。一旦两人有了不得不沟通的话题,就会将写好的便利贴粘在冰箱门上。

后来,叶品玲亲眼看见,老兵的后人双膝跪地、恭敬地接过骨灰坛,泣不成声。

她的内心也跟着一颤,忍不住落泪。

她开始跟随自己的丈夫,一同护送老兵“回家”。

她明白了,丈夫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丈夫所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刘德文抵达机场后,还要转搭绿皮火车、汽车……方能到达村庄。

就算进村的道路,泥泞不堪,刘德文也要亲眼看见老兵的骨灰,入土为安。

刘德文在野外寻找老兵坟墓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的交通越来越发达,有条件的老兵后人都会直接到机场迎接。

这些年,刘德文也见证了大陆城市、农村的高速变迁和发展。

因为善举,在2020年,刘德文获得了第六届中华慈孝文化节颁发的“2020中华慈孝人物”称号。

在2023年3月,国台办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高度评价了刘德文的义举。

为了帮助更多的老兵“回家”,刘德文还会记录下已找到的老兵墓地的各种信息。

每一次,在收到委托人的请求时,他就会先从建立的档案库里筛选。

目前,从他建立的档案库里,找到的老兵就有20多位。

过去,互联网科技不发达,刘德文不知道如何把已整理的信息资料传播出去。

现在,发达的互联网科技让两岸寻亲,更加高效。

刘德文二十年如一日的善举,让那些承受离乱之痛的人儿的团圆梦,在迟到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得以实现。

没有经历离别的人不懂乡愁,如今再看——

乡愁是浅浅的海峡、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我们只能遥遥对望,互诉思念之情。

来源: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