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花生上树”的广告图片引发公众热议。本应生长在土壤中的花生,竟被绘制成悬挂于枝头的模样,这一违背常识的细节,看似是偶然的设计疏忽,实则折射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与现实认知脱节的隐忧,值得我们深思警惕。
近日,“花生上树”的广告图片引发公众热议。本应生长在土壤中的花生,竟被绘制成悬挂于枝头的模样,这一违背常识的细节,看似是偶然的设计疏忽,实则折射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与现实认知脱节的隐忧,值得我们深思警惕。
网络的普及让信息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指尖轻划便能纵览天下事、知晓各类知识。但与此同时,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传播的快节奏,也使得部分脱离实际、违背常识的内容得以扩散。从“花生上树”的误传,到一些伪科学知识的流行,再到个别脱离现实的舆情话题发酵,倘若公众缺乏对现实的基本认知和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盲目采信网络内容,不仅可能形成错误的知识观念,更可能在实际生活、社会判断中出现偏差。
认知源于实践,真理扎根现实。无论是个人成长中的知识积累,还是社会发展中的决策判断,都离不开对客观现实的准确把握。青少年若过度依赖网络搜索获取知识,忽视书本学习与实践观察,容易形成碎片化、片面化的认知;社会层面若被脱离现实的网络信息裹挟,可能误导公众情绪,影响社会共识的凝聚。“花生上树”之所以引发争议,本质上是公众对“违背常识、脱离现实”的本能警惕,这种警惕恰恰体现了人们对认知真实性的追求。
筑牢网络认知与现实根基的连接,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对信息发布者而言,无论是企业宣传还是个人分享,都应坚守真实性原则,尊重客观常识,杜绝为博眼球、图便利而传播不实内容;对平台方来说,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加强对违规内容的筛查过滤,净化网络信息环境;对公众而言,要主动提升媒介素养和常识储备,养成“先甄别、再采信”的习惯,既善用网络获取知识,又不被网络信息所绑架,始终保持对现实的理性认知。
网络是服务现实、推动发展的工具,而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从纠正“花生上树”的常识偏差出发,每个人都应树立“以现实为基、以理性为尺”的认知观念,让网络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对世界的正确认知,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认知支撑。
来源:花眼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