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邻居张姐愁眉苦脸地来敲门:“我家儿子以前跟我无话不谈,现在放学回家就关房门,问他什么都不耐烦,是不是到叛逆期了?”
文/婷妈
前几天邻居张姐愁眉苦脸地来敲门:“我家儿子以前跟我无话不谈,现在放学回家就关房门,问他什么都不耐烦,是不是到叛逆期了?”
看着张姐焦虑的样子,我想起自己陪女儿度过叛逆期的日子——当时也因孩子突然的变化手足无措,后来才慢慢发现,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不是“故意作对”,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宣告成长。
只要提前读懂孩子的典型特征,父母就能少些焦虑,多些从容陪伴。
1、情绪像“过山车”:前一秒笑脸,后一秒翻脸,不是“任性”是“自我调节”
李姐的儿子小宇,上初一时突然变得“阴晴不定”——早上还笑着跟妈妈说“早餐好吃”,中午就因妈妈多问了句“跟谁一起吃饭”,突然摔下筷子说“你别管这么多”;晚上写作业时,妈妈提醒他“别总玩手机”,他又红着眼眶说“你们就知道盯着我学习”。
李姐一开始以为孩子“被惯坏了”,忍不住跟他吵,结果母子俩几天不说话。
后来李姐听了老师的建议,试着不跟孩子“硬碰硬”:小宇发脾气时,她先默默递杯牛奶,等孩子平静了再问“是不是今天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了”。
慢慢的,小宇愿意跟妈妈说了——原来那天中午是跟同学闹了矛盾,晚上是觉得作业太多压力大。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情绪就像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他们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对,而是还没学会正确调节情绪。
父母如果能多些耐心,不急于指责“你怎么又发脾气”,而是等孩子冷静后倾听原因,就能帮孩子慢慢学会管理情绪,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2、事事要“自主权”:拒绝父母安排,偏爱“自己做主”,不是“叛逆” 是“寻找自我”
阿琳的女儿朵朵,上初二后突然“不听话” 了——以前买衣服都听妈妈的,现在非要选宽松的工装裤,说“这是我们同学都穿的风格”;妈妈想给她报数学补习班,她却坚持要报街舞班,说“我喜欢跳舞,数学我自己能补”。
阿琳一开始不同意,觉得“工装裤不好看”“街舞耽误学习”,结果朵朵跟她冷战了一周,最后还是穿着同学送的工装裤去了学校。
后来阿琳试着“退一步”:买衣服时让朵朵自己挑,只在旁边提句“这个面料可能不太舒服”;报兴趣班时,跟朵朵一起算时间“每周跳两次街舞,会不会影响写作业”。
没想到朵朵不仅合理安排了时间,街舞还跳得很好,在学校文艺汇演上拿了奖。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意识到“我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会拒绝父母的安排,想通过“自己做决定” 寻找自我。
父母如果总说“你还小,听我的”,只会让孩子更叛逆;不如试着给孩子“选择权”,比如“你想今天写作业还是明天写”“你选这件蓝色还是黑色的衣服”,既尊重了孩子的想法,也能帮他慢慢学会承担选择的责任。
3、对“隐私”超敏感:藏日记、锁手机,不是“防父母”是“保护成长空间”
王哥的儿子小浩,上初三后多了两个“秘密”:书包里多了个带锁的日记本,手机设置了父母不知道的密码,连洗澡都要把手机带进浴室。
王哥一开始特别担心,总想着“是不是孩子早恋了”“是不是在网上学坏了”,趁孩子不在家偷偷翻了日记本,结果被小浩发现后,孩子哭着说“你根本不尊重我”,半个月没跟他说话。
后来王哥跟儿子道歉:“爸爸不该翻你日记,以后你的东西爸爸不随便碰,但是如果你遇到麻烦,随时可以跟爸爸说。”
慢慢的,小浩偶尔会跟爸爸分享“今天跟同学去打球了”“看到一本好看的书”,虽然还是没说日记里的内容,但会主动让爸爸看自己拍的打球视频。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自我秘密”,比如对某个同学的好感、对未来的迷茫,这些都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
父母如果总想着“窥探”孩子的隐私,只会让孩子把心门关得更紧;不如给孩子留些“私人空间”,比如不随便进孩子的房间、不强迫孩子分享手机,让孩子知道“你的隐私会被尊重”,他反而会愿意跟父母分享更多。
4、刻意“疏远父母”:宁愿跟朋友聊,不愿跟父母说,不是“不爱了”是“寻求同伴认同”
刘姐的女儿萌萌,上高一时突然“疏远”父母——以前周末总跟妈妈一起逛街,现在更愿意跟同学去图书馆;遇到开心的事,第一时间发朋友圈跟朋友分享,却没跟父母提一句;甚至妈妈想跟她一起看电影,她也说“跟你们看的不是一个类型”。
刘姐特别失落,觉得“孩子长大了就不爱我们了”。
有次萌萌感冒发烧,刘姐请假在家照顾她,萌萌迷迷糊糊中说“妈妈,其实我不是不想跟你聊,就是觉得有些事跟同学说更懂”。
刘姐这才释怀——原来萌萌不是“不爱父母”,而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渴望“同伴认同”,觉得朋友能理解自己的小情绪、小烦恼,比如“哪首歌好听”“哪个老师的课有意思”。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故意疏远父母”,而是在成长中需要“同伴支持”,这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
父母不用难过,不如试着“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喜欢的事物、认识他的朋友,偶尔跟孩子说“你跟妈妈说说,你们同学都喜欢聊什么呀”,既能拉近跟孩子的距离,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生活。
写在最后
青春叛逆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孩子从“依赖父母”走向“独立成人”的过渡。
当孩子出现情绪多变、想要自主、重视隐私、疏远父母这些特征时,父母不用焦虑,更不用跟孩子“对着干”。不如多些耐心倾听,多些尊重理解,让孩子知道“就算你长大了,爸爸妈妈依然是你的后盾”。
来源:育儿趣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