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明水县育林乡:盐碱地种出高产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08:59 1

摘要:8 月 26 日,黑龙江省明水县育林乡东方红村吉星岗屯东侧的大豆种植基地,这片曾因土壤盐碱化制约作物生长的土地,如今连片大豆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微风拂过,株高 1.5 米的大豆茎秆粗壮挺拔,每株枝干上缀满 60-70 个饱满豆荚,长势较往年显著更优。基地相关负

8 月 26 日,黑龙江省明水县育林乡东方红村吉星岗屯东侧的大豆种植基地,这片曾因土壤盐碱化制约作物生长的土地,如今连片大豆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微风拂过,株高 1.5 米的大豆茎秆粗壮挺拔,每株枝干上缀满 60-70 个饱满豆荚,长势较往年显著更优。基地相关负责人张卫辉介绍,今年这片盐碱地大豆亩产预计突破 400 斤,较往年 300 多斤的平均产量大幅提升,在 “稳粮增豆” 路上交出盐碱地种植的亮眼答卷。

图为大豆基地。(姚杨 摄)

“往年盐碱地种大豆,要么苗长得弱,要么结荚少,亩产总上不去。今年你看这豆棵,又高又粗,豆荚还密!” 张卫辉站在豆田旁,捧着饱满的豆荚难掩喜悦,“现在眼见这光景,亩产超 400 斤肯定稳了,咱盐碱地也能种出‘金豆豆’,乡亲们增收的底气更足了!”

据了解,该大豆种植基地总面积 830 亩,是育林乡针对盐碱地改良种植打造的重点农业示范基地,核心在于精选适配品种 —— 兴宏 7 号高蛋白大豆。该品种不仅蛋白含量高达 43%、生产周期约 120 天,更关键的是具备强抗盐碱特性,同时兼顾抗病、抗倒伏能力,能在盐碱地环境中稳定生长,每公顷保苗数量达 25 万 - 30 万株。为进一步适配盐碱地土壤条件,基地严格遵循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每亩施用 1500 公斤农家肥改良土壤结构,配合 70 斤精准施肥补充养分,既满足大豆生长需求,又符合农业 “三减”(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要求,为盐碱地大豆优质高产筑牢基础。

图为结夹的大豆。 (姚杨 摄)

在种植技术上,基地围绕盐碱地特性创新方案,采用 “大垄双行 + 密植” 模式,设计 130 公分垄宽,通过垄体深松打破盐碱地板结层、改善土壤透气性,再集成分层施肥、精量点播等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同时,结合合理轮作调节土壤盐碱度、航化作业喷施叶面肥补充微量元素、根瘤菌拌种提升大豆固氮能力,一系列技术组合精准破解盐碱地种植中 “长势弱、产量低、抗逆性差” 等难题。

“针对盐碱地种植,我们从品种选择到技术方案都做了针对性优化。” 明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基地技术指导专家陈喜坤介绍,从前期土壤检测、品种试种,到中期田间管理、技术调整,团队全程驻点指导,确保每个技术环节都适配盐碱地特性,让高产技术在盐碱地上落地见效。

图为张卫辉在观察大豆长势情况。(姚杨 摄)

“合作社 + 农户” 的经营模式则为盐碱地规模化种植提供保障。基地在村级主导下,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通过 “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指导服务、统一组织销售” 的 “五统一” 模式,把小农户纳入盐碱地大豆种植体系。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户应对盐碱地种植的技术门槛和市场风险,还通过规模化采购农资、标准化生产提升大豆品质,助力盐碱地种出的大豆卖出好价钱,预计今年每亩可实现增收 120 元。

育林乡始终围绕明水县委县政府农业农村工作部署,以 “稳粮增豆” 为主线,将盐碱地改良种植作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方向。东方红村大豆种植基地通过 “抗盐碱品种 + 适配技术 + 合作社模式” 的组合拳,推动 “良种、良法、良壤、良肥、良机” 在盐碱地实现集成融合,成功探索出盐碱地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的种植路径。这一实践不仅让当地农户在盐碱地上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为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盐碱地开发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育林经验”。(姚杨 记者高伟)

来源:食安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