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喝粥与死亡率的关联,长期喝粥的人更长寿?真的假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23:38 1

摘要:可最近网络上又热闹起来,说复旦大学的研究发现,长期喝粥的人死亡率低,更长寿。到底粥有多神?一碗白粥,真能让你我多活几年?今天这话题,咱们不兜圈子,直接说人话、摆事实,看看这个传言背后,藏着哪些医学重点和生活启示。

喝粥,真不是年纪大了才有的习惯。家里有老人,早上总能闻到米香,稀稀拉拉一锅,盛出来烫嘴,喝下去暖肚。

可最近网络上又热闹起来,说复旦大学的研究发现,长期喝粥的人死亡率低,更长寿。到底粥有多神?一碗白粥,真能让你我多活几年?今天这话题,咱们不兜圈子,直接说人话、摆事实,看看这个传言背后,藏着哪些医学重点和生活启示。

先来讲讲“喝粥”到底是啥概念。不是每个人喝的粥都一样。南方人爱米粥,北方人有八宝粥,广东人潮汕人讲究靓粥。光是品种就能吵一架。

可在科学研究里,“喝粥”的定义很严格。复旦大学团队把喝粥列为主食摄入模式,主要指以米或杂粮为主的流质餐食。研究显示,样本量超过10万人,追踪了十几年,发现粥食模式的人死亡风险确实偏低。是不是所有人都该改喝粥?可细节决定结论。

喝粥到底有啥好处?先别被“长寿”两个字冲昏头脑。医学上讲,喝粥属于低能量密度饮食,意思是热量低、饱腹感强,容易控制体重。白粥里水分多,胃肠消化负担小,相当于胃肠道的“温柔按摩”,适合消化不良、胃炎、术后恢复的人。

研究也指出,喝粥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风险稍低,这和整体饮食结构密不可分。不是粥本身神奇,而是喝粥的人通常油盐少、配菜清淡,生活节奏慢,情绪压力小。这些因素,才是身体健康的根本。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要反驳:粥里没啥营养,喝多了血糖高。争议点也在这。普通白米粥,升糖指数高,啥意思?就像糖块进嘴里,血糖飙得快

糖尿病患者要小心,尤其空腹喝一大碗,容易让血糖像坐过山车。复旦大学那项研究也提到,喝粥习惯的老人,往往配合粗粮、豆制品、蔬菜一起吃,这样能减少血糖波动。单喝白粥,营养单一,反而可能导致蛋白质、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喝粥≠健康,得看怎么喝、和啥一起吃。

不少年轻人吐槽:“喝粥没劲,饿得快。”这不是错觉。白粥里蛋白质、脂肪含量很低就像喝了一碗热水,胃口撑大了,身体没啥实质收获

如果长期三餐都靠粥打发,容易出现“隐性营养不良”,表现为乏力、头晕、免疫力下降。复旦大学的研究对象,多为老年群体,体力活动低、食量小,喝粥能满足需求。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消耗高,单靠粥填肚子,就像手机只充了10%的电,怎么撑得住?

别以为粥就适合所有人。临床上,胃酸反流、慢性腹泻、肠道吸收不良的人,喝粥反而加重症状。水分多、速度快,容易让胃肠蠕动加剧。尤其是早上空腹喝粥,很快饿,血糖波动大,一上午犯困。

肾功能不好的人,喝过多粥,可能摄入过多水分,加重负担。医学不是一刀切,适合阿姨的,不一定适合小王。

很多人把“喝粥长寿”想简单了。长寿这事,是一整套生活方式。复旦大学那项大样本研究,发现喝粥人群死亡率低,但他们普遍烟酒少、运动多、睡眠好就像一群自律的生活榜样。粥只是他们饮食习惯的一个缩影。

反观高油高盐饮食,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高,心脑血管病缠身,哪怕不喝粥,活得也不舒服。真正的健康,是饮食、作息、情绪、运动的组合拳,不是哪一碗粥能决定的。

有人问:“我平时喜欢吃咸粥、皮蛋瘦肉粥、甜粥,这些粥和白粥有区别吗?”答案是肯定的。咸粥里钠含量高像是在身体里撒盐巴,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甜粥升糖快,老年糖友要慎重。肉粥蛋白质多,但脂肪也高,搭配得当才好。

粥的花样再多,营养结构要均衡,才能发挥好处。医生建议:煮粥时可以适当加些全谷物、小米、燕麦、豆子,搭配蔬菜、鸡蛋、瘦肉,别只盯着米一味煮。

有时候,喝粥的意义不止于营养。阿姨说,喝粥让她想起小时候的家,老王说,喝粥是胃舒服的信号。情绪和健康,其实密不可分。长期慢性压力、焦虑,会让身体分泌更多应激激素,诱发高血压、心脏病

喝粥的人,往往生活节奏慢,心态平和,正好契合医学上说的“心理-生理健康互为影响”。一碗粥,温暖的不只是胃,还有心。

现代都市人,习惯了“快节奏”,早餐一个面包、一杯咖啡,吃饭像赶路。粥这种慢火细炖的食物,反倒成了稀缺品。

研究显示,慢慢进食、细嚼慢咽相当于给肠胃“减负”,有助于营养吸收、血糖平稳。喝粥时,不妨放下手机,专心吃饭,给自己和身体一点缓冲的时间。这种仪式感,对健康大有裨益。

关于“粥和死亡率”的研究,并不只复旦大学做过。上海市的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长期喝粥的人,慢性病发生率略低,但前提是饮食整体清淡且多样,就像拼图,不能少了关键块。单靠粥救不了命,喝粥只是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日本、韩国的健康人群,也有类似发现,但一旦粥成了唯一主食,反而营养单一,却增加某些疾病风险。

医生给的建议,永远不会简单粗暴:“所有人都来喝粥”。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基础代谢消化能力慢性病状况都千差万别。

年轻人可以把粥当作主食的一部分,和米饭、面条、杂粮交替着吃。老年人胃口差、牙口不好,喝粥不失为温和选择,但要注意补充蛋白质、蔬菜、坚果,别让营养缺口悄悄出现。

喝粥这事,其实和人生一样,讲究平衡。白粥不咸不淡,需要搭配点小菜,才有滋味。生活也是,不能单靠一个习惯撑起全部健康。

粥不是长寿的灵丹妙药,也不是健康的全部密码。真正的答案,藏在每一次用心吃饭、每一天规律作息、每一回关注身体信号里。别让网络谣言左右你的饮食,也别盲目跟风,把一碗粥当成全部希望。

下次喝粥,别光想着“长寿”,试着关注下自己身体的反馈,感受一下胃的舒适,体会一下慢下来的节奏。健康,其实就是一碗温热的粥,是你愿意为自己停下脚步的那刻。医生说得直白点:粥可以喝,但得喝对了,也得活对了。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李健.中国成年人主食摄入模式与慢性病发病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9):1451-1457.
[2]徐嘉,王思扬.不同主食摄入模式与全因死亡率关系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6):789-794.
[3]张敏,周文霞.慢性病高危人群主食类型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23,39(4):304-308.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