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古往今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被文人墨客赋予独特的意象,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七夕节便是其中最浪漫的一个。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古往今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被文人墨客赋予独特的意象,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七夕节便是其中最浪漫的一个。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是古代女子祈福纳祥的日子。是夜,人们搭起桌台、摆上瓜果,守夜许愿、穿针乞巧。随着节日演变,牛郎织女会天河的故事也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又为这一天增添了浓郁的浪漫色彩。七夕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代,鼎盛于宋元,丰富于明清,而后延续至今。穿越历史尘烟,七夕为何魅力不减,为人们所憧憬与向往?其原因便是,历经岁月更迭,它以文艺、民俗等形式融入市井、走进大众,并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延续生命力,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与价值理念,创造出一份融汇古今的中国式浪漫。
对于以农耕为主业的中国先民而言,满天星宿成为他们感知季节变换、预测风雨阴晴、判断年景丰歉的重要依据。古人对星宿的变化烂熟于心,很自然地生发出诸多感人的故事。从秦简《日书》,到《诗经·小雅》,再到《昭明文选》,诸多古籍中对牵牛织女的记载都具有传奇色彩。伴随时代变迁,神话故事中融入了人间冷暖,并在丰富的艺术呈现中展现出独特的烟火气息。与七夕相关的艺术形式以诗词歌赋最为典型。像《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叹咏,《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喟,《秋夕》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期待,这些融古今于一瞬、悟真谛于寸心的佳句仍旧为今人所称道。当然,在宋画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年画、石刻中都对此有形象化再现。虽然年代不同、形式各异,但其中所寄托的真挚情感,所洋溢的美好祈盼都沉淀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穿透时空的力量熔铸于中国人的心中,为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积蓄无穷力量。
七夕节的习俗不仅在我国广为流传,日本、朝鲜、越南等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也有庆祝七夕节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七夕节已成为传统文化活动和主题营销的重要节点,各种浪漫主题的活动层出不穷。又逢农历七月初七,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的节日吧。
七夕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赋予浪漫色彩并流传上千年,这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密不可分。
相传,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在天宫给天空织彩霞。她厌烦了这样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嫁给了河西的牛郎,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被此事惹怒的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牛郎用扁担挑着一对儿女追上天宫。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在二人之间划出一条天河,只允许他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到七月初七这天,无数喜鹊飞来,架起一座跨越天河的鹊桥,让牛郎织女得以相会。
这个被寄予了古人对自由爱情向往与渴望的美丽传说,其实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文化,是人们对自然天象崇拜的表现。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并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对应,以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天空中不仅有“牛宿”“织女”,还有这头“牛”耕作的“天田”以及用以蓄水灌溉的“九坎”、类似水库的“罗堰”。而“牛宿星”与“织女星”就被合称为“牛郎织女”。
每年进入夏季后,由织女、牛郎和天津四这3颗恒星组成的一个近似直角的三角形,便会出现在天空中。银河从这个三角形里向外延伸,横贯南北,牛郎星与织女星分处银河两岸。织女星是孤孤单单的一颗,而牛郎星则与前后两颗稍暗的星排成一条直线,仿佛传说中的牛郎用扁担挑着一对儿女。这个奇特的天文现象便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的源头。
七夕的传说除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有神话中的女神婺女星。民间称之为七姐、天仙娘娘。七夕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乞巧”,便源于七月七日她的诞辰,妇女们进行的祭祀祈福、技艺展示活动。西汉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载,便是现存文献中关于乞巧习俗最早的记载。
此后历代,这一习俗愈加普遍。唐朝诗人林杰依此情景写下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宋代时,七夕节更是被定为节日,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在京城中还设置有专卖乞巧物品的“乞巧市”。至明清时,乞巧的习俗又发展出“投针验巧”的形式。此前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便有宫女将绣花针投于水中,以能将针浮于水面者为巧,祈求织女赐予自己一双巧手的场景。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装饰品等,其实也都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来源:经方中医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