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段记载,我们在《诗经》中能够找到,虽然只有简短的几个字,但表现出来的内容却是极为丰富的。
导语:今年七夕节,“二十年不遇”,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段记载,我们在《诗经》中能够找到,虽然只有简短的几个字,但表现出来的内容却是极为丰富的。
大概的意思是:古人七夕前后的一天夜里仰望星空,其中一人指着星空对同伴说,你看天上,那颗叫“织女”的星星呀,像个踮着脚忙碌的姑娘,一整天来来回回挪了七回位置。可别看她忙得不停歇,却没能织出半块像样的布帛,就像咱们对着针线忙活半天,线却总缠在一起似的。
再看旁边那颗“牵牛”星,亮堂堂的,名字里带“牵牛”,可它哪会真的拉车呢?就像村里给牛起了“大力”的名字,它要是懒起来,也不肯动半步呀。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这天,又名乞巧节、女儿节等,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星宿崇拜。
织女星在古代时是被视为“授时星”,古人通过它的方位变化来判断时间流转,安排农活儿或调整作息。比如,盛夏时节的夜里,织女星升到头顶附近的位置。立秋之后,当“大火星”离开了一年当中的最高位,向西边流去,璀璨的银河纵贯夜空南北,明亮的织女星就登上了中天。
在秦朝初期的时候,七夕还不良辰吉日,是被做为禁忌日来看的。后来到了西汉的时候,七夕才逐渐成为良辰吉日,再往后,魏晋南北朝、宋代、明清就更受民众重视了。
在旧时,七夕节这天可不只是恋人出去约会、买礼物,而是有很多习俗活动的,非常热闹。
比如,这天傍晚,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心灵手巧,然后拿出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对月穿针,先穿完七根针的人预示将来能成为巧手女。除此之外,还有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吃巧果、食巧饭等一些传统习俗活动。
今年的七夕可不一般,“二十年不遇”,要好好珍惜一下。
因为,今年的七夕节是21世纪阳历日期最晚的,是在8月29日这天,而本世纪最早的是在公历7月31日,发生在2006年2044年和2082年。这样一来,最早与最迟的七夕节在阳历中相差30天,是不多见的历法现象,可谓是“二十年不遇”。
七夕距离秋收越来越近了,同时,具体寒冷的冬天更近了一步,古代人们也会通过这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收成和冬天的寒冷程度。
那么,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呢?下面分享几个七月初七这天的农谚作为参考,看看是怎么说的!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如果七月初七七夕节这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后续天气可能以阴雨天气为主,并且,这个情况可能会断断续续的持续到十月初一前后。这样一来,当年的冬天大概率可能会比较寒冷,是个冷冬。
类似的农谚还有“七月初七落一阵,冬季牛羊冻成病”、“七月初七动了流,寒冬腊月人难宁”、“雨下七月七,冬天十层衣”等,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都是说。如果这天下雨,当年冬天多半会是个寒冬。
这句农谚也不难理解,大意是说,如果七月初七七夕节这天刮东北风的话,则往往预示着接下来的仲秋时节可能会以阴雨天气为主。这样一来,阴雨频繁,必然会拉低温度,甚至出现气温骤降的情况,需要提前备好棉衣。
这句农谚表达的意思和第一句相似,用了一种夸张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这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当年的冬天会非常寒冷,大雪纷飞,甚至都能把砖头冻裂了。
类似的农谚还有“七夕下雨,寒冬多雪”,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也是说,这天下雨,冬天多半寒冷雪多。
这句农谚的意思刚好和上面几句相反,大意是说,如果七月初七七夕节这天是个大晴天,不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当年的冬天会相对暖和一些。冬天不冷,降雪少,连冰都冻不结实,说明是一个“暖冬”。
总得来说,按农谚中的说法,如果七夕这天下雨的话,那么预示当年的冬天可能偏冷。反之,则预示冬天偏暖。
不过,这些都是老的说法了,是在当时条件下总结出来的,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加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简单作为参考即可,不能够作为判断天气的主要依据。
实际上,对于古代农人来说,反而希望冬天寒冷雪多一些。因为,冬天寒冷雪多,能冻杀土壤里的虫卵、病菌,这样来年虫害病害少,庄稼长得好,农民省心。
并且,冬天的雪不会融化,像“被子”保住土壤里的水分不流失,开春融化后还能滋润土地,缓解旱情,有利于作物返青生长和早春作物播种。
此外,雪水里含的氮化物比普通的雨水里多,融化后渗入土壤(这些氮化物能被土壤吸附保存,同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可直接吸收的铵态氮、硝态氮等有效氮养分),等于给土施了一遍氮肥,让土壤更肥沃。
所以,老话说的“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该冷不冷,难成年景”等,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您认为古人总结的农谚有道理吗?今年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来源:民俗科普知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