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的“企业必须给员工交社保”,听起来是件大好事,可真落实下去结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的“企业必须给员工交社保”,听起来是件大好事,可真落实下去结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说白了这事儿跟当年快递“必须送上门”一样,纸上看着热闹,地上根本推不动。
01
01、政策听起来挺香的,现实却没那么简单
还记得2023年3月出台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吗?
说是要尊重用户意愿,未经同意不能直接把快递扔到驿站。
那时候网上一片叫好,说“终于能把快递送上门了”。
可过了几个月你发现,除了顺丰还偶尔给你打个电话,其他快递员照样甩手就丢柜子里,电话都懒得拨。
为啥?
道理就一个字:成本。
企业不是不想执行,而是做不到。
02
02、强制交社保,表面看是保障,背后全是压力
强制企业交社保,也是一回事。
看起来是为员工谋福利,实则很多小微企业根本负担不起。
以上海为例吧,现在最低工资是2740元,可社保缴费基数是7384元,企业每月要为你交接近1900块的社保,
再加上员工自缴部分,合起来每人每月将近2700元的社保支出。
什么意思?
你招一个月薪3000块的员工,公司的总成本要到5000块左右。
这谁顶得住?
便利店、餐馆、小型加工厂本就利润微薄,一刀下去全都出血。
03
03、企业的三条出路,全是“无奈之举”
那么企业会怎么应对?
说白了只有三种路子:
第一条:阳奉阴违,走形式交差
政策刚出时可能会查得紧,企业硬着头皮上。
可过一阵子风头一过,很多公司就开始“走流程”:
少报工资基数;
只给部分人上社保;
名义上是员工,实际是“挂靠户”;
工资现金发放,避免留下痕迹。
你以为你在单位干活,实际上连保险都没你份儿。
第二条:用“社保”筛人,变相拒人
社保成了新门槛,有些企业直接在招聘时就设条件:
“有连续社保缴纳记录优先”;
“自带社保账户”;
“临时工不要”……
就像“女性不能问婚育情况”的规定出来后,反而更多企业私下不敢招女员工一样,政策本是为了保护,但执行起来变成了“反向歧视”。
第三条:直接不招员工,改雇“个体户”
最狠的一种方式就是:干脆不养人。
学《天道》里边那套,把人从“员工”变成“合作伙伴”:
送外卖的叫“骑手”;
做家政的变成“阿姨合作社”;
装修工、物流工、甚至程序员,都能“外包合作”。
这样一来公司只管活儿,员工自己交税、交保险、扛风险,社保?
与我无关。
04
04、不是谁反对交社保,是这事太“悬空”了
说到底没有人不想有保障。
老百姓当然希望有病能看、有退休金拿,可关键是:
你现在交得起吗?将来能用上吗?
现在的现实是:
社保缴费高,工资却低;
延迟退休,退休金迟迟看不见;
有些人交了一辈子,结果拿的比没交的还少;
社保门槛高,年轻人觉得“不值当”。
与其说是“保障”,不如说是“形式主义”。
很多人感觉交社保就是把钱扔水里,企业也一样:出钱多、收益低。
05
政策不能只靠喊口号,还得看能不能落地。
不顾企业实际能力一刀切地强推,最后的结果就是好政策被用坏,好初衷被架空,员工没保障,企业也活不下去。
保障该有,但必须接上地气,不能飘在空中。
如果你也觉得这事说到点上了,欢迎分享给身边正在打拼的小老板和打工人,看看大家都怎么想的。
说到底,这年头真正让人安心的不是政策,而是“能落地的政策”。
来源:城市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