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的漳州三中初一6班同学、师生情意切:中国知青老三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07:24 1

摘要:人生几个六十年?岁月如歌转眼间!福建漳州三中老三届(初一6班),是1965年入校,1968年初中毕业。其实,仅读一学期,就遇上了特殊年代停了课。1969年2月8日,绝大部分人上山下乡当知青,少数人留城或当兵入伍穿上绿军装,当然,是年龄不足的特殊小兵解放军。但是

人生几个六十年?岁月如歌转眼间!福建漳州三中老三届(初一6班),是1965年入校,1968年初中毕业。其实,仅读一学期,就遇上了特殊年代停了课。1969年2月8日,绝大部分人上山下乡当知青,少数人留城或当兵入伍穿上绿军装,当然,是年龄不足的特殊小兵解放军。但是,这个班师生同窗情真意切,延续至今仍然友谊聚会。不过,老天不公平,有九名同学、班主任及英语、语文、音乐老师,不幸先后仙逝。大家一致相约,聚会,要坚持到最后一人!多重历史、师生情怀与文化因素的交织融合,集体理念,永铭大家心中…

特殊历史背景,真情实感共鸣。作为1966年毕业的“老三届”生,经历上山下乡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文革停课期间,因为是初一新生,所以对老师们特别尊敬,无一人參与批斗“权威”行为,师生关系续存心中,多年之后依然敬重。二十次聚会中,师生同框情意浓。每年春节期间,班委会都集资备礼,组织对老师走访慰问,对有困难的同学看望。下乡时节互相帮衬,回城以后彼此扶助,尊师之道必须坚持,缘之使然不分彼此。人间情感,超越时空。

持续组织献爱心,互相帮助世事明。自2005年杨彩云同学倡导发起聚会后,班委成员承担起组织聚会与慰问的责任。他们提前确定时间、地点,逐一通知同学,并形成“全班要坚持到最后一个”的口号。旅居美国的女同学王春桃,她来不及回国參与,便慷慨解囊,资助班委活动之真金白银。松散制度化的安排,使聚会成为持续传统。当老师或同学不幸仙世时,班委都上门慰问,专题写悼念文章,以寄托哀思等等,强化了“班级不散伙”的凝聚能量。这些老师、同学的家人都非常感动,到处述说这种“师生之间万般用心,含笑九泉阴阳真情!”

慰问:生前百岁曾老师!

校园文化浓重,校风上好传统!百年老校漳州三中,素有重视校友联系的传统。百年校庆、校友回校日等活动,为班级聚会提供了文化土壤。学校对历史教育的重视,如举办国防教育展、抗战物件流动展,也间接推动校友通过聚会传承记忆。非遗传人郭美喻同学,向学校百校庆赠送棉花画作品,洪恩鸿同学向学校捐赠历史资料,还有的同学赠送全国得奖之文学创作手稿及所有著作成套。集会与返校,不仅是情感维系,也是对历史的记录与传承。分享人生经验,传播纯正能量。

右:杨彩云同学从外地赶来…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入校六十年集会纪念,一群古稀老人在坚守,跨世纪不忘初心,人虽老铭记真情。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代人对青春岁月的深情回望,对患难与共情谊的珍视,以及对时代记忆的主动留存。跨越甲子看今朝,夕阳正红岂怕老!某种意义上,它早已超越了普通同学会的范畴,成为老三届群体精神的鲜活注脚,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微观见证。“坚持到最后一个”口号,是对情谊与历史的守望,正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

右:隋波同学1969年当兵去了…

林进溪同学

来源:用户公孙奴陈继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