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鱼”指水生脊椎动物,一般身体侧扁,呈纺锤形,多被鳞,以鳍游泳,以鳃呼吸,多数有鳔,体温不恒定。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说文·鱼部》:“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鱼”指水生脊椎动物,一般身体侧扁,呈纺锤形,多被鳞,以鳍游泳,以鳃呼吸,多数有鳔,体温不恒定。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说文·鱼部》:“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鱼”为象形字,甲骨文象一条嘴、鳍、鳞皆有的鱼形。引申指像鱼类的水栖动物,如鳄鱼、鲸鱼、鳆鱼、鱿鱼、章鱼。也指其他像鱼类的生物或器物,如蠹鱼(又作“鱼蠹”,指书中之蠹,银色,如鱼,故名)、鱼雷。
鱼类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深深融入了人类文化。汉语中有许多与“鱼”有关的词语。“鱼水”指鱼与水,比喻人之相得。《三国志·诸葛亮传》:“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鱼肉”指任人宰割。《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贯”指连续而进,如鱼群相接。《三国志·邓艾传》:“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鱼雁”指鱼与雁,鱼洄游,雁迁徙,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用以指代书信。宋晏几道《小山词·生查子》:“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又作“鱼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游釜中”比喻危亡在即。《后汉书·张皓传附张纲》:“遂复相聚偷生,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鱼龙”是古代百戏节目,大致是由人装扮成珍异动物(可能多是水族)进行表演。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指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乱真。“鱼死网破”比喻斗争双方同归于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喻做事情没有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放长线,钓大鱼”比喻做事从长远考虑,不急于行动,等待有利时机以获取更大利益。“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比喻面对外界动荡或变化,保持内心平静与坚定,以从容态度来应对。
“鱼符”指隋唐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曰鱼契。唐制,五品以上官员,给随身鱼符,皆盛以袋,谓之“鱼袋”。清吴伟业《即事》之七:“主持朝论垂鱼袋,料理军书下虎符。”后诏许衣紫者鱼袋以金饰之,谓之紫金鱼袋。《新唐书·车服志》:“自是百官赏绯、紫,必兼鱼袋,谓之章服。”金鱼袋及紫衣合称“金紫”。《新唐书·李泌传》:“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帝闻,因赐金紫。”武后天授元年,改佩鱼为佩龟,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金龟婿”指身份高贵的女婿。李商隐《为有》:“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鱼鼓”即木鱼。以木为之,中空,鱼形。旧时为佛寺所用。有二种。一种小而圆,僧众诵经时击之以成节奏。一种大而长,空悬,击之以报时,亦称鱼梆。苏辙《上元夜适劲至西禅观灯》:“更到西禅何所问,隔墙鱼鼓正登登。”黄县话称木鱼为“木拉鱼儿”,小孩子太调皮,大人会说“你属木拉鱼儿嘞”——挨敲没够儿。
“鱼梁”为一种捕鱼设置,用土石横截水流,留缺口,以笱承之,鱼随水流入笱中,不得复出。《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世说新语·贤嫒》:“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䱹(gān zhǎ),‘坩’即陶器、瓦罐;‘䱹’同‘鮓’,腌鱼)饷母。母封䱹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你看看陶母人家这是什么“嫒”,你再看看现在,茶嫒、佛媛、病媛、艺嫒、菜媛、离媛、支教嫒……牛鬼蛇神,群魔乱舞。
“鱼虎”为水鸟名,产江淮间。大者名翠鸟;小者名翠碧,一名鱼虎,一名鱼师,一名鱼狗,能捕食鱼,故名。穴土为窠,大如燕,长喙短足,羽色青翠,可为饰。按现代生物学分类标准,大者名“鱼狗”,为佛法僧目翠鸟科鱼狗属鸟类,体长40厘米左右。小者名翠鸟,为翠鸟属鸟类,体长15厘米左右,黄县话称之为“钓鱼郎”,广东人也这样叫。
“鱼服”是用鱼兽皮制成的装箭器。《诗·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郑玄笺:“服,矢服也。”孔颖达疏:“以鱼皮为矢服,故云鱼服。鱼皮,《左传》曰:‘归夫人鱼轩。’服虔云:‘鱼,兽名。’则鱼皮又可以饰车也。”“鱼肠剑”为古宝剑名。《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型)三、小刑(型)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鱼鳞坑”为蓄水或种树而在山坡上挖的坑,交错排列像鱼鳞。“鱼鳞胶”是用鱼鳞熬制的鱼胶,多为木工所用。而大黄鱼、海鳗等的鳔胶直接干燥制成的鱼胶,是名贵食材,又称“花胶”。黄县话称鲜食的鱼鳔为“鱼肚儿”,黑老婆和疥巴儿鱼的鱼肚儿都为人珍视。“鱼生”亦称“鱼脍”,以鱼之鲜活者,洗净薄切为片,浸于老醪,加以椒芷,或沃以姜醋等五味食之,谓之鱼生。黄县话则称为“杀生”,这里的“杀”应该是和“杀点小咸菜儿吃”里的“杀”意思差不多吧。“鱼划水”指鱼鳍,鱼在游动的时候,身上的鳍是不停运动的,所以鱼鳍部位的肉是“活络肉”,这和猪尾巴根儿最好吃道理是一样的。
有的地方只给鱼尾叫“划水”,如红烧划水一般是用草鱼尾鳍做的。其实鱼的胸鳍和腹鳍部位的肉也非常嫩滑,不可遗珠。如今在网络语境和职场中,流行两个词叫作“划水”“摸鱼”,二者含义略有差异。划水最形象的是龙舟或多人多桨划艇等项目,大家一起用桨划水,如果一个人只是虚应故事,看上去桨频、桨幅和别人一样,但没有出力,不追求前进效果,这就叫“划水”,相当于出工不出力,参与但不积极,略微出点汗,比如:好钢用在刀刃上——巴特勒常规赛划水,实乃暗藏大志。而“摸鱼”与“浑水摸鱼”有关,浑水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利益,而摸鱼更多地用来表示一个人在工作或学习时间内,不专注于本职任务,而是偷懒,开小差,做一些与工作或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上班时间偷偷刷手机、玩游戏等。鱼的精华部分还包括“鱼白”,即雄鱼的生殖腺和精子,黄县话叫作“鱼淌儿”,形容其像流体一样的流淌。“鱼子儿”指雌鱼的性腺和卵,很多地方不允许小孩吃鱼子儿,据说是鱼子儿没办法数清,怕小孩吃了不会数数儿。孵化出来的小鱼苗有的地方叫“鱼花”,黄县话称之为“鱼星星儿”。“炒鱿鱼”喻指解雇。鱿鱼炒熟后会卷成筒状,如同离职时卷起铺盖一样。“鱼腩”一词体育迷比较熟悉,但词典并未收录。“腩”指牛肚子上的松软肌肉,如牛腩。鱼腩就是鱼肚子上的肉,相对鱼的其他部位,鱼腩肥、软且无刺,容易食用,可谓每一口都是净肉。后用以喻指弱势常败的球队,其他球队遇到它,无异于尝到一块味美而少刺的“鱼腩”。黄县话也有类似表述,形容一个人窝囊无能,会说他是个“肚囊儿”,也就是“猪腩”。
自古以来,鱼被视作富庶的象征。这是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很多时候是靠天吃饭的,盛产鱼的地方必定有水,沃土近水,生产和生活才有了保障。齐有“鱼盐之利”(盛产鱼盐,自古视为大利),富甲七国;江南被称为“鱼米之乡”,饭稻羹鱼。鱼又谐音“余”,寓意“年年有余”“连年有余”,所以黄县人过年待客的时候必须要有鱼。年前就要炸刀鱼、炸鲅鱼、炸阳鱼、炸丸儿鱼儿。蒸饼磕子有雕作鱼形的,称作“鱼儿磕儿”。用这种磕子做出来的蒸饼有专门名称,就叫“鱼儿”,比如:中午熥几个鱼儿吃。“面鱼儿”是把面做成鱼形或其他形状的面片,油炸而成。面鱼儿这种叫法应该只有胶东才有吧,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特点。
前段时间因为杭州“六小龙”的爆火,山东不幸躺枪,鱼头冲谁这事儿也被拎了出来。黄县这边的规矩,如果是整条鱼上桌,就要用到“鱼池儿”,是一种专门盛鱼的椭圆形盘子。顺时针转到大客的位置,鱼头肯定是冲着大客的。有个酒词儿叫“鱼头鱼尾喝一个”,鱼头和鱼尾(这个不太固定,视桌上的人数多少位置会有变化)冲着的人要干一杯,然后一个用筷子按着鱼头,一个按着鱼尾,让别人先吃。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习俗,酒桌文化也是一种文化,了解一下并不是坏处。山东文化的问题并不是太守旧,而是低俗化与审丑化的沉疴难起。黄县话里还有许多与“鱼”有关的词语。“臭鱼烂虾,吃饭嘞冤家”“千滚豆腐万滚鱼”“加加鱼头鲅鱼尾,火鳓鱼肚儿鲇鱼嘴”讲的是饮馔经验。“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儿个鳖亲家”“鲇鱼找鲇鱼,嘎鱼找嘎鱼”这是从交朋佮友角度说的,不过这些朋友显然不咋地。“小鱼儿串儿大串上”多用来形容条件差的跟条件好的放在一起所带来的窘迫感。比如:我这是小鱼儿串儿大串上喽,我哪能跟人家比呢。“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沙”说的既是食物链,有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鮓鱼喽”指事情办砸了,搞得不可收拾,比如:这事儿让你办鮓鱼喽。
过去农村咸菜都是盐渍,好点的加点儿麸酱、香油脚儿。南边村里有个人在水产上班,当时水产公司主要的工作就是收鱼、腌咸鱼,腌鱼都是在很大很深的水泥池子里,深秋盐鱼出池时,池中有很多因盐腌渗出的“鱼汤”(也有叫“鱼卤”的,实际就是南方的“鱼露”,只不过鱼露要经过更精细的加工),他便弄回一些鱼汤腌咸菜,这在当时的山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他被人视为异类,总觉得他怪怪的,和普通群众不一样。
后来才知道,潍坊羊口老咸菜就是用鱼卤腌的,是当地有名的特产,有“一斤咸菜两斤肉”的说法。看来不光贫穷会限制人的想象,眼界也会。
“鱼”又引申指捕鱼。《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杨伯峻注:“鱼者,意即捕鱼者,与《孟子》‘刍荛者’、‘雉兔者’语法相同。”按:《史记·鲁周公世家》作“观渔于棠”。“棠”即棠邑,后因鲁隐公观鱼于棠,因名鱼台,即今济宁市鱼台县(实际上按现在的规范写法应写作“渔台”)。
境内有名胜古迹观鱼台,就是水塘边的一个小亭子,谓鲁隐公在此观鱼,这就有点不懂“观鱼”本义而不知所谓了。捕鱼义后另加意符“氵”写作“渔”来表示。《易·系辞下》:“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陆德明释文:“渔,本亦作鱼。”
“渔人”即以捕鱼为业者。“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比喻两方相争,而第三者坐收其利。“渔翁”“渔父”“渔民”“渔家”都是此类称呼。“渔具”指捕鱼或钓鱼的器具。“渔网”指捕鱼用的网。“渔船”“渔舟”“渔轮”都指捕鱼用的船只。“渔场”指集中捕鱼的水域,一般为鱼群密集的地方。“渔村”是渔民聚居的村庄。“渔港”是停泊渔船的港湾。“渔产”指渔业产品。“渔业”即水产业。“渔政”指渔业生产、经营的行政管理工作。“渔霸”指占有渔船、渔网等或开鱼行行剥削、欺压渔民的恶霸。“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渔唱”“渔歌”为渔人所唱之歌。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渔色”指猎取美色。《礼记坊记》:“诸侯不下渔色。”孔颖达疏:“渔色,谓渔人取鱼,中网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渔人求鱼,故云渔色。”“渔利”指用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渔鼓”指道士唱道情所用的敲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以猪羊护心薄皮(黄县话叫“护心脂”),以手敲打。
如今“鱼”“渔”二字的含义已判然有别。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为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句话最能体现“鱼”与“渔”的区别。
但有一个例外,传统京剧《打渔杀家》,亦称《庆顶珠》《讨鱼债》。萧恩与女儿桂英捕鱼为生,当地恶霸丁自燮勾结官府,一再勒索渔税,滥施刑杖,父女被迫起而抗争,杀死恶霸全家,远走他乡。剧中所谓“庆顶珠”(实际应是“顶珠”,将此珠系在头顶,入江河后可分水。演戏者不明来历,将庆贺得到顶珠混在一起,把珠名搞成“庆顶珠”了),系桂英未婚夫花逢春(梁山英雄花荣之子)定亲聘礼。演出全本时,尚有官兵捉拿萧恩父女,萧自尽,桂英投水遇救,最后与花逢春因珠而相认,终于团圆的情节。但《打渔杀家》这个名字为很多人质疑,认为应写作《打鱼杀家》。
“打”有猎取、捕捉之义。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网鱼曰打鱼。”《水浒全传》第十五回:“这三个人是兄弟三个,在济州梁山泊边石碣村居住,日常只打鱼为生。”黄县话里亦有“打饺儿”“把面条打上来”的说法。所以“打鱼”就是捕鱼,汉语里没有“打渔”的说法。有些所谓专家出来解释,“打渔”就是打了渔人,萧恩父女都是渔人,为人诬告而遭痛快,愤而报复,这才有了后面的“杀家”。这是强为之解。京剧是由一折折的戏组成的,一折戏就是一个事件。可以演全本,也可以演折子戏。有时候京剧的剧名就是由其中的一个事件或两个事件组成,如《让徐州》《坐寨盗马》《下书杀惜》《审头刺汤》。《庆顶珠》为全本大戏,分为“卖艺”“得宝”“庆珠”“比武”“珠聘”“打鱼”“恶讨(讨税)”“屈责”“献珠”“杀家”“水遁”“投亲”“劫狱”“珠圆”等事件组成,作为折子戏,主要演“打鱼”“杀家”,后遂以“打鱼杀家”为折子戏名,因为影响较大,甚至取代《庆顶珠》作为全本名称。不知什么时候有人画蛇添足,把“鱼”写作“渔”(好像有段时间流行给字添点什么,黄县第二大河好好的一直叫“永文河”,不知后来让谁改成“泳汶河”),遂以讹传讹。现在很多报刊书籍和词典都写作《打渔杀家》,应该改正过来。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黄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