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AI算力狂飙的时代,一种看似普通的电子材料——Low-CTE(低热膨胀系数)电子布,正悄然成为芯片封装和高速传输的关键瓶颈,引发现有格局的颠覆与投资机遇。
在AI算力狂飙的时代,一种看似普通的电子材料——Low-CTE(低热膨胀系数)电子布,正悄然成为芯片封装和高速传输的关键瓶颈,引发现有格局的颠覆与投资机遇。
近日,iPhone 17系列全面采用Low-CTE材料的消息在供应链不胫而走,标志着这种特种电子布从高端工业应用快速涌入消费电子领域。与此同时,英伟达GB300 AI服务器机柜也大量使用Low-CTE电子布,其单机用量甚至远超手机。
Low-CTE,全称为低热膨胀系数(Low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指的是材料在温度变化时保持形态稳定的能力。在电子工业中,特指低热膨胀系数电子玻纤布,它能够显著提高基板可靠性。
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芯片功耗倍增,发热量急剧上升。传统材料因热胀冷缩产生的微变形,会导致信号传输失真、连接失效甚至芯片损坏。Low-CTE材料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Low-CTE电子布的核心优势
与无碱E玻纤相比,Low-CTE电子布的膨胀系数降低35%,具有低气泡、低膨胀系数等特点。这使得它在高温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性能,成为AI芯片封装和高速传输的“热稳定守护者”。
Low-CTE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和下游应用三个环节。
上游:材料制备
主要包括玻璃纤维纱、石英纤维纱等原材料的生产。这些材料需要满足低介电、低膨胀等特性要求,技术壁垒较高。
中游:电子布制造
将原材料织造成电子级玻纤布,并根据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以提高性能。这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全球供应商较少。
下游:应用领域
· AI服务器与数据中心:用于高速交换机、服务器主板等
· 芯片封装:主要用于高端手机等芯片封装载板中
· 消费电子:iPhone 17系列全面采用
· 通信设备:5G基站、光模块等
· 汽车电子: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载娱乐系统等
· 航空航天:高可靠性电子设备
中材科技:国产特种布龙头
中材科技通过子公司泰山玻纤在特种电子布领域深耕多年,已成为国内全品类龙头。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26%;归属净利润10.0亿元,同比增长115%。
公司在Low-CTE领域布局积极,假设2025-2027年产量分别为1/30/50万米/月,单位售价为130/140/150元/米,净利率分别为25%/27%/29%。公司近期将特种玻纤布投资项目产能由2600万米提升至3500万米,项目建设总投资14.3亿元。
宏和科技:高端电子布纯正标的
宏和科技是全球高端电子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市场占有率约26%。公司在中高端电子布领域布局深厚,下游客户包括生益科技、联茂电子、台光集团等知名企业。
2025年7月,公司特布总出货70万米,其中Low-DK二代与Low-CTE合计近40万米。公司是苹果新机Low-CTE布供应商,价值量提升空间较大。
国际复材:一体化优势显著
国际复材实现低介电纱/布垂直整合,玻纤布年产能2亿米,应用于5G基站及AI服务器PCB。公司自主研发LDK一代/二代纱,已获华为等通信设备商认证。
公司成功开发的LDK坩埚及漏板技术攻克了纱线“零气泡”难题,单台产能大幅提升,且可实现低介电纱一代、二代的弹性生产。
菲利华:石英布技术领先
菲利华依托石英纤维全产业链优势,产品具有更低的介电损耗(Df≤0.0005),能在更高速的传输中保持更好的效果。公司石英纤维产品主要有石英纤维纱系列、石英纤维布系列等,产品主要应用于光通信、光学、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
2025年7月,公司Q布出货约12万米,客户包含国内H链与台光。公司计划到2030年将年产能增长至2000万米。
AI服务器:用量远超消费电子
在AI服务器领域,Low-CTE电子布的应用正在快速扩大。英伟达GB300机柜的compute tray和switch tray已搭载该材料。由于服务器机柜面积大,其Low-CTE电子布用量未来可能超过消费电子。
AI服务器对传输速度和信号完整性的要求极高,需要采用高性能的覆铜板和PCB板,这就离不开Low-CTE电子布的支持。
芯片封装:先进制程必备材料
随着芯片制程不断先进,封装密度不断提高,对热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Low-CTE电子布在芯片封装载板中的应用不断扩大。
iPhone 17对Low-CTE材料的使用范围主要在主板、摄像头模组、光学防抖、芯片散热连接板等[iiestion:3]。所有iPhone 17系列均采用Low-CTE电子布,而其升级版用量更大。
光模块:1.6T升级推动需求
800G交换机需求释放、1.6T光模块升级正在推动对更低介电损耗材料的需求。石英纤维布(Q布)作为第三代Low-Dk材料,已经在研发进程中,其具有更低的介电损耗,能在更高速的传输中保持更好的效果。
供需缺口持续存在
目前,特种玻纤布主流供应商为日东纺、Asahi、台玻等海外厂商,产能紧俏,供不应求。2025、2026年是高速PCB、CCL加速发展的时期,对特种玻纤布的需求显著提升。
依据国内几家厂商新产线建设进程,2026年或是各家产能集中释放的节点,但近两年仍存在供需缺口。
国产替代加速进行
目前Low-DK、Low-CTE玻纤布市场仍由日系、台系等海外市场主导。但随着国内厂商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国产替代正在加速。
国内宏和科技、中材科技、林州光远等厂商也纷纷加速布局。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份额正在不断提升。
技术迭代不断推进
产品演进遵循一代低阶布→二代低阶布(Low-CTE)→Q布的路径。Low-CTE因其性价比和应用优势将实现放量;Q布价格为200元(国产)及以上(海外),与Low-CTE的性价比将重新达到平衡。
投资逻辑梳理
第一,AI驱动需求爆发:AI服务器、高速交换机和高端芯片封装对Low-CTE材料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第二,国产替代机遇:国内厂商技术突破后,正在加速替代进口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第三,供需缺口存在:高端产品产能扩张需要时间,近期供需缺口可能持续存在;
第四,产品升级趋势:从一代低阶布向二代Low-CTE和Q布升级,产品价值量和利润率不断提升。
风险因素需要关注
1. 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如果AI应用推广速度放缓,可能导致需求不及预期;
2. 供给超预期风险:如果厂商扩产速度超预期,可能导致供需关系逆转;
3. 技术爬坡不及预期风险:高端产品技术难度大,如果技术爬坡不及预期,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力;
4. 市场波动风险:电子布板块近期市场波动较大,需要注意投资风险。
Low-CTE材料作为AI算力时代的关键材料,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AI服务器、高端芯片封装、高速光模块等应用对Low-CTE材料的需求正在爆发式增长。
国内企业中,中材科技、宏和科技、国际复材、菲利华等公司已经在技术、产能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有望充分受益于这一波需求浪潮。
未来随着AI应用进一步深入和扩展,对传输速度和信号完整性的要求将会更高,Low-CTE及其升级材料Q布的需求前景十分广阔。国产厂商如果能抓住这次机遇,有望实现从技术追赶到领先的跨越,在全球高端电子材料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注: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引用数据仅供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牛市##聊聊股票那些事##第一年使用Low-CTE电子布,【宏和科技】在苹果5G+10周年时代(iphone X)#
来源:建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