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患者,32岁男性,表现为反复腹痛2个月,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疼痛史。体格检查发现右下腹压痛。实验室检查显示贫血(血红蛋白水平10.7 g/分升),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8.9 mg/分升),肝肾功能正常。检查时未观察到口腔或生殖器溃疡,病理检查结果为阴性。眼科顾问医
患者,32岁男性,表现为反复腹痛2个月,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疼痛史。体格检查发现右下腹压痛。实验室检查显示贫血(血红蛋白水平10.7 g/分升),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8.9 mg/分升),肝肾功能正常。检查时未观察到口腔或生殖器溃疡,病理检查结果为阴性。眼科顾问医师诊断为葡萄膜炎。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肠壁增厚,盲肠增大(星型),阑尾增大增厚(箭头)。单球囊肠镜检查显示回肠火山状溃疡和盲肠穿孔溃疡。回肠和盲肠活检标本的组织学检查显示慢性活动性,非特异性炎症伴炎症细胞浸润,但无血管炎的证据。患者入院前1个月因腹痛行阑尾切除术,对切除的阑尾进行回顾性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与血管炎一致,特别是静脉炎和外周炎(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原始放大×40;)。
Elastic-van Gieson染色证实血管受累(原magnification×100;患者被诊断为肠子-晚期白塞病(iBD)。他接受了英夫利昔单抗、甲氨蝶呤和泼尼松龙诱导治疗,随后接受了英夫利昔单抗和甲氨蝶呤的维持治疗,耐受性良好。在第四次英夫利昔单抗输注前,盲肠溃疡的内镜缓解得以实现。
我们的病例表明阑尾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且可能积极参与iBD的炎症过程。iBD和克罗恩病都可以模仿急性阑尾炎,并经常导致阑尾切除术。它们还具有重叠的胃肠道和肠外特征,这使得鉴别诊断变得复杂。在本例中,切除阑尾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血管炎而不是侵袭性肉芽肿,为支持iBD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本病例强调了阑尾组织学在区分iBD和克罗恩病中的诊断相关性,并可能有助于指导类似病例的临床决策。
来源:掌跖脓疱病李忱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