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三阅兵在即,中国要向世界展示的,不只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仪式感,更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延续。而就在此时,日本外务省的最新动作,格外耐人寻味。
九三阅兵在即,中国要向世界展示的,不只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仪式感,更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延续。而就在此时,日本外务省的最新动作,格外耐人寻味。
2026财年的预算申请中,日本外务省高调提出 8743亿日元 的巨额需求,比上一年增长 15.3%。其中,光是“信息战”相关支出就达到 441亿日元。注意,这可不是买几台电脑、招几个文员的数字,而是一整套系统性话语工程。
日本为什么砸钱搞“信息战”?
从2015年至今,日本在“海外战略信息传播”上的预算累计超过 560亿日元。这些钱没有凭空消失,而是通过研究机构、海外学者、文化交流等渠道,慢慢渗透到国际舆论中。结果是什么?有人替日本历史洗白,有人淡化侵华战争,有人甚至反向攻击本国的历史记忆。
这不是简单的“撒钱买水军”,而是典型的 叙事工程。说白了,日本要通过一代代的舆论重构,让国际社会逐渐接受它的“无害化历史版本”。
而且这不是偶发行为,而是国家战略。日本深知,二战的历史包袱是它融入亚洲、主导地区安全秩序的最大障碍。既然正面承认做不到,那就试着 “让大家遗忘”。
道德对比?还是现实选择?
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当年的“华沙一跪”,赢得的是尊重与和解。而日本政客年年参拜靖国神社,传递的则是暧昧和挑衅。
但问题在于,日本政府不是“不懂得道德正确”,而是 算过政治经济账:如果真像德国那样彻底反省,它在地区安全格局中的战略空间会被压缩。于是,日本选择了另一条路——既然无法赢得原谅,那就赌一把“记忆消退”。这里的逻辑其实非常冷酷:在国际政治里,道歉未必比遗忘更划算。
舆论战的“隐形武器”
日本的预算说明了一个现实:21世纪的对抗,绝不仅仅是航母和导弹的较量,更是信息与叙事的博弈。
学术包装:资助研究,让“历史问题”变成“学术争议”。文化伪装:用动漫、艺术、交流项目,重塑“和平日本”的形象。社交平台:制造噪音、引导议题,淡化中国声音。这就是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舆论攻势,看似温和,却极具杀伤力。
中国的挑战:防守不能只靠“清醒”
仅仅保持清醒是不够的。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舆论战里从防守转向主动?
学术话语权:扶持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者,让历史研究不被单方面塑造。文化输出力:动漫、影视、游戏,不只是娱乐产品,更是国家叙事的“软武器”。国际合作网络:和更多国家合作,建立共同的历史叙事与价值框架,避免被日本孤立化。
一句话总结:中国需要的不只是“记住历史”,更要 “让别人也记住”!
结语
日本外务省的信息战预算,就是一份“国家意图书”。它告诉我们,日本不会真心反省历史,也不会真正放下对中国的警惕和敌意。它选择的,是一条长期、隐蔽、持久的舆论重构之路。
对中国来说,最危险的不是对方的军舰,而是年轻一代在国际叙事中逐渐失去记忆。所以,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不是“日本还在否认历史”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而是 “我们准备好如何讲述自己的历史了吗?”
来源:吕喆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