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8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对九三阅兵外方嘉宾名单未列西方主要国家的提问作出回应,强调纪念活动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份外交表态背后,折射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演变。俄罗斯总统普京确认出席、东南亚七国
2025年8月28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对九三阅兵外方嘉宾名单未列西方主要国家的提问作出回应,强调纪念活动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份外交表态背后,折射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演变。俄罗斯总统普京确认出席、东南亚七国领导人率团参加,与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集体缺席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国际力量重组的新态势。
西方国家领导人的集体缺席源于经济依赖与政治遏制的结构性矛盾。德国汽车产业30%销售额依赖中国市场,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41%;法国在澳大利亚潜艇订单与中国基建投资间左右为难。这种既要维护经济利益又要推行政治遏制的两难,导致美欧选择"战略性沉默"。印度总理莫迪出席上合峰会却缺席阅兵仪式的决策更具深层意涵——2025年印巴空战中,中国制造的歼-10CE战机以零战损战绩击落印军3架阵风、1架苏-30和1架米格-29,直接验证了中国武器装备的实战优势,这使印度对参与中国军事力量展示活动产生战略焦虑。
东南亚国家领导人集体出席标志着区域合作的务实转向。中国与东盟连续五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6.99万亿元,同比增长9%。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货物4300万吨,中马东海岸铁路带动沿线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中国投资占柬埔寨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的68%。这种基于互利共赢的经贸联结,使得印尼总统普拉博沃、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等明确表态支持多边合作机制。与之呼应的是,中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数字经济合作项目覆盖区域90%以上人口。
世界秩序重构期的中国外交,已形成战略定力与灵活应对并行的新范式。面对西方国家的"选择性缺席",中国既不刻意强求也不被动应对,而是通过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合作夯实外交基础。这种自信源自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32%、数字经济规模突破80万亿元的现实支撑,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扩员至16个成员国、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37%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外交部在回应中反复强调的"四个宗旨",恰是中国外交战略核心逻辑的集中体现:通过巩固发展共识扩大国际合作基本盘,借助战略新兴产业优势重构全球价值链,运用多边机制推动国际治理体系革新。
来源:虎士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