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系列之32:武汉滨湖机械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06:30 2

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以及“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

【编者按】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以及“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招牌。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快速推进,一处处经典的工业建筑被拆除,一座座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厂房被夷平,武汉市的大工业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历史正在离我们远去,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记忆正在离我们远去。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记得“大武汉”曾经如此辉煌的历史吗?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哪里去找寻历史上的“大武汉”的踪迹?

——周国献

武汉滨湖机械厂的主要产品——警戒雷达(来源:《武汉市志·工业志》)

位于中北路岳家嘴的武汉滨湖机械厂成立于1966年2月,原属武汉市电子工业局领导,是地方国营军工企业。武汉滨湖机械厂主要产品是低空警戒雷达,此外生产多种工作车等军工产品。80年代初期和中期,研制了卫星直播电视接收机、超高速气动离心机、彩色电视差转机、数控流量计、流动图书车等民用产品。

20世纪80年代武汉滨湖机械厂生产的车载雷达(来源:《湖北省志(1979-2000)》)

据《武汉市志·工业志(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和《当代湖北工业(企业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记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加强反侵略的国防力量,国家决定发展自身的低空警戒雷达。

1965年9月在北京召开雷达定点生产会议,确定784厂向武汉提供雷达的图纸、样机,并负责协作部分关键件。次年元月18日正式下达了试制计划,是当时国内地方电子工业最早承担雷达生产任务的地区之一。

1966年元月成立领导小组,由武汉市无线电工业局领导,从武汉市无线电专用设备厂等单位抽调机床设备和人员,并把原为733厂兴建的厂址拨与武汉市无线电工业局,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武汉滨湖机械厂。

武汉滨湖机械厂招待所(周国献2018年2月拍摄)

1966年元月开始试制。参加试制的有无线电厂、电子仪器厂、襄河机械厂、专用设备厂、变压器厂、紧固件厂、元件厂、器材厂,以及后来的磁性材料厂等,滨湖机械厂负责总装、调试出厂。此外,还动员了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各种力量参加试制。1967年一季度制成样机3台,1968年定型投产。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滨湖机械厂开始自行设计新型雷达。1979年出样机,1982年2月设计定型,1983年投入生产。该产品1983年荣获国家和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奖。该厂生产的雷达成为当时我国出口的四种雷达产品之一。

滨湖机械厂成立之初,该厂占地面积83614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10826平方米;全厂职工总数33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5人;拥有各种设备、仪器仪表79台,其中车床19台,锻压设备7台;固定资产总值94万元。

经过二十年来的努力,滨湖机械厂发展成为一个有一定规模,有较强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的国营中型企业。全厂占地面积89507平方米,建筑面积47582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26170平方米;拥有职工81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4人,有一名国家级专家;有各种设备、仪器632台,其中机床103台,锻压设备13台;固定资产900多万元。1986年全年工业总产值970万元。

据《长江商报》2013年11月3日报道,武汉滨湖机械厂已完成停产搬迁任务。下一步,将在环保部门的督促指导下,待相关污染物完成无害化处置后,交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武汉巨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土地地质环境评估及实行土地地质改造。该地块将作为中北路华中金融城“一轴一片”规划的一部分进行商业开发。

武汉滨湖机械厂招待所和职工食堂(周国献2018年2月拍摄)

2018年2月作者前往拍摄时,武汉滨湖机械厂厂房大多已拆除,尚存招待所、职工食堂等建筑。

.

开发中的武汉滨湖机械厂地块(周国献2018年2月拍摄)

.

.

.

.

.

.

.

.

.

拆除中的武汉滨湖机械厂临街大楼(周国献2018年2月拍摄)

有一块区域正在进行污染土壤修复,门口写着“武汉滨湖机械厂一分厂退役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工程项目部”:

武汉滨湖机械一分厂值班室(周国献2018年2月拍摄)

.

解毒中的武汉滨湖机械一分厂地块(周国献2018年2月拍摄)

.

.

武汉滨湖机械厂(周国献2018年3月拍摄)

.

滨湖招待所一楼(周国献2018年3月拍摄)

.

滨湖招待所楼梯(周国献2018年3月拍摄)

.

食堂楼道(周国献2018年3月拍摄)

武汉滨湖机械厂食堂二楼出租给鲁艺公司(周国献2018年3月拍摄)

.

出租给北京纵横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周国献2018年3月拍摄)

2019年7月作者再次前往探访,武汉滨湖机械厂地块仍空置:

待开发的武汉滨湖机械厂地块(周国献2019年7月14日拍摄)

.

.

.

.

.

.

(说明:此贴为重新整理发布,2018年2月28日原贴手机端已不可见。)

.

武汉的近代工业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工业遗址。“这些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无法磨灭的基因,必须得到保护与传承。”(《武汉近代工业史》(上下卷))

武汉市的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是中国诸多工业城市的一个缩影。正如以色列摄影家纳达瓦·坎德(Nadav Kander)在接受关于他的长江摄影专题的专访时所说:“在经历一段拍摄后,我逐渐感受到这个国家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当它以惊人的速度飞跃时,也在不断毁坏着自己的根基。”城市急切地想要发展,却忽视了历史传承,忽视了城市的个性,迷失了自我。

在城市急速发展的关口,为一个城市的工业遗产留存影像记录迫在眉睫。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并拍摄武汉工业遗产保护题材,2014年定下摄影专题的题目《大武汉》,并开始有计划地重点拍摄武汉工业遗产,共拍摄了涵盖清末、民初和解放初期的三百多处武汉市老工业旧址。项目初期,以宽幅接片方式拍摄老工业旧址废墟为主,通过比较一致的摄影语言去呈现这些城市发展中的疤痕和印记,强化“大武汉”的悲壮感;后来扩展到事无巨细对武汉市和湖北省各地市现有工业遗产的抢救性记录。

失去的已经无可挽回,但现存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作者希望通过拍摄和发布“大武汉系列”,引发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武汉工业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行动。回望过去,让我们看清来时的路。我无力阻挡城市改造的步伐,但我至少可以用我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为日后寻回失去的城市影像和情感记忆提供参照。

——周国献

.

特别声明:

1.本头条号“黑镜头”发布的图片,除非特别注明,均为周国献原创作品,转载请勿声明原创,并请注明出处及保留作者姓名,否则视为侵权。

2.“大武汉系列”中偶尔会在各种志书等资料中翻拍部分老照片,因原刊载老照片的书籍大多没有注明照片作者,在头条文章里只能注明图片来源是哪一本书籍,无法为原作者署名,敬请谅解!若有异议,请随时通过留言等途径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

1.安装今日头条App(已安装的请忽略);

2.打开今日头条App,或者通过分享的“黑镜头”头条文章进入今日头条App。

然后,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关注“黑镜头”头条号:

(2)方法二:在今日头条首页搜索栏键入“黑镜头”,点搜索按钮,再点菜单栏中的“用户”选项,找到“黑镜头”头条号用户(昵称存在同名情况),认准如下“黑镜头”LOGO,再点关注。

谢谢大家!

.

来源:黑镜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