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言志,诗缘情。诗歌诵读是中国特色的语言艺术形式,它基于汉语普通话悦耳饱满的音律音调,更基于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诗歌文化。诵读艺术是一种集文字内涵、音律美感、思想情感于一体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承担着传承文脉、成风化人的重要使命。《论语·泰伯》中记载着孔子“兴
□ 冯 洋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诵读是中国特色的语言艺术形式,它基于汉语普通话悦耳饱满的音律音调,更基于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诗歌文化。诵读艺术是一种集文字内涵、音律美感、思想情感于一体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承担着传承文脉、成风化人的重要使命。《论语·泰伯》中记载着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理念,即以诗歌来激发意志,以仁礼实现自立,以音乐熏陶人格。孔子还特别以“兴观群怨”来强调诗歌具有的激发斗志、体察民情、建言献策、批判现实的社会功能。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202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美育智慧教育赋能行动”,促进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推进诵读艺术面向社会普及,探索诵读教学的当代模式,从而呈现诵读之“文美、音美、思美、形美”,以诵读之美浸润社会。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以情带声:回归诗性思维
诗性思维是一种偏向感性思维的审美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吕氏春秋》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钟子期将乐曲高妙的琴音与高山流水的意象嫁接,借此抒怀知音难觅之悲惋。伯牙子期的典故就是诗性思维的典型代表。诗性思维基于天人一体的认知,认为万物以类相动,各个艺术门类存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同构关系。
目前,中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感性缺失”,文科无用论成为很多学生的潜在观念,这限制了学生未来可能达到的专业高度,也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不仅要发展“技术”,更应追求“技艺”,创造独具匠心的“科技艺术品”。数字化时代计算机实现了人类具有逻辑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心智功能,但人工智能的情感水平与人类有温度的真情实感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人类的血肉情感无可替代,弥足珍贵。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强化美育功能,运用诵读的艺术方式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挖掘感性诉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声形审美能力,逐步回归中华文化中的诗性思维,让学生具备辨别美丑善恶的审美常识和道德观念,从而将其转化为个人信念和职业操守,最终服务于当今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以美养性:精准植塑个体气质
规范教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一直是高校教育需要平衡的矛盾点。规范教育对于学生个体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保障作用,而忽视个性特征的规范教育只能培养出同质化的学生,限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人格塑造。美育可以修养心性,唤醒内心情感,助力个体主观性的表达、表现和体验。
诵读教学可以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用户画像,将学生的语音面貌、方言情况、音色类型、语气语调、形体形象、性格气质、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等进行数据化采集和分析,将学生的诵读基础情况进行归类和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诵读教学视频、诵读示范音频、文稿和诵读录音、音视频剪辑作业、测验习题、主题讨论等教学材料的推荐和投放。同时,采集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数据,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实时互动,保证课程学习的完整性和持续性。
在课程评价标准上,高校诵读美育课程面向零基础的非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开放,不应以单一的语音发声专业标准去考核学生,而应该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学生个体特质进行采集分析并“扬长避短”。如果学生文学素养高、擅长写作但普通话不标准,则应鼓励其进行稿件原创并注重真情实感的朴实语态表达。如果学生音色好语感好,但胆怯于舞台或上镜表演,则可培养其在录音朗诵、小说播讲、广播剧配音等方面的创作能力。
运用数字化手段不仅可以实现诵读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配,也可以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学生的优秀诵读成果,充分利用院校官方网站和APP,或个人朋友圈、视频号、微信群等展示传播学生诵读作品音频、舞台表演视频和原创文学作品,让美育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全面、立体、精准、有效地植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个体气质。
以美启才: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庄子·人间世》有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的知识常被世人忽视,实则其蕴含的深层价值更高。在卷成绩、卷就业、卷考研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无暇选修对自己“无用”的课程。而高校美育则是看似当下“无用”却会令人受益终身的熏陶式教育。《庄子·逍遥游》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美育在引导学生享受“无用”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不受名利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高水平人才。在高校美育实践中,需要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充分吸引力和实用性的艺术实践课堂,实现以美育启迪学生未来的作用。
一是优化教学环境。诵读创作是赋予文字以声音的艺术创作,亟须运用先进媒体技术提升诵读教学设备水平,运用专业水平的音响效果展示声音的磁性和张力,运用专业舞台和录像设备进行诵读表演和回看点评。二是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诵读创作是以创作者为主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不只要“听懂”,更要“会诵”。线上课程集中讲解系统性诵读理论技巧,线下课程就有更多时间进行诵读训练、辅导和排演,在线下诵读实践中强化重点技巧运用。三是建设虚拟仿真课程。开发整合数字美育资源,建设诵读虚拟仿真实验室模拟大型舞台表演、现场采访主持、博物馆讲解等表演环境,打造专业性强的沉浸式体验课堂。运用虚拟视听技术模拟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感同身受,以诵读的艺术创作方式展现作品中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体验创作中,深入体味文化艺术的多层次之美。
声情浸润:数字化的大美育延伸
“声”与“情”不仅是诵读艺术创作的两大基本要素,更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必要手段,掌握好发声方法和情感表达技巧,不仅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诵读作品,更会让人在人际交往中受益。运用数字化手段将诵读教学延伸至广大群众,以声情浸润社会,实现数字化的大美育普及。
一是构建系统性在线美育课程体系,整合优势师资分工授课,打造精品诵读美育课程。以学习强国等APP为示范案例,从技术和内容等多方面完善各类网络学习平台服务,实现可持续共享和终身学习指导。二是打造数字化交互性共创平台,师生在线进行审美观点的交流探讨,学生在线展示诵读作品并得到专业点评。高校美育建设可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介手段打造师生共创、产学共创、跨文化共创的多维度美育共创体系,推动美育文化的高质量演进。三是构建媒介矩阵,打造全员化终身美育生态。将不同类型媒体和教育资源构建为多维度的媒介矩阵,将美育观念融入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让美育内容无处不在,美育方式更加包容和普惠。各类媒体和教育工作者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美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共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美育模式,实现以美养性、以美启才的大美育生态。
美育反思:数字化中的审美辨析
数字化的火热推进需要冷静地审视辨析。如今,诵读现场表演的共时性和广播电视传播的定时性被数字媒体的多渠道传播所打破,作为“口耳之学”的诵读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而是被受众以主观选择的方式收听收看。便捷的网络手段使诵读作品总量大大提高,但不得不承认诵读作品的整体水平有所降低,即兴自发的诵读作品较多,经得起推敲的佳作较少。参差不齐的创作水平和创作者的审美格调使学生在海量的诵读资料中难以清晰辨别,需要授课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智慧平台的准确遴选。
同时,信息过载会导致审美经验的游离。高度泛滥的审美资源可能夹杂着带有偏见或歧视性的艺术作品,需要进行甄别和判断。海量的审美资源和高度数字化的学习过程,挤压了个体艺术学习的亲身体验空间,导致其审美体验的部分缺失,而缺乏审美实践的艺术创作是空洞没有灵魂的。此外,过度依赖算法的“信息茧房”导致个体陷入审美取向的极化倾向。知识性强、严肃高雅、表征意义丰富的美育内容易受算法遮蔽,往往不能有效推送,导致正能量的数字化资源供给匮乏。基于用户兴趣的推荐算法会进一步强化其既有偏好,导致缺乏审美素养的学生更容易被良莠不齐、低级趣味、过度娱乐化的信息误导,致使审美能力降低和审美意识弱化。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智能化平台内容的批判性认知,增强学生在多元审美环境中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审美辨析能力。
(作者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副教授、播音主持艺术教研室主任、直播实验中心主任;本文系苏州大学2023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诵读微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结项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