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群众观:扎根人民沃土的永恒智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05:48 3

摘要:"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毛泽东这句朴实而深刻的论断,穿越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风云,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毛泽东的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不仅塑造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更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不竭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毛泽东这句朴实而深刻的论断,穿越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风云,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毛泽东的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不仅塑造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更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毛泽东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群众观——它既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更有"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实践智慧;既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又注重"关心群众生活"的人文关怀。这种群众观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入学习和践行毛泽东的群众观,对于我们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毛主席和基层群众在一起

毛泽东群众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他的母亲文素勤"慷慨仁爱,经常在荒年向乞讨的人施米"的慈悲行为,在少年毛泽东心中播下了同情劳动人民的种子。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特别是《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使他认识到"人民群众而不是英雄个人或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基本原理。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这一时期,他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组织新民学会,开展驱张运动,这些早期实践为他后来形成系统的群众观奠定了基础。

《湘江评论》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毛泽东群众观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接触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识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基本原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与群众观点的结合。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热情讴歌农民运动的伟大壮举,提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这一论述标志着毛泽东群众观的初步形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毛泽东群众观形成的沃土。从领导秋收起义到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长征到抗日战争,毛泽东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群众思想。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这一时期,他提出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重要论断,强调"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群众路线思想,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使党的群众路线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

毛泽东群众观的首要特征是将人民群众置于历史发展的主体地位。在《为人民服务》中,他鲜明地提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一论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根本立场。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理论基石。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系统阐述是其群众观的重要创新。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作了系统阐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这一工作方法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有机结合,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毛泽东群众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一论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取向。毛泽东特别强调关心群众生活,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他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这种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的群众观,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群众观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充分实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等政策,通过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将群众观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系统阐述了如何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等十大矛盾,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论述体现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彰显了他坚持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提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强调"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这一思想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群众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强调:"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这些重要思想都是对毛泽东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重要论述与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与时俱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毛泽东的群众观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这一重要论述与毛泽东的群众观高度契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像毛泽东那样,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毛泽东群众观中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新时代决策具有重要启示。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通过32天的实地调查得出科学结论。这种实事求是、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正是我们今天做好群众工作、制定正确政策所需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这一重要论述与毛泽东的群众观一脉相承。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毛泽东群众观中的矛盾分析方法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价值。他将群众观点与矛盾分析相结合,提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的著名论断。这一方法启示我们,在新时代要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找准工作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毛泽东群众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群众利益无小事

毛泽东的群众观犹如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照亮着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道路。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从"关心群众生活"的人文关怀,到"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实践智慧;从"真正的铜墙铁壁"的深刻论断,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毛泽东的群众观不仅塑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面貌,更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群众观,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群众观的最好继承和发展。

为人民服务

来源:红博90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