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成大事的人,早把自己活成了 “生活的逃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00:20 1

摘要:前几天和老周吃饭,他刚拿下一个千万级的项目,坐在我对面撸串时,手腕上还戴着十年前那块塑料电子表。我打趣他 “抠门”,他却笑:“当年在车间被组长骂‘一辈子没出息’时,我连这块表都舍不得摘 —— 怕摘了就忘了自己要往哪走。” 老周的故事,其实就是 “生活逃犯” 的

前几天和老周吃饭,他刚拿下一个千万级的项目,坐在我对面撸串时,手腕上还戴着十年前那块塑料电子表。我打趣他 “抠门”,他却笑:“当年在车间被组长骂‘一辈子没出息’时,我连这块表都舍不得摘 —— 怕摘了就忘了自己要往哪走。” 老周的故事,其实就是 “生活逃犯” 的缩影:不跟眼前的委屈较劲,不被暂时的安逸困住,一门心思往目标奔,反而把日子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能忍的人,都在悄悄攒 “隐形资本”

老周刚进厂时,因为没背景、嘴不甜,常被同事挤兑。有次他负责的零件出了点小误差,组长当着全车间的人把零件摔在他脸上:“农村来的就是笨,这点活都干不好!” 周围人哄笑,老周却蹲下来把零件一个个捡起来,低头说了句 “下次不会了”。后来我问他当时不委屈吗?他说:“委屈有啥用?我来城里是为了攒钱学技术,不是来吵架的。”

这事儿让我想起老家邻居家的孩子小宇。高考后小宇选了材料专业,亲戚们都劝他 “学计算机才吃香”,连同学都笑他 “选了个‘天坑’专业”。小宇没辩解,默默泡在实验室里。2024 年教育部数据显示,材料类毕业生首年平均起薪比计算机类低 15%,但 3 年后薪资涨幅却高出 22%—— 去年小宇凭借新型合金研发的经验,被一家新能源企业以年薪 40 万挖走。

其实 **“忍” 从不是懦弱,而是人性本质的清醒:我们所有的退让,都是为了给自己攒够跳得更高的资本 **。大学生选专业时被嘲笑、就业初期被打压,与其急着反驳,不如像老周和小宇那样,把别人的轻视当成 “背景音”,专注做自己的事 —— 毕竟最后能让你站稳脚跟的,从来不是嘴皮子,而是手里的本事。

高度自律的 “孤独者”,熬得过别人熬不过的坎

老周的 “狠”,在朋友圈是出了名的。他在车间打工那十年,每天下班先去夜市买两个馒头,然后钻进出租屋学编程,雷打不动学到凌晨两点。有次我约他看电影,他说 “没时间”;后来他升了技术员,我约他聚餐,他还是说 “要学 CAD”。整整十年,他没参加过一次同事聚会,没追过一部剧,连微信好友都没超过 50 人。

这让我想到去年带的实习生小林。别的实习生下班就追剧、打游戏,小林却每天雷打不动学 3 小时数据分析,周末还去企业做免费助理。2025 年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每天主动学习超 4 小时的应届生,就业率比平均水平高 38%,薪资溢价也达到 25%。今年春招,小林凭借扎实的数据分析能力,同时拿到了三家大厂的 offer,起薪比同届同学高了近一半。

很多人觉得 “自律” 是苦行僧式的折磨,其实自律的本质,是对抗人性的惰性,为自己抢更多主动权。大学生总觉得 “时间还多”,把专业课堆到考前突击,把技能学习拖到毕业再说,可等到就业时才发现:那些早早就规律学习、刻意练习的人,早就把你甩在了身后。毕竟职场不看 “你想做什么”,只看 “你能做什么”—— 而 “能做什么”,从来都是自律熬出来的。

没退路的人,反而踩出最直的路

老周常说:“我当年要是有退路,可能早就回家种地了。” 他来自偏远农村,父母重病,家里还欠着外债,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刚进厂时,他连房租都快交不起,只能住地下室,每天啃馒头就咸菜。就是这份 “没退路”,让他不敢偷懒、不敢抱怨 —— 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停下,整个家就垮了。

去年有个学生问我:“老师,我家里条件不好,该选什么专业?” 我给她推荐了护理专业 —— 虽然辛苦,但就业稳定,薪资也不算低。后来她告诉我,班里很多同学觉得 “护理累、没面子”,纷纷转专业,她却因为 “没退路”,咬着牙学完了所有课程。2024 年卫健委数据显示,护理专业就业率高达 92%,远超全国高校平均就业率的 81%,她毕业就进了三甲医院,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补贴家里。

人性的本能是 “趋利避害”,但 “没退路” 恰恰能逼出人的潜力。很多大学生选专业时总想着 “选轻松的、选热门的”,却忘了自己的家庭背景、能力基础 —— 普通家庭的孩子,与其跟风选 “看起来光鲜” 的专业,不如选 “能快速站稳脚跟” 的方向。没退路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退路时,反而把自己的路走歪了。

用 “护城河思维” 扛住同质化,才是长期赢家

老周后来从技术岗转做行业咨询,一开始做得很艰难 —— 市面上的报告大同小异,客户根本不买账。他琢磨了半个月,决定从 “独家内容” 下手:别人只做行业数据汇总,他就去走访几十家中小企业,把一线老板的真实反馈写进报告;别人用文字堆砌内容,他就做成可视化图表,还加了案例解读。慢慢的,他的报告成了行业里的 “香饽饽”,客户说 “看老周的报告,能看到真东西”。

这两年就业市场 “同质化” 越来越严重:学会计的都考初级证,学英语的都过六级,简历拿出来长得都一样。去年我指导一个学中文的学生,让她额外学了新媒体运营和数据分析 ——2025 年领英数据显示,掌握跨领域技能的应届生,竞争力比单一技能者高 40%,薪资溢价也达到 30%。今年她凭借 “中文 + 数据分析 + 新媒体” 的组合技能,被一家互联网公司聘为内容策划,比纯中文专业的同学起薪高了 3000 多。


所谓 “护城河”,本质是为自己打造 “不可替代的价值”。大学生不管是选专业还是找工作,都别想着 “随大流”—— 别人都做的事,你再做就是 “内卷”;只有找到自己的独家优势,比如老周的 “一线数据”、学生的 “跨领域技能”,才能在竞争里站稳脚。毕竟人性都想走捷径,但长期来看,只有主动构建 “护城河” 的人,才能不被淘汰。

说到底,“生活的逃犯” 不是真的 “逃”,而是主动放弃眼前的热闹、委屈、安逸,把精力都花在 “对自己有用” 的事上。毕竟人性的本质,就是为自己谋未来 —— 你今天忍下的委屈、坚持的自律、扛住的压力,终会变成明天别人抢不走的资本。

关注老犟,带您了解教育。


来源:老犟爱说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