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人口增长,对小麦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野生近缘种蕴藏着丰富的优异基因,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基因组的复杂性,许多野生近缘种的基因组信息仍然匮乏,限制了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人口增长,对小麦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野生近缘种蕴藏着丰富的优异基因,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基因组的复杂性,许多野生近缘种的基因组信息仍然匮乏,限制了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诺丁汉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小麦研究中心的Surbhi Grewal团队在《Scientific Data》杂志发表题为“Chromosome-level haplotype-resolved genome assembly of bread wheat's wild relative Aegilops mutica”的论文,揭示了小麦野生近缘种Aegilops mutica(2n = 2x = 14;T基因组)的染色体级别、单倍型解析的基因组图谱,为小麦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主要研究结果介绍:
1. 高质量基因组组装
利用PacBio HiFi长读长测序和Omni-C技术,研究团队成功组装了 Ae. mutica 的两个单倍型基因组。单倍型1的基因组大小约为4.65 Gb,contig N50约为4.35 Mb;单倍型2的基因组大小约为4.56 Gb,contig N50约为4.60 Mb(表1)。基因组注释预测了96,723个基因模型和重复序列。
2. 基因组结构特征
通过与 Ae. tauschii 基因组比对,研究人员将98.08%(单倍型1)和99.13%(单倍型2)的序列锚定到7条T基因组染色体上(表2)。基因组中77.01%的序列为重复序列,其中LTR反转录转座子占主要部分(表3)。
3. 基因组质量评估
BUSCO分析显示,单倍型1和单倍型2的完整BUSCOs分别为98%和97.5%(表S8),表明基因组组装具有良好的完整性。Merqury评估显示,基因组合并后的共有序列质量值(QV)为65.14,完整性值为95.99。LTR组装指数(LAI)分别为11.89和11.75,表明该基因组达到参考基因组质量标准(表6)。
4. 基因注释
研究团队对 Ae. mutica 基因组(单倍型1)进行了基因注释,共预测到96,723个基因模型(表4)。其中,38,771个为高可信度蛋白编码基因,40,217个为低可信度基因(表5)。基因密度和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上的分布如图1b所示。
5. 抗病基因分析
研究发现,1060个基因模型被注释为核苷酸结合富亮氨酸重复序列(NLRs),这些基因在植物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NLR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呈现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染色体远端(图1c)。
6. 与小麦基因组的比较
利用已发表的染色体特异性KASP标记,研究人员确定了这些标记在 Ae. mutica 基因组上的物理位置和分布(图1e-g)。全基因组比对显示,两个单倍型基因组之间以及与近缘种 Ae. speltoides 之间存在良好的共线性(图3)。
7. 单倍型间变异
两个单倍型基因组之间存在大量的序列和结构变异,包括5,210,462个SNPs,219,851个插入,220,040个缺失,21,446个易位和376个倒位(图4,表S10)。其中,最大的倒位位于Chr1T的着丝粒附近,大小约为111 Mb(166-277 Mb)。
8. Hi-C图谱分析
通过绘制Hi-C图谱,研究人员评估了基因组组装的准确性。结果显示,两个单倍型基因组均呈现出沿对角线的致密深红色模式,表明没有潜在的错误组装(图2)。为了确认没有相位转换,研究人员还构建了单倍型1 + 单倍型2组合基因组的Hi-C接触矩阵(图S1),支持近乎完全定相的基因组。此外,对来自两个单倍型的每个染色体的放大Hi-C接触图(图S2,S3)进一步验证了精确的支架和手动校正。
全文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小麦野生近缘种 Ae. mutica 的染色体级别、单倍型解析的基因组图谱,为小麦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该基因组的高质量和完整性为后续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基因发掘和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未来,可以利用该基因组资源,进一步研究 Ae. mutica 中的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如抗病性、品质性状等,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将其导入小麦品种中,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研究团队与资助:
本研究由诺丁汉大学的Surbhi Grewal*团队完成,第一作者为Surbhi Grewal。该研究得到了英国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BBSRC)[grant number BB/P016855/1]的资助。
DOI链接: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