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作为独特的传统医学,始终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视角,深入探寻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智慧及丰富实践经验。当前,中医药在理论创新、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以及教育教学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作为独特的传统医学,始终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视角,深入探寻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智慧及丰富实践经验。当前,中医药在理论创新、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以及教育教学等领域仍面临一定挑战。本文从推动理论创新、规范临床实践、推进优势互补、提升教育质量四方面入手,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中医药理论创新首先要基于古今医家、学术流派的理论成就,深入考证理论的形成基础和复杂过程,并予以准确诠释,以深刻认识中医药理论的优势及特色。同时,理论创新并非舍弃传统,而是在坚持中医药独特的认知方式、思维特点、价值理念与技术经验的前提下,主动吸纳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与研究范式,推动传统理论的当代表达与系统重构。
在知识体系层面,可借助现代生物医学语言,对中医药核心概念进行深入转译和科学阐释。例如,将气、血、阴阳、五脏等传统术语,与神经调节、免疫功能、代谢机制等生理过程建立对应关系,构建中医整体观与系统科学、辨证施治与个体化医疗之间的逻辑通道,拓展中医药理论在现代语境下的表达空间。
在研究范式层面,可积极引入细胞实验、动物模型、人群研究等现代实验科学手段,结合RCT、Meta分析等循证医学工具,搭建中医药与现代科学之间的沟通桥梁,有效回应中医药理论中长期存在的模糊地带与理论空白,推动其理论体系持续完善与动态演进。例如,吴以岭院士带领的多学科科研团队,系统梳理了古代医家关于“络病”的零散记载,围绕现代重大疾病的临床需求,融合现代解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推动中医络病学从经验描述走向系统化、学科化发展,成为中医药理论创新的重要范式。
规范中医药临床实践
中医药被广泛接受依赖于社会大众对其疗效的肯定,而疗效被肯定的重点在于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中医采用辨证论治,依据对患者整体状况的综合判断,采取“一人一方一用”个性化治疗流程。但是,该模式虽能精准贴合个体差异,却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导致其诊疗效果缺乏科学性评价。对此,可运用国际公认方法与标准,重新解释、评价中医药治疗效果。例如,可引入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方法,规范中医药临床实践,使中医药疗效能以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呈现,从而推动其国际传播与应用。
与此同时,中药强调通过复方、配伍来发挥药效,减少毒副作用,发挥其多功效、多主治、多成分、多靶点的优势。然而,每一味中药各具有效成分,检测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十分复杂,这使得中医方药的量效关系研究始终面临挑战。因此,在中医药研发上需加强对传统方药及配伍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研究,通过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提升其严谨性、规范性。
推进中西医优势互补
中西医虽同源于医学实践,但因文化土壤、思维方式、观察角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二者具有各自的优势特点,并非从属关系,而是双向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应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在互相借鉴中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为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需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一是构建科学系统的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制定标准化、可操作的诊疗路径和规范,明确中西医在不同疾病及病程阶段的分工与协作,实现精准治疗;二是加强跨学科、多中心联合科研平台建设,推动中医药理论与西医先进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及转化医学等多层次合作,促进中医药与国际主流科学体系接轨;三是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医学院校开设融合课程,推动师资和研究人员双向交流,加快培养具备系统思维与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提升中医药教育质量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创新的保障,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科学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教育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为此,需不断完善教育模式与内容,提升中医药教育质量。
在教育模式上,应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的同时,也能获得实践经验的传授。其中,院校教育为学生提供学习中医药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与科研方法;而师承教育则通过与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密切接触,学习传统中医药诊疗经验与技术,同时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例如,河北中医药大学自2014年起便开始探索“院校+师承”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中医经典功底、中医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及人文综合素养等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教育内容上,需加强经典传承,着重培养学生中医药临床思维。中医药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是中医药理论的源头和基石,蕴含着丰富的临床思维与方法。同时,推动经典学习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在临床实习中引导学生运用经典理论分析病症、制定治疗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科研项目(2024AH030086)和安徽省高校科研重点项目(2023AH051717)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