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9年的寒冬,凤凰谷被霜雪封藏,冷风穿梭在沟壑与田埂间,吹得人心生寒意。我高考落榜回到老家,像一只迷了途的羔羊,困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满心的理想被现实敲打得七零八落。
恩师张小琴
1989年的寒冬,凤凰谷被霜雪封藏,冷风穿梭在沟壑与田埂间,吹得人心生寒意。我高考落榜回到老家,像一只迷了途的羔羊,困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满心的理想被现实敲打得七零八落。
那时的我,一头扎进诗歌的世界,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出口的行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行行文字里。一首接着一首,那些诗歌如同我撒向远方的种子,盼望着能在某一处土壤里生根发芽。可投出去的稿件,就如同飘进山谷的呼喊,没有一丝回应,石沉大海。每一次等待,都像是在寒夜守着将熄的篝火,希望愈发黯淡。
就在这冰冷的时节,一封来自《山东文学》诗歌编辑张小琴的退稿信,悄然闯进了我的生活。信的纸张平平无奇,可上面的字迹却力透纸背,一笔一划,满是温度。多数内容是对我诗歌的点评,不是浮于表面的敷衍,而是深入骨髓的剖析,点出不足,也瞧见了我的坚持。还有那字里行间的鼓励,恰似春日暖阳,直直暖到我心底。
我仍记得初见这封信时的心情,像是在漫长的黑夜里跋涉许久,终于望见一丝曙光。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我都将它捧在手心,反复研读,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最迷茫无助的日子里,它让我坚信,脚下这条满是荆棘的路,是通往光明的方向。
此后,生活的车轮滚滚向前,我数次搬家,那封退稿信一直被我视若珍宝,它就像我在文学海洋漂泊时的指南针。可不知何时,它竟如一阵风,消失得毫无踪迹。我四处找寻,满心怅然,仿佛弄丢了生命里最珍贵的宝物。
记起了恩师张小琴
很多年过去,我已成为省级作家协会的一员。偶然间看到王方晨主席写的关于山东文学编辑张小琴的印象,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瞬间翻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恩师张小琴,还有那封改变我命运的退稿信。
张小琴,这位来自山东莱芜的女子,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在文学与传媒领域熠熠生辉。她曾是《山东文学》杂志社的编辑,用敏锐的文学触觉,挖掘无数璞玉;在中央电视台,她主持过《心理访谈》《道德与法制》等节目,凭借知性的形象和深刻的见解,走进观众心间;如今,她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为培育传媒人才默默耕耘。其中,《道德与法制》栏目作为山东电视台和全国法制节目中连续播出数年的王牌,连续8年斩获国家级政府奖一等奖,这背后离不开她的付出。
那时,我不过是一介农民,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渺小如尘埃,无人问津。能收到张小琴老师的退稿信,这份幸运如同沙漠里的甘霖,珍贵又难得。她本可以对我的稿件置之不理,任其淹没在海量的来稿中,可她却愿意花费时间,认真阅读、悉心点评,给予我真诚的鼓励。
这哪里只是一封信,分明是对一个文学梦想的尊重,是在黑暗中为我点亮的启明星。她的善意与关怀,跨越漫长岁月,始终温暖着我。在文学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每当我遭遇挫折,想要放弃时,那封退稿信、那份鼓励,便成为我坚持下去的动力。世间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看似平凡,却能在不经意间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改写我们一生的轨迹。
您好!恩师张小琴
来源:千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