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夏天格外炎热。刚出高铁站的南开大学国旗护卫队暑期实践队成员们顾不上旅途劳顿,步履匆匆赶去聊城革命烈士陵园。
90年前
作为南开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新生
他在新学年始业式上亲耳聆听
张伯苓老校长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
88年前的今天
作为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参谋长
他奉命率队进驻齐河坡赵庄时遇袭突围
不幸牺牲,年仅21岁
他是抗战烽火中的南开英烈
是最早牺牲在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大抗战英雄
何懋勋
这位西南联大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名列首位的抗战英雄
在聊城革命烈士陵园的墓碑上
却赫然写着“何方烈士”
何懋勋,你在何方?
今年夏天格外炎热。刚出高铁站的南开大学国旗护卫队暑期实践队成员们顾不上旅途劳顿,步履匆匆赶去聊城革命烈士陵园。
何懋勋(又名何方)烈士在聊城革命烈士陵园墓地
陵园南区一排1号墓,何方烈士长眠于此。不久前,“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者意外发现何方烈士,就是抗战烽火中的南开大学英烈学子——何懋勋。
这是一位已经入学90年的“老”学长。
南开学子何懋勋录取名册(南开大学馆藏档案)
1935年,18岁的何懋勋从扬州来到南开大学求学。在9月17日南开大学新学年始业式上,他第一次见到张伯苓校长。在这场欢迎新同学的开学典礼上,张伯苓向全校师生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台下的何懋勋听得心潮澎湃。
这是一位“年轻”的学长。
1938年8月28日,北上抗日的何懋勋在山东省齐河县坡赵庄壮烈牺牲。21岁的他,成为最早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西南联大抗战英烈。
何懋勋烈士(1917-1938)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爱国三问”提出90周年。南开学子回到历史“现场”,他们要去看望何懋勋,去听听入学90年的“年轻”学长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南开大学校园南部风景。图中右侧建筑为秀山堂,左侧为思源堂
时间回到1937年,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味道的夏天。
那年夏天,“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那年夏天,南开大学等南开系列学校遭到侵华日军有计划的毁灭性轰炸。举行过多场南开大学始业式的秀山堂等标志性建筑在炮火中倾塌。
那年夏天,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在抗日战场牺牲,年仅25岁。
那年夏天,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迁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下简称“长沙临大”)。
南下的路途并不平坦。一路炮火连天,师生们闯过日寇的层层封锁线,才得以在长沙找到一块暂时能放下书桌的地方。
直到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大才得以在韭菜园圣经学院正式复课。也正是在这一天,日军的战机第一次飞过长沙上空。
“他耗费了四十年精力一手创成的南开毁在敌人的炮火之下,他心爱的儿子参加空战牺牲……这一切难道还不够他这位六十四岁的老人伤心吗?”随校赴湘求学的何懋勋满心疑问,在长沙临大的讲堂又一次见到了张伯苓校长。
20世纪30年代的张伯苓校长(南开大学馆藏档案)
那天,长沙临大最大的讲堂挤满了人。穿着灰色长袍、戴着老光眼镜的张伯苓在热烈的掌声中走进会场。他体格魁梧,面带笑容,开口说道:“我心里真愉快极了,绝不像许多关心南开的人所料的那样。有什么值得我伤心的呢?”台下的何懋勋为之一惊。
谈到南开校园被毁,张伯苓讲,“毁掉天津的南开,许多更活泼更有希望的南开又开始在各处成长起来……事情只要去干,有什么不可以成功的呢?所以我说如果中国人个个肯像我这样的干,干什么都成。你说哪一件我们中国人比不上人家?你说我们拼不过日本小鬼?”
谈到当前局势,张伯苓讲,“这次抗战我们一定要胜利,毫无问题。上海失了算什么,太原失了算什么,难道就像赛球的时候,裁判员的哨子一吹说,‘The Game is over’?不是的,完全不是的。我们这一回的‘Game’还早着啦!打不完的!中国有这样大,这样多的人,就容他舒舒服服地进来霸占?……我劝你们大家每人回去写十封信,告诉你们亲戚朋友,叫他们不要害怕,中国最后是一定要胜利的!你们想,这不比给我们吃下一剂大补药更强得多吗?”
张伯苓越讲越开心,越讲越有精神,带有天津乡音的“大白话”越讲声音越洪亮,一直讲到太阳都下山了。
凛冽的冬日,寒风在窗外呼啸,讲堂内的气氛却越来越高涨、越来越火热。何懋勋和同学们也越听越激动,越听越兴奋。讲座开始前的颓丧一扫而光,脸上都透露出希望的光彩。他详细写下这位受万众敬仰的老人所讲的内容,以《张伯苓先生》为题投稿到《抗战周刊》。
1937年12月18日,汉口《抗战周刊》刊发何懋勋所写《张伯苓先生》
1937年12月18日,何懋勋所写的《张伯苓先生》发表在汉口出版的《抗战周刊》上。
文章中写道,最后他(指张伯苓,下同)劝我们必须要具备两件修养的功夫:第一是“公”,第二是“能”。他说,无论是在学校,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里,不公绝对不行,如果个个人都为私,那前途便只有黑暗!......目前的世界正在慢慢改进着,当然有一天总要走到“公”的路上去。其次,说到“能”,说“能”并不是希望要有多么大的技术的意思,我所说“能”,是要“能”干,肯吃苦,一生肯吃苦,什么都可以成就!
张伯苓说的话,何懋勋不仅写了下来,还身体力行。他决心投笔从戎,北上抗日。
早在1935年底,刚入学的何懋勋就在天津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同南开师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爱国游行。他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来到长沙后,他还在长沙银宫戏院主演过著名抗日话剧《前夜》。
1937年12月上旬,长沙临大成立了国防工作介绍委员会,为学生们直接参加抗日工作提供实际帮助。
张伯苓向学生们宣布:“凡服务国防有关机关者,得请求保留学籍。其有志服务者,并得由学校介绍。”
国防工作介绍委员会成立不到两个月,根据教务处登记簿的记录,在长沙临大提出申请保留学籍、领取肄业证明和参加抗战工作介绍信的就有近三百名同学。张伯苓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经常通过周恩来把优秀的师生和南开校友推荐到抗战前线去工作。
1938年3月,何懋勋等数名长沙临大同学来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一致请求到前方参加抗战。何懋勋的学长、被张伯苓称为“南开最好的学生”的周恩来,正在这里领导工作。
1938年7月25日,中共鲁西北特委欢迎美国卡尔逊将军访问聊城,前排左二为青年抗日挺进大队参谋长何懋勋
在办事处的介绍下,何懋勋等人赴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何懋勋在山东聊城范筑先将军部参军,任青年抗日挺进大队(以下简称“挺进队”)参谋长。
在这里,大家更熟悉何懋勋的另一个名字——何方。
据挺进队政治主任阎戎回忆,挺进大队的成员最大的二十三岁,最小的才十五岁,被称作“娃娃兵”。
按照中共鲁西北特委(政治部)的指示,挺进队重在培养抗日干部,主抓思想政治教育。
上学时,何懋勋成绩优异、爱好诗歌、口才极佳,尤其擅长演讲。曾在全校英语演讲比赛中独占鳌头,获得张伯苓校长赠送的银盾一座。
在挺进队,何懋勋和阎戎主讲政治课和时事报告,大队还教唱抗战歌曲,办起了“救亡室”,出墙报。成员们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
1938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攻入了被日军侵占的济南城。在济南前线抗战凯歌的鼓舞下,挺进队全体成员要求参战。
奔赴前线前,何懋勋激动地说:“报国之夙志,斯得酬矣!”
挺进队还写下诗歌以表决心: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是抗日挺进队员。
国家危亡,民族灾难,
我们担起救国的重担。
英勇牺牲,不怕艰险,
把日寇赶出中国,
保卫祖国河山!
8月28日拂晓,挺进队驻扎的坡赵庄遭到日伪军包围袭击。在密集的炮火攻击下,何懋勋等人率队突围,血战达一小时之久,终因兵力悬殊,何懋勋等二十余名战士英勇牺牲。
何懋勋烈士墓碑
挺进队其他成员护送着何懋勋等烈士灵柩到聊城,在东关华佗庙停灵三天,前往吊唁的群众络绎不绝。聊城隆重举行了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并立碑纪念。
1938年11月22日《新华日报》刊发消息《南开大学生何懋勋在鲁殉职》
11月22日,《新华日报》刊发南开大学学生何懋勋在鲁殉职的消息。
何懋勋牺牲的消息传回学校,西南联大的师生悲痛不已。12月6日,西南联大举行了长达3小时追悼何懋勋同学为国死难大会。南开大学秘书长、时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慨叹何懋勋的牺牲,“从此学校国家又少一人才”“南开又多一为国牺牲者”“中国人又多一个拿自己血肉调换中华民族、国家之复兴者”。
有人说,21岁像是人生的6点18分,这时太阳才刚刚升起,迸发的青春与活力势不可挡。
何懋勋的人生钟摆,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暨国立昆明师范学院革命烈士纪念碑,基座刻有何懋勋(名列首位)等27位烈士的英名
后来,何懋勋的同学刘兆吉创作两幕话剧《何懋勋之死》以示缅怀。他的名字,永远写在南开大学“英烈谱”中,刻在清华英烈纪念碑上,也镌刻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暨国立昆明师范学院革命烈士纪念碑首位。
今年夏天,南开大学国旗护卫队暑期实践队成员们还去到何懋勋的家乡江苏扬州。他的亲属曾在上世纪80年代将他的部分骨灰带回家乡,安葬于扬州革命烈士陵园。
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刘帅制作的何懋勋形象AI复原成果
在这里,南开的学生见到了何懋勋四哥的儿子何寅燮,向他展示了何懋勋烈士形象的AI复原成果,听他讲述了“懋勋”的由来:
“懋”既有“盛大”之意,又含“勉励”之义。何懋勋的父亲何蓉孙是晚清秀才(一说举人),曾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学员,因参与“护国运动”立功授勋,因此为儿子取名“懋勋”。
见到南开大学的学生,何寅燮总想多说一些,可家中并没有太多何懋勋留下的记录,只有那不变的家风永远传承。他说:“当国家需要时都能挺身而出,捍卫国土,保家卫国,烈士的血就没有白流!”
90年前,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在民族危亡之际,发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激励了无数青年学子、仁人志士救国强国的斗志。
90年来,从南开走出的烈士就有于方舟、马骏、陈镜湖、何懋勋、郭永怀等有名可考者36位,化学家申泮文、诗人穆旦等毅然走上从军道路,他们用热血乃至生命树起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丰碑。
2024年9月21日晚,天津,在南开大学举行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和创校校长张伯苓的数字人形象开展跨时空对话,带领全场重问重答“爱国三问”
再过不久
南开大学就要迎来2025级新生
前辈们留下的青春芳华
留下的赤子情怀
激励着后辈们带着生生不息的爱国情怀
带着代代传承的爱国三问
勇敢迈向未来
NANKAI UNIVERSITY
*
*
*
*
*
来源: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