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岁学生花 200 万打赏主播!打赏热潮背后,是该按下“冷静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2 17:40 2

摘要:看完这条一句话新闻,本人像绝大多数人一样,首先想到的是这200万巨款来自哪里?23岁的年龄,要么刚大学毕业不久,要么还在学校深造,不排除有极少数这个年龄段的人能通过努力挖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其它要么来自父母,要么通过借款和网贷。无论是来自父母,还是借贷,都是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除了震惊,还是震惊。“23 岁学生半年耗费近 200 万打赏主播,家长:全然不知,期望能退款。”

看完这条一句话新闻,本人像绝大多数人一样,首先想到的是这200万巨款来自哪里?23岁的年龄,要么刚大学毕业不久,要么还在学校深造,不排除有极少数这个年龄段的人能通过努力挖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其它要么来自父母,要么通过借款和网贷。无论是来自父母,还是借贷,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值得所有人深思。

图片来自网页截图

该事件也很快在网络引发争议,一方是家长痛心疾首,斥责平台诱导消费;另一方则是网友质疑:“已然成年,自己所花之钱还能讨回?”此番纷争背后,究竟谁应承担责任?法律又如何界定此类行为?成年人的巨额打赏可否退款?

23 岁,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依《民法典》第十八条,“成年人需独自承担民事行为之结果”。这意味着,倘若其精神状态正常,打赏之举原则上合法有效,家长无权径直要求退款。当下,多数法院将打赏定性为“自愿娱乐消费”,成年人难以获得支持。譬如,上海一男子打赏 150 万元后被法院驳回诉求,缘由即为“自主行为”。

倘若家长欲维权,想借平台追回此笔款项,以“钱乃家庭共有财产,孩子无权独自花费”“平台或主播诱导消费,存在过错。”为理由,或许能有所突破。据网络资料显示,成年人打赏退款胜诉率未及 10%,家长应优先搜集资金归属、平台过错等关键证据。

近日,江西省某法院审结了一起直播打赏的案例。鲁某为离异女,闲暇无事时,会通过观看短视频来消磨时光,偶然之间,邂逅了主播陈某。一时兴起,鲁某会通过打赏的方式,博取陈某的欢心,随着打赏金额的递增,两人的关系亦进一步深化,鲁某偶尔也会前往陈某的居所地与陈某同居。

图片来自法院微信公众号

陈某谎称自己亦是单身,并承诺会悉心照料鲁某。在陈某的甜言蜜语猛烈攻势之下,鲁某彻底沉沦,前后为陈某共打赏 241069 元。当鲁某察觉陈某并非单身,不仅有妻子,还育有两个孩子时,她一纸诉状将陈某告至法院,要求陈某退回自己打赏的费用。

法院经审理认为,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其基本运作模式乃是观众通过直播平台观看直播,通过购买虚拟货币、虚拟礼物打赏给主播,该打赏行为应属观众为获取自身满足及愉悦感的一种网络消费行为。故而,法院未支持鲁某要求返还打赏金额的诉求。

但鲁某通过平台结识陈某,并与陈某建立恋人关系,且由于陈某已有家室,此种婚外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因违背公序良俗不受法律保护,法院要求陈某返还鲁某通过社交软件赠予的 60268 元。

江西案例的判决,或许可为家长指明一个方向。若家长能够证实平台或主播存在欺诈、胁迫或显失公平(诸如虚构互动诱导打赏)之情形,那么便能索回部分款项,否则退款诉求实现的可能性较低。

无论是从现有法律规定,还是从现实法院判决的案例来看,这起 #23岁学生半年花近200万打赏主播#事件,很难要回全部款项。如果家长想追回部分款项,除了打官司,家长还可以与平台协商,部分平台为维护声誉,或许会退还部分金额,但无法律强制效力。同时,向网信办、消协等反映平台的违规行为,促使行政监管介入。

23岁学生半年时间豪掷近200万打赏网络主播,这种不理智的消费行为,暴露出家庭财产管理的疏漏,让人觉得痛心。同时,也反映了家庭教育存在较大的缺陷,要么父母为了经营生意,很少过问孩子,用钱替代教育,孩子在缺爱的情况下,难免会有这么不理智的行为。

再者,平台的打赏特效、排行榜、主播话术形成“成瘾式”设计,都是诱导打赏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主播的话术,以及主播对“榜一大哥”其它渠道的非正常交流,都会让成年人沉沦,这就要求平台完善对成年人消费的保护(例如设置冷静期、单日限额)。

图片来自网络

现有的法规重点保护未成年人,对于成年人冲动消费缺少救济举措。200 万元的风波,既是个人消费失控的悲剧,亦是数字时代新型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法律无法为所有冲动行为“兜底”,唯有家庭、平台、社会共同构筑理性消费的防线,方可避免更多人陷入“打赏黑洞”。

#直播打赏#

来源:江西游子大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