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沂客户端讯8月26日上午,齐自豪成功捐献27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临沂市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达到了150例。从2007年到2025年,从第1例到第150例,这一条生命之路,临沂坚持了18年。
在临沂客户端讯 8月26日上午,齐自豪成功捐献27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临沂市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达到了150例。从2007年到2025年,从第1例到第150例,这一条生命之路,临沂坚持了18年。
如同一道希望之光,穿透绝望的谷底。每一例捐献的背后,都是捐献者用热血创造的生命奇迹,是一个重获新生的家庭,更是众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默默坚守。
一次爱心颤动
自接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后,一向睡眠质量良好的齐自豪,失眠了。辗转间,他再一次想起2019年,采血室里,护士向他科普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时,那一抹涌上心头的震颤。
2019年9月的一天,齐自豪响应罗庄区盛庄街道办事处的号召,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前往区人民医院,准备抽取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其实去之前,齐自豪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理解还仅停留在书面上,知道这是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的有效手段,捐献过程与献血类似。但具体怎么捐献,会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以及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是干啥的,他并不了解。
抽取血样时,采血护士的话语让他心头怦然一震:“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是搭建血液病患者、捐献者联系的桥梁,是拯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库。每天,数以百万计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的患者都在翘首盼望,等待更多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援助之手。”
虽已过去6年,但齐自豪仍记得采血护士言辞间的恳切——“只要留下8毫升的血样,就能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这就像为血液病患者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未来的某一天,每一个入库志愿者都有可能成为某个家庭最后的希望。”
那一刻,齐自豪深刻明白,原来除了献血,还有更重的责任可以承担。作为青年一代,理应在他人需要时挺身而出。他当即留下血样,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万一能配上,就是救人一命啊。”这句朴实的话,成了他心底的约定。
两通捐献电话
今年4月中旬,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让这份深埋于心底的善意有了回响。“齐自豪先生,您好,这里是临沂市红十字会。现在有一位白血病患者与您留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血样匹配成功,请问您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的生命?”短暂惊讶后,齐自豪的回答干脆利落:“配上了,那就捐!”
同意捐献,只是一个开始。
之后的几周内,齐自豪又经历了高分辨配型、捐献前体检等必要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都有可能让这场“生命接力赛”戛然而止。为了避免变动的发生,齐自豪开始注意科学搭配饮食,避免熬夜。只是,一个月又一个月过去,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却像石沉大海般,忽然没了音讯。
“是不是患者病情好转了,不需要捐献了?还是病情更严重了?”齐自豪不敢再往下想,他当即拨通了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询问受助患者的情况。得知患者突发身体不适,不适宜接受干细胞移植时,他更是坚定了决心——这份生命的沉重托付,他扛!
终于,8月初,捐献流程重启。两周后,齐自豪启程前往山东省立医院,进行术前准备。在注射了4天动员剂,并且身体各项指标达到造血干细胞采集要求后,齐自豪于8月26日上午进入了采集室。仪器滴答作响,每一声都像是生命的号角。采集室里,齐自豪静静地躺着,细长的导管一端连着他的静脉,另一端通向血细胞分离机,鲜红的血液在透明的管道里缓缓流动,一点点凝聚成那袋沉甸甸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历经4个小时的采集,齐自豪成功捐献27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袋极其珍贵的“生命火种”在专业人员的护送下即刻启程,奔赴受助患者所在的医院。“捐献过程很顺利,这是个好兆头。”齐自豪自语。
里程碑式跨越
齐自豪成功完成捐献,我市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达到了150例。这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生命之路,临沂走了18年。
从第1例捐献者张广蒙到第100例捐献者颜丙彦,用时14年5个月;从第101例捐献者张立帅到第150例捐献者齐自豪,用时3年4个月。这一不断递增的数据表明,生命接力,正在加速。
加速递增的,不止是捐献者。自2007年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启动以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人数也在刷新纪录。截至目前,我市累计采集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捐献者有1.8万余人。这一飞速跳跃、累加的数字背后,饱含着广大志愿者的无私大爱和默默付出。
从涓涓细流到生命洪流。
2007年12月1日,时年27岁的医务工作者张广蒙勇敢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实现我市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首例涉外造血干细胞捐献。
2013年7月31日、2014年1月16日,现任职罗庄区大数据局的顾昭瑞,一年内为同一位患者捐献,成为我市首例两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24年11月6日,徐建霞捐献后,其弟徐建发也完成260毫升造血干细胞捐献,亲姐弟先后与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并捐献,这是全国首例
……
不同的年纪、不同的职业,却用相同的信念完成了对陌生生命的“挽救”,成为穿透绝望的光。
凡人微光,亦可璀璨。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褚菲菲
编辑:张娜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