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去高通、谷歌到拥抱特斯拉,165 亿美元“救命稻草”能否拯救三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8:42 2

摘要: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TrendForce 的数据,2019 年,台积电的全球代工市场份额为 49.2%,三星以 18% 紧随其后 。然而,短短几年间,三星不仅没能跟上台积电的步伐,两者之间的差距反而变得越来越大。到 2024 年第二季度,台积电的市占率已飙升至

曾几何时,三星在晶圆代工市场稳坐第二把交椅。然而,近年来的数据却无情地揭示了其地位的动摇。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TrendForce 的数据,2019 年,台积电的全球代工市场份额为 49.2%,三星以 18% 紧随其后 。然而,短短几年间,三星不仅没能跟上台积电的步伐,两者之间的差距反而变得越来越大。到 2024 年第二季度,台积电的市占率已飙升至 62.3%,近乎垄断市场,与三星的 11.5% 形成了“断崖式”领先。

图源:TrendForce

更令人担忧的是,到了今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台积电的市占率已上涨至 67.6%,三星的市占率更是只有 7.7%。在三星与台积电的差距越来越大之时,其他竞争者的市占率也逐渐追了上来。2025 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SMIC)的市占率已达到 6% ,超越了格芯(GlobalFoundries)和联电(UMC),跃升为全球第三大代工企业 ,与三星的差距迅速缩小到仅剩 1.7 个百分点。

三星的困境,可以总结为一场内忧外患的“双重挤压”:在高端市场,它被台积电的绝对领先地位所压制;而在中低端市场,又受到来自中国大陆中芯国际等厂商的低价竞争与迅速追赶。

35% 良率惨败:三星 4nm 为何输给台积电 5nm

三星的代工困境,其核心问题还是在于先进工艺的良率问题。良率是晶圆代工业务的生命线,它直接决定了每一片晶圆上能产出多少合格的芯片。在这条生命线上,三星却屡屡受挫。

图源:网络

根据多方报道的数据,在早期的 4 纳米工艺上,三星为高通生产的骁龙 8 Gen1 芯片良率一度只有 35%。这种极低的良率直接导致了高通旗舰芯片在功耗和性能上表现不佳,在多项测试中都不如同期的联发科天玑 9000 芯片,高通的高端形象“跌落神坛”,被冠上了性能差、功耗高的名号。当高通将下一代“骁龙 8+ Gen1”的订单转投台积电的 4 纳米制程后,瞬间扭转了局面,新版芯片的功耗一下降低了 30%。

图源:NanoReview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谷歌身上,自从谷歌 Pixel 系列手机开始采用三星代工的 Tensor 芯片之后,Pixel 手机的性能就一直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苹果、三星等品牌的旗舰手机,因此在广告宣传中谷歌主要也是强调 Pixel 手机的 AI 功能。

随着上周 Made by Google 发布会召开,谷歌也正式推出了由台积电 3 纳米工艺打造的 Tensor G5 芯片了。相比前代由三星工艺制造的 Tensor G4,Tensor G5 的 CPU 性能提升了 34%,TPU 算力提升了 60%。根据官方数据,与 Tensor G4 相比,Gemini Nano 在多个应用场景中运行速度提升了 2.6 倍,效率提升 2 倍。此外,Tensor G5 拥有 32K 的 token 上下文窗口,而去年的 Tensor G4 仅有 12K。

对于高通、谷歌这类顶尖客户来说,低良率不仅意味着高昂的制造成本(芯片设计公司通常需要为整片晶圆付款,而不是只为可用的芯片付费),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动摇了客户对代工伙伴的根本信任,对三星品牌声誉的冲击远比单一订单的流失更为严重。

虽然后续有消息指出,三星的 4 纳米和 3 纳米良率曾有积极进展,提升至 75% 和 60% 以上,但这些数据似乎并未得到稳定维持。最新的传言还指出,三星的第二代 3 纳米良率仅为 20%,甚至有传闻称其自研的 Exynos 2500 处理器在试产时良品率为 0% ,这可能迫使三星自家的芯片也转由台积电代工。这种良率数据的矛盾与波动,恰恰反映出三星在先进制程上缺乏足够的技术稳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客户最不愿承担的风险。

图源:TrendForce

除了良率,在关键的晶体管密度上,三星同样落后于台积电。以 4 纳米工艺为例,虽然台积电和三星都都具备“4 纳米”工艺技术,但并不代表两者在物理结构或技术迭代上完全一致。实际上,台积电的 4 纳米(N4)是基于其 5 纳米(N5)工艺的改进和迭代,属于完整的工艺升级,采用了更先进的pitch scaling(即晶体管和金属层的间距进一步缩小),并在标准单元设计和 EUV 层数上做了优化。三星的 4 纳米(4 LPE)则更多是对其 7 纳米工艺的改良,物理尺寸和结构变化有限,密度提升主要依赖单元层级的调整而非全面的物理微缩,因此在密度上落后于台积电。

因此,台积电 4 纳米的理论晶体管密度达到 178.4MTr/mm²,远高于三星 4 纳米工艺的约 145.8MTr/mm²。不仅如此,台积电 N5,也就是 5 纳米工艺的理论晶体管密度已经达到了 171.3MTr/mm²,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台积电 5nm > 三星 4nm 的“神奇现象”。

万亿美元市值,台积电用 90% 良率锁死客户

三星原本的客户纷纷转投台积电造成的影响也直接反映在了三星财报上,从最近一年的整体财务表现来看,三星的收入稳定在约 74 万亿至 79 万亿韩元之间,但营业利润从 2024 年第三季度的 9.18 万亿韩元持续下降至 2025 年第二季度的 4.7 万亿韩元。

图源:前方智能

如果单看 DS 部门(包括存储业务和代工等非存储业务),存储业务的表现相对持续稳定,但 DS 整体的营业利润却从 2024 年第三季度到 2025 年第二季度下降 90%,这其中都是非存储业务(含代工)持续表现不佳造成的。

如果将时间跨度拉长到 10 年,下面这张图片可以更加清晰看出三星代工业务(Samsung Foundry)的情况。

图源:Citi

三星代工业务从 2015 年到 2024 年的经营表现也揭示了几个重要问题。在 2015 - 2018 年期间,三星的代工业务经历了一个增长期,利润率从约 3% 提升至 12% 的峰值。虽然中间出现了一段时间调整期,但利润率仍然维持在 5-7% 区间波动,并在 2022 年达到了近期高点,利润率约为 10%。不过三星代工业务在 2022 年后出现急剧下滑,直接跌至亏损状态,而且亏损还在扩大,利润率已经降至 -15%。

三星代工业绩下滑,台积电的业绩自然就是节节攀升。从财务角度来看,苹果、高通、AMD、英特尔等品牌的 3 纳米独家代工订单为台积电带来可观的收入。台积电 2024 年全年收入达到新台币 2894.31 万亿元,较 2023 年的 2161.74 万亿元增长 33.9%。进入 2025 年,表现进一步加强,上半年收入达到新台币 1773.05 万亿元,同比上升 40%,2025 年 7 月月度激增 22.5%。

在技术方面来看,台积电 3 纳米制程的营收贡献正在快速成长。在 2023 年第四季度,3 纳米营收占比已达到公司总收入的 15%。到了 2024 年底,3 纳米营收占比来到了 26%,5 纳米占 34%,7 纳米占 14%。先进制程(7 纳米及以下)总计占公司晶圆营收的 74%。

截至 2025 年,全球能够实现 3 纳米芯片量产的企业只有台积电和三星,台积电 3 纳米营收占比越来越高,那结果只有一个,订单全是从三星手里“抢来的”。

图源:CompaniesMarketCap

强劲的市场表现也反映在了台积电股价和市值上,台积电股价在 2024 年上涨了 81%,显著超越台湾加权指数 28.5% 的涨幅,也推动台积电市值在今年突破 1 万亿美元大关。目前全球一共只有 11 家公司市值突破 1 万亿美元,台积电也是其中唯二两家不是来自美国的公司。

虽然台积电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台积电的战略收益远超财务数字。高通、谷歌转单,以及苹果、英特尔、AMD、联发科和英伟达等几乎所有顶尖芯片设计公司的 3 纳米订单,共同为台积电构建了一个极其稳固的“客户信任生态圈”。在先进制程领域,客户更倾向于选择一个技术成熟、良率稳定且产能可靠的代工伙伴,以降低其产品开发和生产的风险。

台积电稳定的 3 纳米良率(据传超过 90%) 让客户无需担心成本和性能问题。这种信任使得客户敢于将其最关键的产品,如高通的“骁龙8 Elite”、苹果的“A18”和谷歌的“Tensor G5”等,集中在台积电生产。这种客户集中效应又进一步推动了台积电的营收增长,稳定的现金流使其有更充足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支出。这种良性循环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护城河,使其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其绝对领先地位。

特斯拉的巨额合约:是“特效药”还是“强心针”?

在经历了高通和谷歌等客户的流失后,三星与特斯拉签订的巨额代工合约为其晶圆代工业务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据报道,这份合约价值高达 23 万亿韩元(约合 165 亿美元),是三星代工业务史上最大的单笔订单。该合约为期近十年,将持续至 2033 年底,并将在三星位于美国德州泰勒市的新晶圆厂生产特斯拉下一代的 AI 芯片(AI6)。制程技术将从 5 纳米和 4 纳米节点开始,最终过渡到三星的 3 纳米 GAA 和 2 纳米制程。

图源:三星

这笔订单对三星的战略意义重大。它为三星的德州新厂提供了急需的“锚定客户” ,确保了其在美投资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获得特斯拉这个在 AI 领域具备高度影响力的旗舰客户,也为三星受损的代工声誉,以及节节下滑的业绩表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修复。这笔交易也能向市场证明,三星的先进技术路线得到了重要客户的认可,这有助于恢复其他潜在客户的信心,并打破因良率问题导致的客户流失恶性循环。更值得一提的是,据马斯克透露,三星甚至允许特斯拉“亲自走上生产线”来参与制造优化 ,这种深度合作模式,正是重建信任的最佳方式。

然而,这笔大单能否从根本上扭转三星代工业务的整体颓势,目前仍不明朗。

首先,从财务角度看,这笔 165 亿美元的合约定金虽然庞大,但分摊到近 10 年的期限中,其每年带来的营收约 18 亿美元。这对于三星电子每年数千亿美元的总营收而言,虽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 。

其次,三星并非特斯拉的独家供应商,此次合作仅限于特斯拉的 AI6 芯片,而特斯拉的前代 AI5 芯片则是由台积电负责,虽然代工的并非同一代产品,但也表明特斯拉的策略可以分散供应链风险,三星如果无法满足特斯拉的需求,那么完全可以再转移到台积电。

特斯拉的合约更应被视为一剂战略性的“强心针”,而非能立即扭转全局的“特效药” 。它为三星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起点”,但三星仍需利用这一成功案例,证明其先进制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积极向其他 AI、高性能计算(HPC)和汽车智能驾驶等领域推广,实现客户组合的多元化,才能真正实现业务的长期复苏。

中芯国际蚕食三星腹地

在与台积电争夺先进制程市场的同时,三星也面临着来自中芯国际在成熟制程市场的强劲竞争。中芯国际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实现了 6% 的市场份额 ,对三星 7.7% 市占率的第二名地位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图源:网络

中芯国际的迅速崛起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最主要的驱动力来自美国对中国在先进半导体制程上的制裁。由于无法获取 EUV 光刻机等关键设备,本土半导体产业将重心转向了成熟制程的自主可控,这为中芯国际提供了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

尽管受限于 EUV 禁令,中芯国际仍在 DUV 多重曝光下推进 7 纳米级(N+2)并试探更先进制程,用于部分华为 SoC/PC 处理器的试产与小规模量产。据报道,目前行业普遍认为中芯国际其“5 纳米级”仍属试产/良率有限,但这种技术进展强化了国内客户对其高端能力的信心,间接带动更多成熟节点订单回流。

需要强调的是,中芯国际的这轮“崛起”更多体现在成熟制程的规模化供给与本土订单,而非在 3 纳米等最前沿节点与台积电、三星“硬碰硬”。我们还是需要认清目前中芯国际等本土企业在芯片工艺技术上与顶尖企业的差距。

结尾

三星的代工困境,实际上折射出整个半导体行业的残酷现实:在先进制程竞赛中,技术领先者享受马太效应,而落后者面临边缘化风险。台积电凭借技术优势构建的护城河越来越深,留给竞争对手的时间窗口正在快速缩小。

三星能否抓住 AI 浪潮实现逆转,台积电的垄断地位还能维持多久?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逐一揭晓。

商务合作 | 投稿 | 寻求免费曝光 :

来源:前方智能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