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现代化“进行曲”,奏响田野“新律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00:15 1

摘要:辛冲街上塘农业科技园区生产车间里,智能化控制终端正重塑传统菌菇培育模式。两万多个菌包在恒温恒湿环境中高效生产,机械臂精准搬运、智能装袋机高速运转,仅需7名工人即可管理日产5000斤的“智慧车间”。依托对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的精准调控,园区成功打破自然条件

无人机划开天幕,传感器轻语泥土,科技让每颗稻穗承载星空的重量。

从三店雾耕金字塔的绿意盎然,到汪集鸡汤的百年醇香;从涨渡湖诗画田园的五彩斑斓,到旧街山峦叠翠的茶香氤氲......新洲正在描绘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画卷。

科技创新驱动“慧”农业

云田接芯,智水润乡。

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科技应用,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辛冲街上塘农业科技园区生产车间里,智能化控制终端正重塑传统菌菇培育模式。两万多个菌包在恒温恒湿环境中高效生产,机械臂精准搬运、智能装袋机高速运转,仅需7名工人即可管理日产5000斤的“智慧车间”。依托对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的精准调控,园区成功打破自然条件限制,实现食用菌优质高产。

问津龙丘雾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自动化、智能化、生态化种植下的无土蔬菜长势喜人。这里,智能控制系统对所有蔬菜的生长情况实时在线监测,蔬菜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等参数通过叶片、根系模拟器迅速感应并转化为数据,传输到气雾培育智能控制系統內,实现自动精准补水、调温。

在李集街湖北津羽农牧蛋鸡养殖基地,智能巡检机器人和AI管理系统已开启全自动运转。自动投料机精准配送“营养餐”,智能环控系统实时调节温湿度,鸡粪循环处理变为有机肥,鸡蛋通过传送带直达分选车间,通过数字化管理,6万羽蛋鸡产蛋率达到96.4%。

三店彭高村,湖北省金裕农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智能仓储产业园初具规模,三栋总容量达600万斤的粮食储存仓屹立其间,8组烘干设备可实现高粱、油菜、玉米等作物的即收即烘、即烘即存。从精准播种、智能喷洒到无人收割、即时烘干,农作物“耕、种、管、收、烘”全流程逐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作业。

7月中旬,在涨渡湖街道园滩分场高标准农田里,6715.9米新建灌溉渠道纵横交错,8649.6米输水管道保障水土平衡,129盏太阳能杀虫灯守护田间,智慧农田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苗情,勾勒出“数字春耕”的现实图景。高科技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农业生产不再依赖经验和天气,而是基于数据和科学管理,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从智能培育到无土雾耕,从环境模拟到数字农田,新洲农业正通过技术“小切口”实现体系“大变革”。今年,新洲智能菇房推动食用菌年产突破2万吨,6.8万立方米循环水养殖桶推动名优水产年产值7.2亿元。

“一村一品”“一街一品” 激活一域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

推进“一村一品”“一街一品”,布局区域化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7月4日,武汉家禽集中屠宰项目新洲园区在汪集产业园开工,项目由武汉汪集立尚禽业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集精深加工、现代仓储、电商销售和冷链物流于一体,建成后将助力“汪集汤”品牌产业升级,并为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的禽肉制品供应链注入新动能。到2025年底活禽屠宰部分具备投产条件, 2026年3月罐汤深加工投产。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8亿元,可提供1000个全产业链就业岗位。

在汪集街,一锅鸡汤催生出产值近10亿元的产业。街道强化汤食传统技艺文化和商业品牌建设,聚力打造汤食为龙头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逐步形成汪集汤食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汪集汤食行业协会成员近60家,打造并完善建设了“汪集汤食一条街”,形成了土鸡汤、老鸭汤、鱼面汤等系列易拉罐产品,“汪集汤”的火爆形成产业化集群效应。目前全区发展规模罐装生产企业7家,年产汤食1000万罐。

在潘塘街广湾村,“一粒糯稻”书写出产业发展的新篇章。村里集中经营1600余亩高标准农田,规模化发展特色糯稻种植,成熟后的糯稻不再仅作为原粮出售,而是通过自建的深加工车间转化为糍粑、米酒等高附加值产品,使每斤稻谷的收益大幅提升。为进一步延伸价值链,广湾村注册“问津鑫农”品牌,建设冷链基地和综合粮食中心,规划生产菜籽油、辣椒酱等系列产品,并以乡村振兴服务站为基点构建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形成了从育种、种植到加工、仓储、品牌营销的农业闭环,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

徐古街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发展成为著名的“蘑菇之乡”。由金富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4亿建设的许易蘑菇产业园,占地6万平方米,聚焦现代化种植与深加工,通过“一料三菇四用”循环经济模式,构建起蘑菇全产业链体系。园区开发即食菌菇、冻干产品等,带来高附加值。项目全部投产后,可提供300个就业岗位,年产能达6000吨,产值突破7000万元。电商新业态也为农业转型注入新动能,依托村“两委”孵化的“乡村苕哥”电商工作室,通过抖音、淘宝等平台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带动30余名村民加入直播带货队伍。

三店宋寨村宋桃基地,5000亩桃园自成风景,这里的桃胶远销东南亚等国家,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桃产业链已然成型。三店打造了10个千亩及1个万亩粮油生产核心示范区,建设了幸福瓜蒌小镇等一批特色农业园区,产业相互联动,抱团发展。一个村不止一品,甚至多品,走向市场,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活力。

乡村产业的“百花齐放”,链式发展,推动农业产值不断提升。上半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12亿元,增速4.6%。

“农业+”提升价值链

红土生金梦,青山引客来。

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元价值,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旧街街,茶产业成为富民支柱产业,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每到春日,游客在旧街街问津茶苑体验制茶乐趣,物流网络将定制茶礼送达各地客户,茶园直播间里,“旧街白茶”日销千单。旧街街道整合资源打造问津茶苑生态产业园,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带动1.2万农民就近就业,让农民不仅分享种茶收益,还能获得加工、销售和旅游服务等多重收入,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在涨渡湖街,朴田生活田园作为都市田园综合体的示范性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预计每年带来3-5亿元的产值,实现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贯通产、供、加、销,融合农文教旅,这个具有湿地特色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好山好水好风景成为发展优势。在凤凰镇毛家冲村,特色民宿产业是农文旅融合的一张亮丽名片。通过积极探索“国企联村”模式,武汉农业集团与当地村集体共同投资建设了“半山松院”等特色民宿,将闲置房屋改造为高品质旅游住宿,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带动了村民就业和农产品销售,“半山松院”还获评武汉市首批四星级旅游民宿。

毛家冲村三面环山,当地立足“红土地”优势,打造红糖、红茶和红色旅游构成的“三红”产业体系,成功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两年来,全村“三红”产业产值突破800万元,较之前增长30.2%,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路径。

凤凰镇“悠然居”露营度假村集住宿、餐饮、垂钓、采摘于一体,与“点溪园古法红糖小镇”“凤娃古寨”等形成民宿集群,带动就业200余人,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伴随旅游产业发展,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村里变成了景区,生活更加惬意。

千年问津故地,正在铺展业兴村美的乡村新画卷。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