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看着暑假即将结束,许多孩子却开始变得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一听到“开学”两个字就像被踩了尾巴。有人觉得这是孩子贪玩、不想上学的借口,是“装病”,但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理生理状态——开学综合征。它不是懒惰,也不是任性,而是身体和心理在面
眼看着暑假即将结束,许多孩子却开始变得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一听到“开学”两个字就像被踩了尾巴。有人觉得这是孩子贪玩、不想上学的借口,是“装病”,但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理生理状态——开学综合征。它不是懒惰,也不是任性,而是身体和心理在面对生活节奏突变时的一种自然反应。早在上世纪7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汉斯·埃森曼就观察到学生在长假后重返校园时,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身体不适等现象。如今,这种现象已被全球广泛认知,甚至成年人在假期结束后重返工作岗位时也会经历类似的“节后综合征”。
人的大脑有着精密的生物节律,假期里作息紊乱、学习任务减少,大脑的奖赏系统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一旦开学,神经网络需要迅速切换模式,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等关键神经递质出现波动,容易引发焦虑、烦躁、回避行为,甚至轻度抑郁。若家长一味责骂,认为孩子“没出息”“偷懒”,只会加重心理负担。贵州山区一位孩子每到开学就喊头疼肚子疼,奶奶起初以为是装病,后来经医生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紊乱,正是心理应激的躯体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孩子表现也有所不同。南方城市的孩子更多表现为情绪化、注意力涣散,而北方乡镇的孩子则更容易出现头晕、乏力、胃胀等身体症状,这与气候、饮食、家庭结构及教育压力等多种因素相关。应对这一问题,需从多方面入手。提前一周逐步调整作息,每天提早15到30分钟睡觉和起床,让生物钟平稳过渡。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香蕉、坚果,有助于血清素合成,稳定情绪。深海鱼中的DHA和EPA也被证实能提升青少年的适应能力。
适度运动同样重要,推荐跳绳、太极、快步走等低强度间歇运动,每次15分钟即可,有助于激活前额叶皮层,提升专注力与情绪稳定性。心理支持更是关键,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一句温暖的“你可以的”,远比十句批评更有力量。四川一位父亲在儿子失眠时默默陪伴读书,虽无言语,却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这正是“镜像神经元效应”的体现。
此外,进行“情绪日记训练”也被证明有效,书写过程本身就能调节情绪。开学焦虑并非孩子专属,许多返岗务工人员、刚入职的年轻人,甚至空巢老人都会经历类似的情绪滑坡。这提醒我们,开学综合征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深层问题。与其强行“拔苗”,不如耐心“育苗”。给孩子时间,给予理解,用陪伴代替指责,让每一次开学都成为心灵重新生长的契机。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新学期里,像田野中的麦苗,迎着阳光,稳稳地向上生长。
来源:妙招讲堂